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矿产资源安全及其战略对策

我国矿产资源安全及其战略对策

我国矿产资源安全及其战略对策摘要:我国矿产资源秉赋的基本特征和矿产资源的供求态势,决定了我国矿产资源安全面临着许多问题。

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的战略对策是:树立矿产资源安全观、构建矿产资源安全保障管理体系、开展资源外交、培育具国际竞争力的矿业集团公司、加强科研开发和做好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工作。

关键词:矿产资源安全;战略;对策矿产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矿产资源及其产品的状态。

矿产资源安全是战争的重要导火索。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获得和控制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能源和矿产)的战争,一直是国际紧张和武装冲突的根源。

跨国公司通过市场争夺全球矿产资源使得资源安全面临新的威胁和挑战。

一、我国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概况1.我国矿产资源秉赋的基本特征中国矿产资源总的特点是:总量大,但人均拥有量低,人均矿产储量(潜在价值)仅为世界平均值的58%;种类齐全但结构不合理;分布相对集中,但与经济区域不匹配;部分用量大的支柱性矿产中贫矿和难选矿多,开发利用难度大,利用成本高。

截至2004年,我国已发现矿产173种,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55种,是全球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

已探明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3位。

但是,我国主要矿产储量占世界的比例并不高,如铁矿石不足9%,钾盐矿小于1%,煤炭占世界总量16%,石油占1.8%,天然气占0.7%。

人均占有量也很低,如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11%,天然气不足5%,化石能源(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为世界第53位,居于世界中档水平。

2.我国矿产资源的供求态势(1)我国主要矿产资源供给能力。

矿产资源的供给能力,从矿产资源的禀赋程度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来反映。

储产比表示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

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的静态储产比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储量丰富的煤炭,静态保障程度也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石油、铁、锰、铬、铜、铝、钾盐等矿产的消费依赖于大量的进口,现有储量对消费的保障程度(储消比)更低。

45种主要矿产对2010年经济建设的保证程度。

据最新一轮对45种主要矿产可采储量对2010年经济建设的保证程度分析,有23种矿产可以保证且有部分矿产或矿产品可供出口创汇;有7种矿产属于基本保证但在储量或品种上还存在不足;有10余种矿产不能保证、部分矿产需长期进口补缺;有5种矿产资源短缺,主要依赖于进口。

在全部45种矿产中,中国有27种矿产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有22种属于对经济建设不能保证或基本保证但存在不足的矿产,占所论证矿种数的48.9%。

在可以保证的优势矿产中,相当多的矿产是市场容量不大的非大宗使用的矿产,而在基本保证程度以下的矿产又多数是经济建设需求量大的关键矿产或支柱性矿产。

(2)我国重要矿产资源消费现状。

我国大部分资源的人均消费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更低。

如我国人均石油消费量约为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的31%,不足美国人均消费量的1/18和日本的1/11;我国人均钢消费量仅为世界人均消费量的88%,不足日本1/5;我国人均铝消费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67%,不足美国人均消费的13%;我国人均铜消费量仅为世界的59%,不足美国人均消费量的14%。

(3)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据专家估算,我国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率平均不超过50%,总体上综合利用率约为20%。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为35%,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率仅为30%,比发达国家约低20个百分点。

我国能源利用率只有30%,能源消耗系数比发达国家高4—8倍。

全国现有2000多座金属矿山库存尾矿约60亿吨,每年新增排放固体废弃物约3亿吨,而平均利用率只有8.3%。

目前我国综合利用较好的国有矿山仅占30%左右,全国20多万个集体、个体矿山基本上没有综合利用。

二、矿产资源安全的形势与战略对策1.我国矿产资源安全面临的形势(1)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更高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目前,中国全部矿产累计探明储量的潜在价值140万亿元以上,已成为世界矿业大国之一。

根据近15年来国民经济发展与矿产品消耗关系的规律和趋势,到2010年,我国多数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严峻,短缺矿产对外依存度进一步上升,石油、铁矿石、铜、铝和钾盐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0%-54%、55%、75%、63%和83%。

