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利用规划名词解释

土地利用规划名词解释

精心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名词解释1 基本名词(33条)1.1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属性来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

1.2土地利用现状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调查时土地的利用类型、数量、质量、分布及利用状况。

1.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用途、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归纳、划分。

1.4土地利用规划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土地自然条件等,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的结构、布局进行安排以及制定相应措施的过程。

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12土地用途管制区按照土地用途管制的需要,根据管制规则的差异划分的区域。

土地用途管制区用于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14.1 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1.14.2 一般农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不作为基本农田的耕地区域。

1.14.3 林业用地区主要用于林业生产,以及直接为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营林设施的土地利用类型区。

1.14.4 牧业用地区主要用于牧业生产,以及直接为牧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牧业设施的土地利用类型区。

1.14.5 城镇建设用地区为城镇(城市和建制镇)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1.14.6 城镇近期建设用地区是指在城镇建设用地区内为城镇近期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2 总体规划(55条)(注:关于指标或规模的词条如没有特殊说明均指规划)2.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级政府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的综合目标,对本辖区一定时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在时间、空间和结构上统筹安排的过程。

2.2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全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进行的统筹安排的战略性、政策性规划。

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国家土地利用战略,明确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和指导下级规划的纲领性文件,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

2.3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统筹省域行政范围内土地利用的战略性、政策性、综合性规划,依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立足本级人民政府在土地利用管理上的职责,对辖区土地利用管理的政策性指导和对全社会用地的宏观控制,对各业、各类用地和重大土地利用活动做出统筹安排,其中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不得突破或必须实现。

2.4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统筹市域行政范围内土地利用的结构性、政策性规划,是在上级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进一步研究分析地市域土地的供需情况,综合研究提出各类用地供体规划编制,并按照规定程序报审批机关批准工作。

2.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在土地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对土地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和新形式对土地规划工作的需要,按照有关程序规定,在原规划的基础上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并按照规定程序报审批机关批准工作。

规划修改通常涉及到规划主要指标和整体布局等原则性变动。

2.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对土地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和新形势对土地规划工作的需要,政府根据法定程序,按有关原则对规划部分内容(不涉及主要指标和整体布局)进行修改,提出规划调整方案,并报规定审批机关批准工作。

规划调整通常为规划个别内容的布局非原则性变动。

2.13土地需求量预测对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各业、各类用地动态变化及规模需求所作的测算,是协调各业用地矛盾、进行土地供求平衡、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重要依据。

2.14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综合各行业、部门对供给土地需求的合理性、科学性,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总体挖潜能力评估为基础,研究提出土地需求和供给的相互协调、平衡的分析意见。

2.15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及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

规划期内将要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的耕地规模。

2.28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用城镇工矿用地总面积除以城镇人口总数所得到的人均用地面积。

2.29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水平规划期内行政辖区范围内按居住半年以上城镇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工矿用地人均控制目标。

2.30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2.3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阐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的主要文字报告,内容包括规划目的、依据、规划期限、土地利用状况、规划目标和方针、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用途分区、重点建设项目的规划、规划方案以及规划实施措施等。

2.3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是规划文本的附件,主要阐述规划文本中重要内容和结论的研究情况,说明规划决策的依据和理由,是规划实施中配合规划文本使用的主要参考。

包括编制规划的简要过程、指导思想、原则以及编制规划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解说等。

2.3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规划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重及动态变化的数据表。

2.3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3.4土地利用程度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为影响的变化范围。

3.5土地利用效益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单位面积土地所提供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6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对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包括增加就业,收入分配公平,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健康、文化水平,提高国防能力等)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3.7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在土地利用过程中,通过建立新的土地生态系统或改善原来的土地生态系统所增强的生态功能和效应(术语国标)。

3.8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粮食总产量与耕地面积之比3.9单位播种面积产量作物总产量与作物播种面积之比。

3.10单位播种面积产值作物产值与作物播种面积之比。

3.11单位建设用地产值建设用地总产值与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所决定的农作物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3.23农用地实际产能农用地实际产能是指目前已经实现的产能,即某年农作物已经达到的平均产量(多数农民获得的产量平均值)。

3.24土地质量土地功能满足人类需要的优劣程度,是土地各种属性综合影响效应的总和,是衡量土地在一定用途时土地好坏的标志。

3.25土地评价对土地用于某种用途时的性能的评定,包括对土地组成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以及按评价目的比较土地质量的优劣或确定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方式。

3.26土地评价单元能在图上加以区分的、具有特定土地特性和土地质量的土地评价和制图的基本单元。

土地评价单元可以土壤图、土地类型图或土地利用现状图等为基础或采用网格法、叠置法来确定。

3.27土地适宜性评价评定土地对于特定用途的适宜程度,研究改变土地用途和利用方式的可能性。

3.28土地保护防治土地退化和保护土地质量所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经济手段和法律与政策。

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是按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原则,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和方法,将补充耕地数量、质量与被占用耕地等级挂钩并进行折算,实现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平衡。

3.37土地利用动态监测运用3S技术与常规调查手段相结合,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映和分析的过程,以适时掌握信息及时更新土地信息,保持其现实性。

4 专项规划(38条)4.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改良或保护的某个特定目的为内容而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等。

4.2基本农田划区定界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建设预留地的范围,在实地确定界线,并落实保护标志位置。

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和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4.10土地开发对未利用地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和(或)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较高的土地的过程。

4.11土地开发规划以开发低效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4.12土地开发潜力在目前的经济、技术、生态环境条件约束下,各类未利用地适宜开发利用为耕地及其他各类用地的面积。

4.13土地整理规划以土地整理为目的而进行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4.14土地整理区只以开展耕地整理或农村居民点整理以及其它农用地整理活动,安排土地整理项目为主的区域。

包括耕地整理区或农村居民点整理区。

4.15土地整理区调查即对待整理地区的土地利用及其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调查。

4.16土地单项整理区单项内容(如整理耕地、整理村镇用地等)为主的土地整理区。

4.17农用地整理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4.25土地复垦规划以土地复垦为目的而进行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4.26土地复垦潜力对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而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通过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恢复利用为各类土地的面积。

4.27待复垦土地在矿产资源开发、电力和建材等工业生产建设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由于对土地的直接挖损、地表塌陷和废弃土石、灰渣和尾矿的堆积、压占等原因而造成的废弃地,也包括因水冲、沙压破坏、废弃的土地。

4.28土地复垦区以开展土地复垦活动、安排土地复垦项目为主的区域。

4.29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布图反映增加耕地数量和提高耕地质量潜力的图件,包括耕地整理潜力分布图、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布图、土地复垦潜力分布图、土地开发潜力分布图。

4.30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图反映近远期土地开发整理总体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区的划分和具体项目等情况的图件。

4.31耕地整理潜力分布图反映不同等级耕地整理潜力分布的图件,其中耕地整理潜力等级由土地整理中增加的可土地利用规划法规体系是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核心,为土地利用规划行政和土地利用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

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方面的法规体系,前者包括主干法(如《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如《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等)、行政法规(如《基本农田保护法》等)和专项法规;后者包括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5.3土地规划资质管理根据有关规定,通过制定相应的土地规划资质等级和有关评估标准,对规划编制机构实行资质等级认定和编制人员资格的管理工作。

5.4土地利用规划审批制度各级人民政府依据管理职能和管理权限,对编制完成的各级土地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向国务院或省(区、市)人民政府提出申报,由国务院、省(区、市)人民政府进行审查、批复的程序性规定。

5.5土地利用规划成果备案根据有关规定,将经批准的县级以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说明,规划图件等)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