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芳纶纤维改性和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用树脂基体的研究

关于芳纶纤维改性和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用树脂基体的研究

关于芳纶纤维改性和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用树脂基体的研究摘要:芳纶纤维与各种树脂制成高性能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航天、国防、汽车等行业,由于芳纶纤维具有高结晶度、表面化学活性基团少等缺点,使复合材料出现层间剪切强度、横向拉伸强度等性能较低等缺点,限制了复合材料性能的发挥及其应用领域的推广。

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研究,集中在对芳纶纤维表面进行物理的、化学方面的改性处理以及合适树脂基体的选择。

本文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展望。

关键词:芳纶纤维复合材料改性树脂基体1前言1.1芳纶的定义芳纶是一种高科技纤维,它的全称为“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它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理想的机械性质和稳定的化学性质理想的机械性质。

由芳香环和酰胺键构成了聚合物大分子的主链,且其中至少86%的酰胺基直接键合在芳香环上,每个重复单元的酰胺基中的氮原子和羰基均直接与芳香环中的碳原子相连接并置换其中的一个氢原子,我国将其定名为芳纶。

它包括全芳族聚酰胺纤维和杂环芳族聚酰胺纤维2大类,全芳族聚酰胺纤维主要包括对位的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和聚对苯甲酰胺纤维、间位的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和聚间苯甲酰胺纤维、共聚芳酰胺纤维以及如引入折叠基、巨型侧基的其它芳族聚酰胺纤维;杂环芳族聚酰胺纤维是指含有氮、氧、硫等杂质原子的二胺和二酰氯缩聚而成的芳论,如有序结构的杂环聚酯胺纤维等。

由于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对位芳纶,其产品有Kevlar,Twaron,国产芳纶II)是中国市场上应用最广的芳纶,本文中芳纶均指对位芳纶。

1.2芳纶纤维的应用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因有比强度高、比模量大、比重小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

先进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有碳纤维、硼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和芳纶纤维。

芳纶纤维具有模量高、强度大以及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等特点,与金属和碳纤维相比,具有更低的介电常数[1],芳纶纤维与各种树脂制成高性能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等领域,且在轮胎、胶管、弹道以及热保护产品、工程塑料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1.3芳纶纤维的缺陷由芳纶结构可知,它是一种分子对称性、定向程度和结晶度很高的刚性分子而分子间横向作用较弱;另外,由于分子结构中存在大量不易移动的芳香环,使其分子间的氢键结合较弱,致使横向强度低,分子表面活性基团少,表面极性低,使得在压缩及剪切力作用下容易产生断裂,而且芳纶纤维表面易吸水,导致芳纶纤维与树脂基体结合成的两相界面强度低、层间剪切强度较小,影响了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发挥。

因此,为了发挥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通过对纤维进行表面改性[2-3]和选择合适的树脂基体来改善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情况成为了复合材料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鉴于以上原因本文重点讨论近年来关于芳纶复合纤维材料在纤维表面改性和适用树脂基体选择上的研究。

2芳纶表面改性芳纶纤维的化学结构使得酰胺基团很难树脂的原子或基团发生反应,纤维表面呈现出较大的化学惰性,纤维与树脂的界面结合能较低,粘附性及浸润性很差,两相界面粘结不理想,而载荷又都是通过界面来进行应力传递的,导致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低,影响了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发挥,限制了它在复合材料中的广泛应用。

芳纶纤维表面改性的主要目的是使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加或在纤维表面引入一定数量的活性基团(-COOH,-OH,-NH2等)芳纶纤维表面改性技术可分为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两类,物理改性所需技术手段较高,本文重点讨论化学改性手段。

国内外研究的芳纶表面处理方法很多,但真正实际应用的并不多。

在这些方法中,化学表面接枝改性和等离子体改性两种技术是处理效果比较明显的。

2.1物理改性物理改性法主要有等离子体处理法,超声波浸渍改性法,高能射线法(高能射线法又分为r射线、x射线和高能电子束法),表面涂层法。

重点讨论运用较多的等离子体处理法和表面涂层法。

2.1.1等离子体处理法等离子体处理技术是目前芳纶纤维表面处理方法中研究最多的一种,包括等离子体活化和等离子体接枝等技术,用惰性气体和反应性气体条件下冷等离子体处理芳纶纤维表面[4]。

Ping[5]采用氧等离子体对芳纶纤维进行处理,其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由处理前的39.2MPa提高到处理后的40.4-52.0MPa。

S.R.Wu采用NH3-,O2-,和H2O-等离子体对芳纶纤维进行处理,其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由处理前的20.6MPa提高到处理后的22.5~33.1MPa。

2009年,大连理工大学 Wang[5]等人用氧等离子体改性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PTA),发现等离子刻蚀和氧化反应处理后的芳纶表面有新的极性基团 O-C=O 形成,表面粗糙程度增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同时纤维表面吸湿能力和自由能提高。

等离子体处理效果较好,但是等离子体处理过程中需保持较高的真空度,进行连续在线处理存在很大的困难,且技术要求高。

2.1.2超声波浸渍改性法超声波浸渍改性法是一种利用超声振动能量来改变物质的结构、状态、功能或加速这些改变的过程的超声波浸渍技术,通过增加纤维表面极性基团的含量和纤维表面粗糙度来提高材料的界面粘结性能,却对纤维损害较小、较有效地提高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方法。

它对改善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粘结性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在超声作用下,树脂胶液的结构和性能发生变化,有利于提高树脂基体的活性;二是利用超声的振荡来消除胶槽中的气泡,空气以及其它杂物,使胶液能均匀地浸润纤维,从而改善复合材料的界面粘结性能。

