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特色风味小吃的做法1、狗不理包子简介天津狗不理包子是我国著名小吃,为“天津三绝”之首,是中华老字号之一,起源于1858年清朝咸丰年间。
狗不理包子倍受欢迎的原因在于其用料精细,制作讲究,在选料、配方、搅拌、揉面、擀面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绝招,做工上更是有明确的规格标准。
刚出屉的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是15个褶,大小整齐,香而不腻,一直深得百姓和各国友人的青睐。
历史文化“狗不理”创始于1858年。
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杨村(现天津市武清区)有个年轻人,名叫高贵友,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按照北方习俗,此名饱含著淳朴挚爱的亲情)。
狗子十四岁来天津学艺,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狗子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精心指点,高贵友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三年满师后,高贵友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独立出来,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
他用猪肉的比例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汤或肚汤,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酱油、姜末、葱末、调味剂等,精心调拌成包子馅料。
包子皮用半发面,在搓条、放剂之后,擀成直径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匀的圆形皮。
包入馅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时用力将褶捻开,每个包子有固定的18个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后上炉用硬气蒸制而成。
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
由于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
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经营的包子称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据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在天津编练新军时,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京献给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尝后大悦,曰:“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
”从此,狗不理包子名声大振,逐渐在许多地方开设了分号。
狗不理包子是中国灿烂饮食文化中瑰宝,被公推为闻名遐迩的“天津三绝”食品之首。
历经一百六十多年的狗不理包子,经创新和改良已形成秉承传统的猪肉包、三鲜包、肉皮包和创新品种海鲜包、野菜包、全蟹包等六大系列一百多个品种。
先后摘取“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中国最佳名小吃”、“国际名小吃”等多个国内外评选和大赛的金奖,被誉为“津门老字号,中华第一包”。
