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讲阴阳平衡

中医讲阴阳平衡

《中医》和《周易》是一家,医易同源,古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所以可以讲中医学的根在周易,周易的根在佛法的慈悲与智慧,发扬中医养生与美容学,使人变得健康和美丽则功得无量。

无缘慈悲大海观世音,无障智慧总主文殊师,破除一切邪魔密藏主,雪域圣哲之首宗喀巴,洛桑扎华我向您祈祷,加持心事如愿得成就。

1、这首偈上我们悟出:我们要象观世音菩萨那样以慈悲为做人的准则,不管是对有缘或无缘的人都要给予帮助。

把健康心理和生理的养生思想告诉他人,若他肯信,那是他机缘成熟,若他不信我们功德也算是圆满了。

2、要有智慧,一个人若没有智慧就象慈悲的天鹅没有翅膀,只能匍匐在地面上,永远不能飞上蓝天。

若光有智慧而没有慈悲心,那他们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技能犯罪。

如电脑病毒的制造者。

3、平常心,平等心。

4、自信心,精进心。

5、爱心中能爆发出智慧,能爆发出潜能。

不但要有高超的调养技能,还要能多了解病人的心理,佛学有很多教人戒除贪、嗔(恨)、痴(痴迷),对众生要有慈悲心。

把众生当亲人等,学佛的精神和品格能让人调养心身的健康。

医易养生基础理论调养必求其本(1)、中医讲阴阳平衡,故我们着重阴阳,如: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热为阳,寒为阴,表为阳,里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实为阳,虚为阴。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也。

阴阳平衡,阴平阳秘则无疾。

(2)、“大道从简“。

《周易》者:简易也,变易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领,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3)、五行有阴阳。

如:肝主木,肝有肝阳上亢体症,肝阴虚体症。

天人合一1、人之为道,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

2、生病都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邪气而引起的。

邪入内影响阴阳平衡。

3、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气者,必影于物;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

4、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万物亦有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5、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哲学观是易?医养生的基础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表现在:人体血液成份近似海水,人的心跳与呼吸频率4︰1;与声音在水中传导是空气的四倍相一致;强磁场条件下易发生子痫;日蚀时易患冠心病、溃疡病;太阳黑子活动,耀斑大活动时易发生心律不齐;慧星接近地球时易发生大流行;天王星与冥王星或海王星不谐调时,人吃食物易发生中毒;冥王星与放射性事故同步;海水长潮时老人易发生急性死亡,落潮时老人易发生慢性死亡;甚至人每天呼吸25290次(18次/分钟)恰好与太阳二分点需要25290年走完一圈黄道带相一致;每年春分惊蛰前后天气突变反常时,人为事故灾祸也随之增多;寒冷,潮湿天气易发生关节疼痛,气压低易发生冠心病;夜晚睡眠血压常小于白天;人体脏腑内分泌、经络、气血活动常在节气当日有变化等等。

中医与五行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

(1)其相生的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其相克的关系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3)反克:水旺克土、火旺克水、金旺克火、木旺克金、土旺克木。

认识这一点很重要。

古代的医易学家认为,首要问题是判断所占人、物、事于五行中属于那一行,对五行的归属要准确,判断错误往往是由于对五行生克制化,刑冲合害不准确所造成的。

五行生克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五行辩证,是从时间上、部位上、脏腑上、经络上、点穴推拿手法上和病因上分属木、火、土、金、水五行,从而使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变化相连,使辨证论治与人体内脏及表面肌肤相连,使疾病病因与经络相连,使药物治疗与点穴推拿治疗相连。

季节与五行木主春,春季气候温和,春雷震惊,伏蛰梦醒,万物荫动,草木吐绿,大地一派春机盎然。

春天在人体内的反映,是由于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

肝主春,通春季之气,春季风多湿少,春主木,木主风,因而风邪易入人体,肝风内动者多。

火主夏,夏日气候炎热,雷电交加,林木茂密,万物盛长,大地一派火热的景象,夏日在人体内的反映是经满气满,孙络受血,皮肤充实。

心主夏,通夏季之气,夏季炎热,因而热邪、暑邪易入人体,心热烦燥昏厥者多土主长夏,长夏气候温热,晴空万里,万物滋润,暑热渐退。

长夏在人体内的反映,是经络皆盛,身软无力者多。

金主秋,秋日气候渐凉,凉风渐起,大雁南飞,树枯叶落,万物成实,大地一派秋收景象;秋日在人体内的反映,由于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