而多数优势矿产由于勘查不足,其优势正在减弱,可利用储量难以保障2010年消费需求,如钨、锡、锑、石英石、重晶石、高岭土等,其可利用储量对2010年需求的保证程度分别仅为45%、43%、49%、28%、33%、7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对我国矿产资源安全造成巨大压力。

当前美国、日本、欧洲等西方大国加紧争夺全球矿产资源。

美国燃料矿产中的煤炭国内生产可以满足国内需求并可出口,石油进口依赖程度约50%,但美国所有需要进口的石油,全部是由自己的跨国石油公司在海外采来的。

2.我国矿产资源安全面临的问题(1)国内矿产资源供应不足。

经济快速发展,使矿产资源的开采量大于新增储量,许多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持续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内矿产资源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力度下降,国内供应不足。

(2)矿产资源企业“走出去”力度不够。

我国资源开发“走出去”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难度大,步履维艰。

受西方某些国家“中国威胁论”的影响,更增加了我国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难度。

(3)未建立矿产资源战略储备,缺乏短期应急能力。

矿产品战略储备是保障供应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矿产资源基地战略储备是保障供应安全的第二道防线。

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建立起可靠的战略矿产储备。

(4)资源贸易中进口、运输线、价格受制于人。

我国矿产品进口受制于人,如全球71%以上的铜产量控制在西半球,我国周边国家的一些铜矿山主要由西方公司控制;我国矿产品进口的运输线受制于人,拥挤的马六甲海峡就是一个例子;我国矿产品进口的价格受制于人,如我国采购铁矿石的长期合同价格,多数情况下也比其他市场(如日本市场和欧洲市场)的长期进口价格高5%~l0%。

3.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的战略对策(1)树立矿产资源安全观,将资源安全理念纳入国家安全系统。

一是要树立资源安全系统观,正确处理资源供给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保障资源供给安全;二是树立资源安全发展观,正确认识资源的有限性及技术进步的无限性,坚持可持续发展,利用与保护结合,开发与节约并重。

(2)构建矿产资源安全保障管理体系。

制订系统的资源安全政策体系,树立“资源安全”的理念;设立安全基金,建立“战略矿产”、“关键矿产”的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制订“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投资管理条例”;实施有利于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的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

(3)大力开展资源外交。

建立旨在为资源开发“走出去”铺路搭桥的资源外交系统,为资源开发“走出去”提供服务。

在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的过程中,从资源安全角度维护国家利益。

(4)培育具国际竞争力的矿业集团公司。

积极创造条件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完善的大型、特大型矿产资源产业集团;建立旨在提高资源开发“走出去”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培育系统;优化有利于“矿业航母”成长的政策环境;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在境外开发矿产资源所取得的我国国内急需的矿产品销回国内。

(5)加强科研开发。

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技术进步对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贡献率。

在此基础上,尽快制订并实施我国非传统矿产开发利用战略,并在经济政策等方面向非传统矿产的开发利用倾斜。

(6)做好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工作。

建立我国矿产资源战略储备的一整套法律法规,建立中央、省、市三级储备制度和储备库,及国外储备基地,确保我国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

参考文献:[1] 宋春青,张振春. 地质学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483-489.[2] QinLi Zhang .Resource Assessment of Chinese copper Deposit and suggestions for Exploration[D].Department of Geosystem Engineering Graduate School of Engineering The University of Tokyo.Doctorate Dissertation. 2004.46-62.[3] 朱训.地质科学与地矿产业[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4:30-67.[4] 贾芝锡,王凤俊,朱耀琪.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35-36.[5] 王贵成.关于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2:6-8.[6] 王贵成.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应处理好的几组辩证关系[J].焦作大学学报,1999,2:15-17.[7] 薄俊丽,田明.提高我国矿产资源利用效率的市场激励机制分析[J].矿冶,2005,4:103-106.[8] 李哲昆,张宗华,刘剑雄.经济全球化矿产资源分析及合理应用[J].金属矿山,2004(增刊):9-12.[9] 王贵成.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4:18-20.[10] 杨明.可持续发展的矿业开发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1.[11] 李祥仪,李仲学.矿业经济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12-14.[12] 彭秀平.矿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与动态评价方法[D].长沙:中南大学,2004.[13] 张金学.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