做法狗不理包子关键在于用料精细,制作讲究,在选料、配方、搅拌以至揉面、擀面都有一定的绝招儿,做工上有明确的规格标准,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是18个褶。
刚出屉的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香而不腻。
狗不理包子用料非常讲究,讲时令、季节、鲜活。
如蟹肉包,那一定时金秋十月正当时的大闸蟹,味鲜汁美。
平时则对不起,不供应。
您要想尝尝吗,对上季节,您来。
此包肉质鲜嫩,香味浓郁。
二、煎焖子简介煎焖子是天津小吃,煎焖子是用绿豆粉制成,加调料煎制而成。
旧时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日,几乎家家煮煎而食之。
历史文化据说是纪念女娲补天。
由于有特色,后来逐渐成为街头制售的小食。
现在,许多家庭农历二月初二日已不煎吃了,但一年四季都可吃到小摊点上制售的煎焖子。
做法是用绿豆粉制成,加调料煎制而成。
色泽黄白,有透明感,外热脆,内软嫩凉爽,滑润可口,蘸(或拌)食作料,入口酸、香、辣、咸各味俱全。
三、蛋卷简介蛋卷(或写作蛋卷,又称鸡蛋卷)是一种外表呈黄色和圆筒状的饼干。
一般可以在中式饼店买到,常当作伴手礼。
蛋卷是以鸡蛋、油、低筋面粉和细砂糖作原料搅拌,然后煎或烤制,再卷成棒状。
历史文化蛋卷的的发明不是为了美味,而是为了填饱肚子,在旧时代,穷苦的人家为了填肚子,挖野菜、草根来吃的人到处都是,但这些东西非常难吃,为了填肚子,于是就想出了个好办法,就是将鸡蛋和野菜、草根和在一起煮,但鸡蛋不是常有,所以就将煮好的鸡蛋、野菜、草根烘干,卷成形,留着慢慢再吃,这就形成了蛋卷的始祖!在历了无数个年代,直到上个世纪初,蛋卷一直处于单一的品种,单一的制作方法中,直到礼记饼家的创立,才将蛋卷进一步的扩大和发展,在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洗礼,礼记饼家已经从小铺仔变成了今天驰名中外的百年老字号,蛋卷也从单一的产品变成了的二十多种品种,上百个制作方法,数百个不同口味的蛋卷,其中蛋卷就是蛋卷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礼记饼家生产的“澳门特色蛋卷”凭着传统的手工工艺,古法秘制,和现在的生产先进工艺,生产出的蛋卷已成为祖国大陆、港澳台、欧美等国家地区久负盛名的特色产品!现在的市场上销售的蛋卷都是蛋卷机做的,并且都是比较大型的机械,一般个人用不到的,纯手工制作的蛋卷厂家不多,澳门礼记饼家的蛋卷是纯手工制作的产品之一。
做法将鸡蛋汁充分搅拌,倒入烧烫的锅内,两手端锅,顺势将蛋汁荡匀成薄皮,略加烤焙即成蛋皮;然后,把原料用蛋皮卷成圆筒,即成蛋卷。
趁热食用,味极酥软鲜美。
又称瑞士蛋卷、奶油蛋卷。
用面粉、鸡蛋液、白糖拌成面糊,加牛油烤成片状,抹上黄油,再卷成筒而成。
色泽金黄偏红,质松软,呈海绵状,蛋糖香味浓郁。
据传,此蛋卷是瑞士传来,故也称瑞士蛋卷。
四、酱板鸭简介酱板鸭成品色泽深红,皮肉酥香,酱香浓郁,滋味悠长,具有活血、顺气、健脾、养胃、美容之功效,是风靡大江南北的一种汉族风味名吃,是佐酒佳肴、送礼佳品。
湖南仙都辣酱板鸭是湖南一绝名菜,是经三十多种名贵中药浸泡,10 余种香料、经过风干、烤制等15道工序精致而成,成品色泽深红,皮肉酥香,酱香浓郁,滋味悠长,具有活血、顺气、健脾、养胃、美容之功效,是风靡大江南北的一种风味美食,是一道佐酒佳肴、送礼佳品。
产品香、辣、甘、麻、咸、酥、绵适中,具有醇香可口,色香俱全,低脂不腻,回味无穷,食用方便的特点。
做法材料:选鸭:制板鸭的原料鸭愈肥愈好,并以未生蛋和未换毛者为佳。
制作方法:1、腌制杀鸭退毛,去内脏,宰去翅尖,鸭脚,从胸脯剖开洗净,再吊酱板鸭起滴干水份。
2、擦盐。
将精盐于锅中炒干,并加入0.125%的茴香,炒至水气蒸发后,取出磨细。
其后将鸭称重,用其重的6.25%的干盐。
将盐的3/4从颈部切口中装入,反复翻揉,务使盐均匀地粘满腹腔各部。
其¼的盐擦于体外,应以胸肌、小腿肌和口腔为主。
擦盐后依次码在缸中,经盐渍12小时后取出,提起后翅,撑开肛门,使腔中盐水全部流出,这称为扣卤。
然后再叠于缸中,经8小时左右进行第二次扣卤。
3、复腌。
第二次扣卤后,把花椒,五香粉,火硝(亚销酸盐),白糖混合均匀,抹在鸭子身上,肉厚处多抹。
