《西风颂》公共课大学语文
主题
• 雪莱歌唱西风,同时也在歌唱席卷整 个欧洲的革命风暴。他歌唱革命运动 ,渴望自己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 钧之力,横扫旧世界一切黑暗反动势 力。
西风颂
雪莱
复习重点
• 1、雪莱简介,三颂 • 2、主题 • 3、艺术手法:象征 • 4、末句赏析 • 5、熟读诗歌,掌握大意
雪莱(1792—1822),19世纪英国著名浪 漫主义诗人
• 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抒情 诗及政治诗,三颂《云雀颂》、 《西风颂》、《自由颂》、《解 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暴政的 假面游行》等诗都一直为人们传 唱不衰。
《西风颂》
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集中在前三节
第一节,写西风扫除林中残叶,吹送生命的种子
用了色彩对比的手法:黄的、黑的、灰的,红的等 在西风狂暴的吹拂下,落叶翻滚(象征腐朽的反动势
力),黑暗的泥土里也有种子沉睡,等待来年将“色和香充 满了山峰和平原”。
在一片肃杀、衰败的秋景中,还暗藏着来年的生机,而
西风就是这一进程的推动者。 西风是奔腾的、狂野的、又是和煦的,它既是破坏者又
艺术特色
1.运用象征手法。狂暴的西风既是自然界的风,更是革命的风 暴。明写自然之风,本意却在呼唤革命风暴来临,西风意象饱 满而蕴藉。 2.运用拟人、比喻,使形象鲜明、生动。春风姐妹 3.借用古代传说和神话典故(巫师,雨使和雷神),使得诗歌意 象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4.善于精确地刻画。将西风奔腾、狂野而又和煦的形象刻画得 具体、生动、感人,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 5.创造性地运用但丁的三行诗节隔句押韵法,每节14 行,每3 行1 小段,最后1小段2行。前后诗行之间有呼应、有推进,最后又有小 结。全诗各节既可独立成篇,又融为一体,形式完整,节奏明 快,既有起伏,又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是创造者。(象征革命思想终将萌发、壮大)。
第二节
第二节,诗人的笔触转向了高空,西风搅动天上的 浓云密雾,呼唤暴雨雷电到来(象征革命的力量)。 写西风怎样撕扯流云,让它们在天穹中形成雷雨 • 大自然的万钧之力由此显现。 • 比喻、想象“狂女的飘扬的头发”,乱云飞渡
第三节
• 第三节转而描写海洋,西风掀起大海的汹 涌波涛,催毁海底花树。
• 在西风的呼唤下,沉睡了一个夏天的地中 海也苏醒过来,为西风让出道路,惊吓了 海底的植物。(这一节将西风的强大威力由 空中扫到海洋,暗示着革命风暴终将在各 处掀起。)
• 《西风颂》前三节小结
• 这三节诗中,诗人描绘了西风所到之处,自 然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歌颂了人生路上 受尽挫折,他希望西风也能催化自己,使自己能像西 风中翻滚的浪潮一样去迎接风暴的到来。
时代背景
• 当时,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英 国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生存权利,正同资产阶级 展开英勇的斗争,捣毁机器和罢工事件接连不断。法 国自拿破仑帝制崩溃、波旁王朝复辟以后,阶级矛盾 异常尖锐。拿破仑帝国的解体也大大促进了西班牙人 民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1819年1月 ,终于响起了武装起义的枪声。就在武装起义的前夕 ,雪莱给西班牙人民献上了《颂歌》一首。在意大利 和希腊,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雪莱的《西风颂》 发表不久,这两个国家也先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武装 起义。
西风颂的写作背景
• 《西风颂》是雪莱“三大颂”诗歌中的一首,写 于1819年。当时,欧洲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浪潮风 起云涌。这时诗人正旅居意大利,他面对欧洲山雨 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胸中燃烧起一股革命激情 。
• 一个秋日的午后,诗人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 的树林里漫步。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到了傍 晚,暴风雨夹带着冰雹雷电倾盆而下,荡涤着大地 ,震撼着人间。大自然威武雄壮的交响乐,触发了 诗人的灵感,他奋笔疾书,谱写了不朽的抒情短诗 《西风颂》。
• 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保守的贵族家庭。少年时 在皇家的伊顿公学就读。1810年入牛津大学学习 ,开始追求民主自由。1811年,诗人因为写作哲 学论文推理上帝的不存在,宣传无神论,被学校 开除;也因此得罪父亲,离家独居。1812年,诗 人又偕同新婚的妻子赴爱尔兰参加那儿人们反抗
英国统治的斗争,遭到英国统治阶级的忌恨。 1814年,诗人与妻子离婚,与玛丽小姐结合。英 国当局趁机对诗人大加诽谤中伤,诗人愤然离开 祖国,旅居意大利。1822年7月8日,诗人出海航 行遭遇暴风雨,溺水而亡。
第五节是第四节的递进,是整首诗的高潮。他希 望西风能够赐予自己“狂暴的精神”,并与西风融为
怎样理解“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 会远吗?”这一诗句?
当寒冷的冬天来临时,寒风瑟瑟,万物 凋零,给人萧瑟之感。但不要忘了,在冬天 之后,就是春天的降临,到那时,阳光明媚, 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处在黑暗、痛苦中的人,不要忘记寻找 希望的光明,不要忘记,黑暗之后就是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