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贫困理论(2)

贫困理论(2)

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概述
1953年,罗格纳?纳克斯(Ragnar Nurkse)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
中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投资的资金供给(储蓄)和产品需求(消费)都不足,这就限制了资本形成,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于贫困之中。

[编辑]
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内容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供给方面,“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二是需求方面,同样存在着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编辑]
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经济含义
1、(核心)资本形成不足是发展中国家陷入长期贫困的根源,也是其经济发展
的主要障碍,其根本原因又在于人均收入水平过低——发展前景悲观。

“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
2、贫困恶性循环,由供给循环和需求循环两个序列共同构成,二者相互影响和制约。

3、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扩大投资,形成各行业的相互
需求,使恶性循环转为良性循环,“供给创造需求”。

[编辑]
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不足
该理论的缺陷在于:
1、它混同了储蓄水平和储蓄率,经济增长的启动力量来自储蓄比率而非储蓄水平。

2、认为穷国缺乏储蓄能力的观点不符合事实。

3、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率不高,不能只归咎于收入水平,还应当考虑到社会、政治以及其它制度方面的因素妨碍了对储蓄的刺激。

4、市场容量不足的说法有片面性。

5、该理论无视利用外资的可能性。

[编辑]
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启示[1]
贫困地区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使贫困地区陷入了贫困恶性循环中,形成了“金融资源配置扭曲-贫困-金融资源配置扭曲”的“恶性循环圈”。

我国贫困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扭曲表现在金融人才匾乏、金融机构服务缺位、金融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和低效率状态等方面,打破贫困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扭曲从以下方面着手: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制定各种金融优惠政策,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建立良好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概述
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R.R.Nelson)发表了以《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为题的论文,利用数学模型考察了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本与人均收入、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产出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并综合研究了在人均收入和人口按不同速率增长的情况下,人均资本的增长与资本形成问题,从而形成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编辑]
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的核心
其理论核心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阱”,
必须大规模投资,使投资和产出超过人口增长,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增长。

低水平均衡陷阱是由低下的人均收入造成的。

若要冲出这个陷阱,人均收入就必须大幅度地、迅速地增加,使得新的投资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持续地快于人口的增长。

[编辑]
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的意义
“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的意义在于:
第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人均收入过低、投资量小和资本形成不足,而人均收入低的原因在于资本形成不足。

由此可见,资本稀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关键所在。

第二、它提出了全面地、大规模地投资,以大幅度提高资本形成率,实现经济增长的要求。

第三、它从多方面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了资本稀缺对经济增长的障碍,强调了资本形成对摆脱“低水平均衡陷阱”的决定作用。

这对研究我国西部大开发,寻找实现经济发展的途径,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我国西部地区正处于“低水平均衡陷阱”之中。

要走出这一“陷阱”:
首先要深化改革,实现制度创新,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其次,要通过金融深化,促进资本形成。

储蓄仅仅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完善的金融体制和发达的金融机构才能将储蓄转化为有效率的投资,从而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

第三、通过大规模投资,扩大经济规模,增加就业机会,使当地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一个大的提高,从而扩大市场容量,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