肺主秋,通秋季之气,秋季干燥清凉气之多,温和之气少,而燥邪易入人体,肺常被燥邪所动。

水主冬,冬日气候严寒,大雪纷飞,草木凋零,万物蛰藏。

肾主冬,通于冬季之气,冬季中寒凉之气多,火热之气少,因而寒邪易入人体,肾常为寒邪所袭,阳气虚衰,四肢厥冷。

人体与五行筋属木,肝主筋,即筋依赖于肝血滋养,肝血充盈则筋舒展。

如筋抽木动,则肝血不足;筋缩木枯,则血不养筋;筋硬木坚,则血不营筋。

脉属火,心主血脉,心脏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同时心气也产生推动作用。

心气旺盛,使血液在脉管中沿着一定的方向运行不息。

将血中的营养物质润养全身。

如脉弱火损,会出现心气不足。

肌属土,脾主四肢肌肉,脾能运化水谷精微,有濡养肌肉的作用,脾健正常,则肌肉丰满;脾虚胃弱,则肌萎肉缩。

皮属金,肺主皮毛,肺气宣发,把气血津液输布于皮毛,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如皮损金弱,外邪就会入里。

骨属水,肾主水,即肾有主持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膀胱通利。

脏腑与五行五行木、火、土、金、水所对应的脏腑分别是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

五行学说的相生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循环往复不已。

五脏相生的关系为:肝木藏血营济心火,即木生火。

心火阳气热血温于脾土,即火生土。

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实肺金,即土生金。

肺金清肃下行助于肾水,即金生水,肾水之精气养于肝木,即水生木。

五腑相生的关系为:胆汁注入小肠,即木生火。

小肠疏导利于胃即火生土。

胃气下行助于大肠,即土生金。

大肠清理水质蓄于膀胱,即金生水,膀胱之气化精微升于胆,属水生木。

五行相克关系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相克循环无尽。

五脏相克的关系为:肝木的条达,则疏泄脾土,即木克土。

脾土的运化则控制肾水泛滥,即土克水。

肾水的滋润,则平和心火狂躁,即水克火。

心火的阳热,则制约肺金清肃太过,即火克金。

肺金之气清肃下降,则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

五腑相克的关系为:胆气太过,则胃气呆滞,即利水不佳,木克土。

胃的阳热太盛,则膀胱气化失司,即土克水。

膀胱的疏泄则牵连小肠固摄,即水克火。

小肠的疏导失调则大肠排泻失控,即火克金。

大肠疏泻失调,则影响胆汁分泌,即金克木。

调心疗病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调养身体,先要调养心理,要认识到心理作用对机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有一个故事:一个老太太怀疑自己吃了个小青蛙,所以认为自己肚子痛,于是找到了医生,医生了解情况后,悄悄去抓了一只小青蛙,用布袋装着对着老太太的嘴,让老太太用力吐,最后医生把布袋翻过来让她看她已经把小青蛙吐出来了,结果老太太立即感到肚子不痛了,从此病也就好了。

七情致病祖国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

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维系。

《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

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我们知道,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

故善养生者,宜注意情志调摄。

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情志伤肝。

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

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情志伤心。

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机体疲劳。

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

如《淮南子. 原道训》曰:“大喜坠慢”。

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

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疾呆等。

《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年老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喜伤心的病例。

情志伤脾胃。

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

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情志伤肺。

忧和悲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

出现干咳、气短、咳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消化功能严重干扰之症。

《红楼梦》中,多愁善感、悲忧伤身的林黛玉,就是很好的证明。

情志伤肾。

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其可致人于死亡。

在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而把人真的吓死的报道,已屡见不鲜。

可见,恐则气下的危险性。

综上所言: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老年人随着脏腑功能减退,调节适应能力较弱,面对过激的情志变化,难以承受而易引起疾病。

如陈直说:“虚者风烛,百疾易攻”,这说明过激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

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充满在生活之中。

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事情。

事情过后,不要把它长期放在心上,以自寻苦恼。

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病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

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

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

另外,平日增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兴趣,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俯安泰,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故事:情绪波动致病:打蟑螂引起高血压的故事人的心理状态很重要,得病与康复因人而异,有的人不容易得病,有些人就容易得病,这与心理状态关系极大,我们的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影响。

情绪波动可以致病。

佛学上讲,众生平等,人不要太执着,如果能理解这点,不要非得打死蟑螂,也就不会有这种现象。

由于心想不通,“情绪”确实能造成很多意外。

六淫致病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邪气而引起的。

邪入内影响阴阳平衡。

木主风邪(肝主木)。

风邪易行,走窜于肝。

其性开泄,善行多变。

风为春季主气。

风邪致病,轻者恶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重者“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省人事。

火主火邪、暑邪(心主火)。

两邪易狂,侵犯心血其性炎上,消灼津液,暑多挟湿。

火邪致病、发热脉数,面红目赤,舌红苔黄,大便干燥,口燥咽干,肿痛等。

临床分实火、虚火两种。

暑邪致病,高热口喝,汗多尿赤、胸闷恶心,昏迷不醒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