南京风味的应抹上甜面酱,湖南风味的加上辣椒粉,然后置缸内腓渍十个小时,中间翻一次,如果鸭大,腌的时间更长。
4、鸭子出缸后吊起滴干盐水,用热纱布把鸭子身内处擦干,再用两根篾架成十字形撑于鸭子腹中,压成板状,晾干水分。
5、用谷草引火,撒上糠壳,待初烧青烟散去,将鸭子反复熏烘至金黄色即成。
这一步另外一种方法是烤。
五、重庆小面简介重庆小面是一款发源于重庆的汉族特色小吃,属于渝菜。
品种丰富,一般按有没有臊子来分,没有臊子的小面调味料也很丰富。
一碗面条全凭调料来提味儿,先调好调料,再放入面条。
麻辣当先,面条劲道,汤鲜而厚味。
做法调料:少量酱油,不需要多贵的生抽老抽,黄豆酱油即可、味精和鸡精、油辣子海椒、花椒面,也可以用新花椒做的花椒油,更香、5、混合油(猪油、菜油、香油)6、葱花、调料:榨菜粒、芽菜末、炒香的花生碎粒、姜蒜末(少量)、醋、制作方法:1、面一定要新鲜的水面(南方那种碱面不行,有点碱就可以,超市有卖的)。
2、准备好调料,按步骤放到面碗里。
3、不知不觉放了这么多调料到碗里了,加点沸水进去把它们调匀一下(有骨头汤当然最好)。
闻一下,是不是香气已经飘出来了?喜欢干拌面的少放点水。
4、先往烧开的水里煮点蔬菜(冬天推荐莴笋),等2分钟把面放下去,搅拌一下,煮到断生(用手掐开一截面,没有白点即可)就可以装碗了。
六、乾煎鸡油八宝饭简介乾煎鸡油八宝饭,传统清真食品,旧时为长沙徐长兴烤鸭店独家生产。
八宝果饭原是湖南一道大众甜品,既可上筵席,又可当小吃。
火宫殿有“八宝糯米果饭”供应,很受欢迎。
徐长兴烤鸭店迎合长沙人这一嗜好,改制了乾煎鸡油八宝饭,外焦脆、内柔软、红润透亮、糍糯香甜,一经推出便名噪一时。
做法原料:糯米300克,红枣250克,白莲、核桃仁、花生米、白果各50克,葡萄干、桂元肉各25克,乔饼50克,红瓜、青梅适量,玫瑰糖15克,红樱桃25克,冰糖100克,白糖250克,鸡油100克,植物油100一150克。
工艺:将糯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泡4一8小时,冲净、沥干、上甑用旺火蒸40分钟左右,红枣洗净,上笼蒸约15分钟取出,撕皮、去核。
莲子、核桃仁、花生米用开水泡发,去皮后上笼蒸发,乔饼去籽切小颗,冰糖砍成小颗,桂元肉、葡萄干用温水泡发洗净,红瓜、青梅切颗;将上列各种配料,加入糯米饭内拌匀,调以玫瑰糖、鸡油、上笼蒸约一小时左右;锅置火上,倒入植物油烧沸,将蒸熟的八宝糯米饭倒入锅内煎炸至两面皆成黄色饼状时,出锅放入盘中,撒樱桃、白糖即成。
七、灯影牛肉简介灯影牛肉是四川达州和重庆地区汉族传统名吃。
已有100多年历史。
把牛后腿腱子肉切片后,经腌、晾、烘、蒸、炸、炒等工序制作而成。
麻辣香甜,深受人们喜爱。
因肉片薄而宽、可以透过灯影、有民间皮影戏之效果而得名。
牛肉片薄如纸,色红亮,味麻辣鲜脆,细嚼之,回味无穷。
市场上生产“灯影牛肉”产品的品牌众多,重庆等地亦出现不少品牌,不过最为正宗的还是为达州本地品牌“灯影”牌。
历史文化传说一据传,此菜是八十多年前,梁平县一刘姓艺人来达州以做腌卤牛肉谋生,但生意萧条,只好锐意求新,创制成一种薄片状的牛肉干。
每当黄昏来临,他就在闹市设摊,专售此种牛肉干。
为招来顾客,特在食摊前张一又大又薄的牛肉片,后面点一盏油灯,映得牛肉片又红又亮,灯影依稀可见,十分吸引过路行人。
尝之,麻辣脆鲜,人们呼之为“灯影牛肉”。
从此,远近传名,生意越做越兴旺。
流传至今,名不虚传。
传说二据传说,1000多年以前,任朝廷监察御史的唐代诗人元稹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被贬至通州(今达州)任司马。
一日元稹到一酒店小酌,下酒菜中的牛肉片薄味香,入口无渣,他颇为叹赏,当即名之曰“灯影牛肉”。
灯影,即皮影戏,用灯光把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投射到幕布上。
用“灯影”来称这种牛肉,足见其肉片之薄,薄到在灯光下可透出物象,如同皮影戏中的幕布。
清光绪年间,梁平县有个姓刘的人流落到达州,以烧腊、卤肉为业。
最初,他制作的五香牛肉片厚肉硬,吃时难嚼,且易塞牙,销路不畅。
后来,刘氏日思夜想,逐步加以改进,将牛肉切得又大又薄,先腌渍入味,再上火烘烤,卖时还淋上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