2.1.3表面涂层法表面涂层法是在芳纶纤维表面涂上柔性树脂,然后与树脂基体复合,有利于芳纶纤维与基体形成良好的粘合界面.该涂层可以钝化裂纹的扩展,增大纤维的拔出长度,从而增加材料的抗破坏能力。

1998年,西安交通大学宋月贤等[6]用不含有机溶剂的水溶液高活性改性环氧树脂(CSJR-2)活化液和预缩合间苯二酚-甲醛树脂(SJR-1)配制的RFL浸渍液处理芳纶帘线,获得了令人满意的黏合活化效果.此活性剂不含有机溶剂,工艺简单,可以避免纤维表面未固化的环氧树脂对人体的侵害。

2.2化学改性化学改性主要包括有表面接枝、表面刻蚀、偶联剂等方法。

表面刻蚀技术是通过化学试剂处理芳纶,引起纤维表面的酰胺键水解,从而破坏纤维表面的结晶状态,使纤维表面粗化.人们常用酰氯类(甲基丙烯酰氯等)、酸碱类(乙酸酐等)等化学刻蚀剂来处理芳纶。

1989年,希腊Andreopoulos等[7],以及1997年,希腊Tarantili采用甲基丙烯酰氯的CCl4溶液对芳纶进行了处理,一方面,表面粗糙度增加,增大了纤维与基体的啮合,同时除去了弱界面层,增加纤维/基体间的接触面积;另一方面提高了纤维的表面能,使树脂更有效地润湿纤维,因而使改性后的芳纶/环氧复合材料韧性提高8%。

1999年,新加坡Yue[8]采用乙酸酐刻蚀芳纶表面也使界面剪切强度从38 MPa提高到63 MPa,提高了60%,这主要是乙酸酐的作用使纤维表面氧含量增大,从而增大了纤维与基体表面的润湿与结合。

王杨等[9]采用不同浓度的磷酸对芳纶纤维进行处理,酸性物质具有较强的表面氧化和表面刻蚀的能力,当浓度达到20%时,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最佳,其层间剪切强度和界面粘结强度分别达到62MPa和60.8MPa,高于未处理纤维的复合材料。

2.2.2表面接枝在芳纶表面进行接枝改性是化学改性方法中研究最多的方法之一。

据接枝官能团位置的不同,大致可分为:苯环上的接枝反应和取代芳纶表层分子中酰胺键上氢的接枝反应。

Ou[10]等采用氯丙烯和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在Kevlar纤维表面接枝改性,研究表明接枝改性改善了Kevlar纤维与高密度聚乙烯间的相容性,提高了Kevlar纤维/木粉/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

B.J.Briscoe等[11]采用无水反应路线,成功将丙二醇、烷基、环氧基及三甲基硅烷等基团接枝到芳纶纤维表面,表面接枝后的芳纶纤维与树脂间的接触角、纤维与水及二碘甲烷的粘附作用都明显降低。

通过偶联剂的连接作用,可使纤维和基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改善材料的界面性能。

Menon[12]采用钛酸盐偶联剂处理芳纶纤维表面提高芳纶纤维的粘结性能,处理后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得到明显的提高,吸湿明显降低。

2.2.4其他化学改性方式氟气改性处理,稀土改性处理。

不管是化学改性还是物理改性都存在处理工艺复杂、连续在线处理困难、会对纤维表面结构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有三废等问题。

因此树脂基体的研究显得重要,从树脂基体入手,根据芳纶纤维的结构特点,合成芳纶纤维具有良好浸润性的新型树脂作基体对芳纶纤维复合材料发展显得重要。

3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用树脂基体的研究作为纤维增强的树脂基体,其主要作用是传递纤维之间的应力;降低、减缓外力对复合材料的冲击,同时能保护纤维免受外力的摩擦损耗。

在众多树脂中,应用较多的是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也用到双马来酰亚胺树脂,聚氨酯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酰胺树脂。

3.1环氧树脂环氧树脂是一类重要的热固性树脂,含有独特的环氧基以及经基、醚键等活性基团和极性基团,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粘接性能、耐腐蚀性和电绝缘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领域。

在芳纶/环氧复合材料中,主要利用环氧树脂中氧氢原子的含量高,易于与纤维表面的极性基团形成键合作用,从而提高其层间剪切强度和芳纶纤维的强度转化率,因而在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使用最广。

由于环氧树脂种类较多,常用的芳纶纤维体系有EPR L20环氧树脂体系,E51环氧树脂体系,Kevlar 49增强Epikote 828环氧树脂体系等,性能各异,因此国内外学者通过不同的方法对多种树脂进行了研究。

英国的Pieter J. de Lange等人通过单丝拔出实验,拉曼光谱实验,XPS实验,接触角测试以及原子力显微镜等方法对芳纶增强EPR L20环氧树脂体系的界面粘结性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结果显示纤维表面氧氮含量提高,复合材料界面强度较高。

日本的K. Komai和K. Minoshim 研究了吸水性对芳纶纤维拉伸性能及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其选用的复合体系是Kevlar49/#2500。

结果表明:干燥时拉伸十燥时拉伸强度为163.4MPa.吸湿后为85.9MPa。

但在通常情况下,与其他热塑性塑料相比,未改性的三维网状结构的环氧树脂不是用作摩擦材料的最佳选择。

用纳米材料改性环氧树脂,提高摩擦性能和基体的机械性能。

Qingming Jia等用聚氨酯和蒙脱土改性的有机物改性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环氧树脂基体的摩擦系数和摩擦损耗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基体的机械性能和热性能也同样得到提高。

3.2酚醛树脂酚醛树脂存在着着模量过高、硬度大、耐高温性能差等缺点,因此在摩擦材料领域对酚醛树脂的研究和开发主要集中在增加酚醛树脂的韧性、提高耐热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