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经济学精简版考试重点

产业经济学精简版考试重点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1、产业经济学: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体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2、产业: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的产物,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

3、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答:①三次产业分类法(创始人:费希尔第一产业:广义的农业;第二产业:广义的制造业或工业;第三产业:广义的服务业)②生产结构分类法:a、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

意义:得出了社会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在生产的条件;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

局限性:从分类的范围来说,没有涵盖全部产业;由于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在实际中很难清楚地划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b、农重轻分类法(特点:直观、简便易行,可以大致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对宏观上进行国民经济的计划和控制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缺陷:产业涵盖不全;农重轻之间的界限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趋于模糊,只适用工业化发展程度比较低的阶段)c、霍夫曼的产业分类③国际标准分类法④国家标准分类法⑤按生产要素的集约程度分类方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⑥产业地位(功能)分类法:基础产业;瓶颈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

⑦产业发展状况分类: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长线产业和短线产业;夕阳产业和朝阳产业。

第二章产业结构1、产业结构: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

2、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答: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也回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

3、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答:认为经济总量的增长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

(古典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G=s\c索罗Q=f( K. L. t))4、经济增长的结构主义的观点?(克拉克、罗斯托、钱纳里)答:经济增长是生产结构转变的一个方面,生产结构的变化应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资本和劳动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能够加速经济增长。

5、经济增长的结构主义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区别?答:传统:均衡竞争,即经济制度有足够的灵活性以维持均衡价格。

结构:没有资源配置最优的假设前提,资本、劳动在不同部门使用,其收益可能出现系统性差别。

6、库兹涅茨与罗斯托对现代经济增长本质问题的争论?答:①库兹涅茨:从经济总量的角度出发,把产业结构置于总量框架之内,从总量的变化过程来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观点:在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中,首要的问题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只有总量的高速增长才能导致结构的快速演变,没有总量的足够变化,结构的变化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受到限制。

依据: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拉动生产结构的转换,而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总量的变化直接联系的,同时,人均产值增长高的,消费需求结构变化也就越大。

②罗斯托:从部门的角度出发,强调部门结构的变化对经济总量增长的作用,从部门的变化过程来分析经济总量的增长规律。

观点:现代经济增长根植于现代技术所提供的生产函数的累积扩散之中,这些发生在技术和组织中的变化只能从部门角度加以研究,各个部门当然是相互联系的,收入流动的变化也是有意义的,总量指标跟其他指标一样,不过是部门活动的总结罢了。

依据:新技术的吸收本来就是一个部门的过程;引进新的重要技术或其他创新于某个部门之中,是一个与其它部门以及整个的经济纵横交错极其复杂的过程;经济增长是主导部门依次更迭的结果。

7、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答:产业结构同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

8、简述配第—克拉克定律。

答: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

9、简述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答: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基准,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结构变动的规律,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律。

这种变动规律是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称为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10、简述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答:(1)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无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

(2)经济成长阶段:根据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将经济成长的过程划为6个阶段:①传经社会②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③“起飞”阶段④向成熟挺进阶段⑤高额大众消费阶段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11、简述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制造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中后)答: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制造业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12、简述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答: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1);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消费品工业降到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以下霍夫曼比例为(2.5+0.5);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并已达到和消费品工业相平衡状态,霍夫曼比例为(1+0.5);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被认为实现了工业化,霍夫曼比例为1以下。

理论的缺陷:(1)不能全面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2)轻工业和重工业与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并非存在完全的对应关系;(3)会使人产生“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的错误思想;(4)未说明产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

13、简述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答:这一理论要求将本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密切联系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

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实现本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第一只雁(导入期,进口期):工业后发国家由于技术和资金供给方面的原因,无法首先开发和生产一些较为先进的产品,因而最初对这类产品的国内需求只能通过进口来满足。

第二只雁(进口替代期):随着国内对这类产品需求的增加,企业通过引进技术等手段,使技术和资金等供给条件日趋成熟,逐渐具备了以国产化产品取代进口产品的能力,随着市场需求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相应的产业也就逐渐形成了。

第三只雁(出口期):在国内需求继续扩大的各种工业化进程的作用下,规模经济和廉价生产要素的优势不断积累,产业的竞争力也有所上升,最终不但在本国市场上赢得了市场,而且也实现了产品的出口。

14、简述产品循环学说?(美国,弗农)答:第一阶段:研究开发新产品,逐渐占领国内市场;第二阶段:国内市场饱和后,需要开拓国际市场,增加该产品的出口;第三阶段:产品占领了国外市场后,输出资本和技术,就地生产、销售;第四阶段:国外生产能力的形成,产品以更低廉的价格返销,迫使本国该产品的生产减少,并促使新产品开发。

15、简述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答:①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②人口因素③技术进入④资金供应状况⑤商品供应状况⑥环境因素。

16、简述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答:消费需求;投资需求17、简述国际贸易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答:国际贸易是通过本国产品出口刺激本国需求增长和外国产品的进口以增加国内供给来影响本国产业结构。

影响:(1)资源、商品、劳务的出口,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2)国内紧缺资源、劳务的进口,可弥补本国生产该类产品的产业的不足(3)通过进口某些新产品、新技术还对开拓本国市场、为本国发展同类产业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18、国际投资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答:①对内投资:导致本国产业结构的转移。

②对外投资:导致国外产业结构对内移动。

影响:(1)外资企业直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2)外资企业中间产品的供应结构和最终产品的销售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本国的产业结构的变化(3)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直接地影响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

19、简述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

答: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

前者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后者主要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

20、产业结构效应的含义及分类。

答:含义:产业结构效应是指产业结构变化的作用对经济所产生的效果,即对经济增长发挥着一种特殊功能。

分类:①产业的关联效应:指一个产业的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它的前向关联关系和后向关联关系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②产业的扩散效应: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前向效应。

21、简述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

答:调整影响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产业结构效发挥作用;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2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

答: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素质的提高。

23、简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容。

答:“协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心内容。

主要从产业间生产和技术相互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协调问题。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1)看产业素质之间是否协调。

即相关产业之间是否存在技术水平的断层和劳动生产率的强烈反差。

(2)看产业之间的联系方式是否协调。

(3)看各产业之间的相对地位是否协调。

(4)可以从供给是否与需求相适应来判断产业之间是否处于协调状态。

24、简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准。

答:(1)国际基准。

即以钱纳里等人倡导的标准产业结构为依据,来判断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上的产业结构是否达到了合理化。

(2)需求结构基准。

即以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程度作为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

(3)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

既以产业间的比例是否平衡作为判断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

25、简述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机制和动力。

答:(1)调整的动力是结构调整过程中收益的存在。

(2)调整的机制是一种根据现有产业结构状态,通过输入某种信号和能量,引起结构的变动,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结构状态的作用过程。

具体分为:①市场机制:经济主体在市场信号的引导下,通过生产资源的重组和在产业部门间的流动,使产业结构尽可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动的过程。

②计划机制:政府向经济系统输入某种信号,直接进行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使产业结构得以变动的过程。

26、简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含义和特征。

答:含义: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特征:①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第一、二、三产业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②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分别占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