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4022078 商153 周思敏关于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变化和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
一、国民收入的理论概述:
(一)国民收入基本含义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
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在使用价值上,国民收入是由体现新创造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构成。
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有农业、工业、建筑业和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继续的运输业、邮电业及商业等。
反映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统计数字是本地生产总值(GDP, 即国内生产总值) 及本地居民生产总值 (GNP, 即国民生产总值)。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式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指一国(或地区)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形成的,由各总量及其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和指标概念、定义、分类、计算方法、表现形式和记录手续和相关关系所构成的一套国民经济核算的标准和制度。
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作出重大贡献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和英国著名的国民经济核算专家斯通。
1953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公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这套体系就是通行于世界各国的SNA体系,它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
【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
(三)国民收入的影响因素
①社会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量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生产资料利用
二、近3年我国国民收入增长的分析;(一)2013-2015年国民收入的变化
(二)GDP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1.变化趋势
逐渐放缓
2.原因分析
1.国际上发达国家经济危机的影响
2.经过 30 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 GDP 总量和基数已经很大了。
GDP 每增长1 个百分点,其增加的绝对值比 GDP 基数较小的改革开放初期高很多。
3.中国初期GDP核算制度的不完善,有误差或重复计算。
(通过一些些研究,可以发现各省区地区生产总值合计显著大于国家GDP、各省区经济增长率多数高于国家经济增长率,或者会感受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数据的短期变化与季度GDP显示的经济增长率不相匹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第三产业增加值
年度增长速度与居民消费支出年度增长速度不相匹配,以此可以质疑GDP或者其中某一个组成部分(比如居民消费支出)数据的质量)在后期的完善中GDP虽然增速减小但是含金量更高。
4.GDP与货币数据有密切联系。
GDP值的增减,意味着经济交易规模和货币结算数量相应增减,因此,GDP的变动方向与有关货币数据的变动方向基本一致,二者是互为反映的,近年来我国商品生产的过剩导致的货币流通规模减小造成了GDP数据增加速度的减小。
5.最终消费率对中国经济减速的影响是一条U形曲线,当最终消费率处在较高水平时,其下降对抑制经济减速具有积极意义;当最终消费率越过临界点而进入较低水平后,其继续下降就会增加经济减速的可能性。
中国经济增长率放缓 90% 的原因,可以由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放缓来解释。
6.单位 GDP 能耗、产值结构和最终消费率是导致中国经济减速的重要诱发因素。
中国经济减速概率与单位 GDP 能耗之间呈现反向变动关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将难免增加经济下行的可能。
7.政府政策调控
三、对今年我国国民收入发展趋势的预测
考虑到经济政策有一定的滞后影响,2015年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改革举措还会继续发稳定作用,我国消费需求会保持稳定,基础设施投资、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我国经济仍将
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6.5%左右,实际经济增速略低于7%左右的潜在增长率。
(一)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探底
一是房地产投资继续探底,根据目前的房地产的开发节奏、资金到位情况、库存变化、销售现状,2016年房地产投资将继续回落。
二是制造业投资会继续回落。
重化工业产能过剩将继续抑制这些行业的投资增长。
同时,消费需求稳定、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范围等政策,将提高轻工、纺织等消费型制造业的投资意愿。
基础设施投资基本稳定。
调低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降低了投资门槛,能促进相应投资项目落地。
但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下降、财政收支压力加大、PPP模式进展较慢等因素会抑制基建项目投资。
总体来看,我国投资增速将呈现稳中略降的态势,预计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9.5%左右。
(二)消费需求将基本稳定
就业稳定和居民收入增加,夯实了消费基础。
电商网购等新型消费模式,降低了流通费用和交易成本,提高了居民的购买力,增加了消费意愿。
旅游、休闲、文化、健身等新兴消费模式和消费热点涌现。
如果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切实提高消费品供给的质量,提高诚信水平,居民消费倾向会进一步提高。
预计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0.5%左右。
(三)外贸进出口增速小幅反弹
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中性偏差。
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和贸易温和增长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基本是中性的。
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有利于降低我国进口成本,为我国企业加速“走出去”和产能合作提供了机遇。
但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将形成一定的冲击。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正式达成,并与《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协调配合,主导了全球贸易和投资的新规则,对我国形成了制约,部分贸易转移到协议的成员国内,一些企业重新考虑海外布局,将现有产能和投资转移到成员国。
预计2016年我国出口增长零左右,进口将增长2%。
(四)低通胀局势继续延续
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实证结果显示,产出缺口、通胀预期、农产品价格、输入性因素是影响我国价格的主要因素,其中,通胀预期影响最大,农产品价格次之,产出缺口率再次之,输入性因素影响最小。
通货膨胀预期低和产出负缺口将加剧工业生产领域的通缩压力,工业品价格低迷还要持续相当长时间。
消费品价格更多地反映在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和服务价格的温和上升上,居民消费价格会温和上涨。
预计2016年CPI将上涨2%左右,PPI将下跌3.5%左右。
(五)隐性失业显性化
我国的产业结构正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强度高于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预计2016年新增就业达到1000万人。
但重化工业领域企业的重组和破产难以避免,裁员会有所增加。
出口行业困难,部分企
业转移到海外,出口部门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就业岗位流失。
根据对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预测,以及社会各界对我国经济下行形成了普遍预期,兼顾当前和长远,对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做出以下判断: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6.5%,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