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伴随症状
7. 关节肿痛 8. 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
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 9. 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先昏迷后发热---见于脑出血
如何对“发热”的病人作出诊 断?
问诊要点
1. 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缓急)、病程、 程度(热度高低)等
2.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3.应包括多系统症状询问,如咳嗽咳痰、咯血、
胸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尿急、 尿痛;皮疹、出血、头痛、肌肉关节痛
4.一般情况 5. 诊治经过(药物、剂量、疗效) 6.传染病接触史、服药史等
常见传染病出疹大致时间顺序
第一天:水痘、邓咏梅
Concept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 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 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 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 超出正常,称发热(fever)
Pathogenesis
外源性致热源 →白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 酸性粒细胞) →内源性致热源(IL-1、TNF、干扰素) →体温调定点 →发热
Pathogenesis
2. 非致热源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
伤、出血、炎症等 (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甲亢等 (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
2. 血培养及骨髓培养 3. 各种传染病的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 4. 骨髓涂片检查:原因未明的长期发热 5. 结缔组织病相关检查:包括血沉、C反应蛋
白、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补体、抗核抗体 谱等
影像学检查
X线胸片:应列为发热的常规检查 B超、CT、MRI 胃镜、结肠镜、ERCP、MRCP
5. 肺部检查 6. 腹部检查 7. 四肢检查 8. 神经系统检查
发热、淋巴结肿大常见疾病
局部淋巴结肿大: 局部炎症引流引起的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局部肿瘤转移致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结核、坏死性淋巴结炎 风疹、恙虫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传染
病可引起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也可引起局部 淋巴结肿大
2. 结膜充血:常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 热、斑疹伤寒
3. 单纯疱疹
伴随症状
4.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淋巴结结核、白血病、淋巴瘤、 转移癌等
5. 肝脾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多症、病毒性肝炎等
6. 出血:见于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 病,如流行性出血热,也见于某些血液 病,如急性白血病等
发热、淋巴结肿大常见疾病
全身淋巴结肿大: 传染病:水痘、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恙虫 病、 结核病、钩体病、梅毒等 血液病:白血病(Leukemia)、淋巴瘤 坏死性淋巴结炎,风湿性疾病
Laboratory Tests
1. 血尿便常规: 血WBC升高或NE%升高,多提示细菌感染; WBC不高或降低,大多为病毒感染
(centris fever)。常见于:中暑、脑出血、脑震荡 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感染后低热、原发性低 热等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发热的分度 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 : l 低热:37.2-38℃ l中等度热:38.1-39℃ l 高热:39.1-41℃ l超高热:41℃以上
肤病、心力衰竭等
病因与分类:
1. 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如病毒、细菌、 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2. 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fever):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亦称为吸收热 (2)抗原-抗体反应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亢等 (4)皮肤散热减少 (5)体温调定中枢功能失常:称为中枢性发热
正常体温一般为36-37℃(腋测法)
Pathogenesis
1. 致热源性发热 (1)外源性致热源(exogenous pyrogen):
包括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 毒、真菌及支原体等;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 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物质。 (2)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 pyrogen):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 (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
第二天:猩红热
第三天:天花
第四天:麻疹
第五天:斑疹伤寒
第六天:伤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在发病1-2周出疹,持续时间
长短不一 幼儿急诊在高热3-5天后热退疹出
水猩天麻斑伤
详细询问病史(History)
仔细体检(Physical Examination)
相关的必要的检查(Laboratory Tests)
热型及临床意义
稽留热: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体温维 持在39-40℃ 见于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
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体温常在 39 ℃以上,最低点未达正常 见于伤寒缓解期、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 速降至正常,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 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败血症
Physical Examination
全面而细致的体格检查非常重要 1.一般状况及全身皮肤粘膜检查,注意有无皮
疹及皮疹类型 2.淋巴结检查:注意全身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 3.头颈部检查 4.心脏检查:原有心瓣膜病,病程中杂音性质
改变,需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应予查超声心 动、血培养
Physical Examination
热型及临床意义
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 ℃或以上, 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 天后又逐渐升高 见于布氏杆菌病
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 ℃或以上, 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见于回归热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胸膜炎
伴随症状
1. 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脓毒症、 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疟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