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设计


读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介绍中秋节的来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分析古诗
词,感悟中秋诗词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利用 ppt ,多媒体的准备。
课本及其他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 猜谜导入 迎佳节,庆丰收,歌舞表演乐融融 月饼香,月饼甜,全家欢乐大团圆
这首儿歌说到的是什么节日? 中秋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深受人们的喜爱, 今天, 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中秋节的。 二、 多彩的中秋 1 京城习俗 京师之曰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 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祝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 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曰,男 不拜月,女不祭灶
中秋作为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学生们已经对其有了基本认识,对于北方的

秋习俗也已经基本了解, 所以,本节课的设置旨在学生原有常识的基础上, 追本
溯源,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以及相关的故事,更希望通过知识的拓展迁移,
认识到古诗词中的月亮的意象及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拓宽学生对于中秋节的
认识,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灿烂文化的学习兴趣。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载有月饼的做法。 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 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 、“银河夜月”、 “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 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 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中秋佳话 课题
设计教师
刘波
课时
1 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中秋是我国五大传统节日中最神秘,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它有着古老的历史,
丰富的文化内涵, 又有着深厚的情感寄托。 在我国民间有着许多关于中秋的神话
传说。 经过历史的积淀, 它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 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关于
中秋的诗词歌赋, 而我国多民族的国情又决定了中秋民俗的丰富多彩, 俗话说“民
思考:府第朱门在中秋节时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讨论:“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原因是什么? 2 地方活动 学生阅读 35 页并介绍 3 中秋节的各地食俗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 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 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 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八、板书设计神猜秘谜的导中入秋
中秋佳话
多彩诗的意中的秋中秋
九、教学评价 多彩
神秘
诗意
《中秋节》是一节情感味很浓的教育课,亲情的教育,传统的教育融于一体,它
强调生活的体验, 情感的升华。 让初一年级学生了解一些中秋节的风俗, 感受中
华的传统文化, 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和愿望, 可以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我
希望这节课的教学过程给孩子们留下深刻印象,让正确的理念引导他们前行。
以食为天”我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又为这个美丽的节日增添了几分生机, “每
逢佳节倍思亲” 的亲情涌动又为这个节日增添了挥之不去的情感寄托, 这一切都
使得这个节日古来而浪漫, 现代而又多情。 而教材正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教学提供
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而继承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课堂也是这堂课的意义所在。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月亮的故事以及人们吃月饼、过中秋节的意义。
2、联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在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情感,懂得圆月象征着团圆,象征着美
好,寄托着人们的祝福和相思。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猜谜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阅读文本, 学生自己找出相关问题, 锻炼阅
三、 神秘的中秋 祭月由来 “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是上月的好时机, 那么赏月有何历史渊源呢?与月亮有 关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朱元璋起义 嫦娥奔月 吴刚折桂 四、诗意的中秋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你能结合这些诗句, 说说这些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和月亮有关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大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寄托着人们对全家团圆、生活美满的向往之情。 五 、作业 假如你的亲人远在他乡不能回来过中秋,请你给他写几句话。 七、教学流程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