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第4节免疫调节(第一课时)一、课标解读1.课标解读1.1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2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1.3调查亲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2 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2.1.1掌握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1.2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2能力目标:2.2.1利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的能力。

2.2.2根据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流程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3情感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关注自身健康,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材分析随着课改的进行,新课标已将免疫调节列为必修三的教学内容,其“具体内容标准”中包括“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可见,新课标是将免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

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本节的内容先从免疫系统的组成入手,接着重点分析了人体的三道防线的作用,最后介绍了免疫失调的相关知识,本课时是免疫调节的第二课时,中心内容有两点:1、第一、二道防线的作用。

2、第三道防线的作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1学习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2学习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中有关免疫知识的学习,对人体的三道防线已有了初步认识,而在第一课时中也已经掌握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对免疫调节的物质基础也有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四、教学策略本节内容多而复杂,学生学习会感到比较困难。

教学时可以艾滋病问题为切入口,围绕艾滋病问题的讨论而逐步展开。

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学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已有所了解,近年来媒体的宣传,也使得艾滋病的知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学生应该会对艾滋病的问题的讨论比较感兴趣。

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艾滋病及其防治方面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2.板书设计一、第一道防线的作用1、组成:皮肤和黏膜2、特点:先天性,非特异性二、第二道防线的作用1、组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2、特点:先天性,非特异性三、第三道防线的作用1、组成: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以及免疫活性物质组成2、特点:特异性3、方式:体液免疫细胞免疫3.配套练习:〖例1〗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B.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C.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糖丸预防小儿麻痹症D.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针后不再患百日咳解析:考查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所谓特异性免疫是指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的免疫作用。

如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是因为体内已有了抵抗麻疹病毒的抗体,而这种抗体具有特异性,即该抗体只对麻疹病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不起作用。

接种卡介苗、吃糖丸预防小儿麻痹症、注射百日咳疫苗也是特异性免疫。

而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皮肤的屏障作用和溶菌酶的杀菌作用无特异性,即对所有病原体都有免疫作用,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D〖例2〗下列各种表现,仅仅属于体液免疫的是()A.发生免疫反应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B.纤毛摆动把黏附的细菌以痰的形式排出体外C.靶细胞裂解死亡D.吞噬细胞处理病菌解析:考查对体液免疫的理解。

所谓体液免疫是指抗原进入人体以后,被体液中相应的抗体消灭的特异性免疫。

多数情况下,抗原和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题中B项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靶细胞裂解死亡是由于效应T细胞与其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中的溶酶体酶,导致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的结果,属于细胞免疫。

吞噬细胞处理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A〖例3〗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是()A.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B.与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活性C.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D.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解析:考查细胞免疫的机制。

在细胞免疫的过程中,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侵入的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发生变化,引起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因失去藏身之地而被抗体消灭。

答案:A【自我诊断】●基础题1、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A.组织发生水肿B.组织发生脱水C.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降低D.组织细胞大量死亡解析:此题考查有关淋巴循环的意义,淋巴循环能够把从毛细血管中流失到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回收到血液中,一旦毛细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部分蛋白质无法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毛细血管中的水分透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到组织液中,发生组织水肿。

答案:A2、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起作用B.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起作用C.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D.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解析:考查吞噬细胞的免疫过程。

吞噬细胞能吞噬多种病菌及体内的“非己”成分,因为没有特异性因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同时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也起重要作用,即经过吞噬细胞吞噬处理的抗原能暴露出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后被消灭。

答案:D3、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A.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C.体液大量损失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解析:大面积烧伤严重破坏了人体的皮肤、黏膜等组成的第一道防线,护理不当极易受病菌、病毒感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引起的。

答案:B4、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须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

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A.特异性免疫、抗原B.特异性免疫、抗体C.非特异性免疫、抗原D.非特异性免疫、抗体解析:考查对特异性免疫的掌握。

特异性免疫是指人体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受到病原体的作用,通过机体与抗原作斗争而获得的一种免疫力,其中侵入人体的抗原具有三大特点: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以特异性为显著特点。

因而蛇毒应属于抗原,抗原在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会产生抗体,这种免疫反应为特异性免疫。

答案:A5、每次注射青霉素之前,病人都要先做“皮试”,其目的是()A.观察病人的体质以决定用药剂量B.观察病人是否患有自身免疫疾病C.观察青霉素的杀菌效果D.观察病人是否会发生过敏反应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过敏反应。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如花粉、粉尘、鱼虾、奶、青霉素、磺胺、奎宁等,有些人接触过敏原后,再次接触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答案:D6、人体的免疫功能,可清除自身损伤的细胞。

在这一生理过程中,损伤细胞属于()A.病原体B.抗原性物质C.抗体D.自身物质解析:考查对免疫过程的理解。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其作用是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并且排除抗原性物质,如病原体、老死或受损细胞、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答案:B7、抗原和抗体不仅在生物体内发生反应,在体外也能进行反应,研究这种反应的方法之一是用琼脂双重扩散法,这种方法如图1所示,在琼脂片上开两孔,在其中分别加入抗原和抗体,使其在琼脂中扩散,扩散了的抗原和抗体在一定的位置发生反应。

在琼脂中出现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的线,这种线叫沉降线。

X和Y 表示两种抗原,x和y为相应的抗体,图2中表示正确的沉降线的是()图1图2解析:考查学生对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理解及学生的识图能力。

抗体具有特异性,也就是说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这种结合称为免疫反应。

因此,分析图解会发现,在X与x、Y与y 之间才能出现沉降线,因为只有X与x、Y与y才能发生特异性结合。

答案:C8、过敏原进入机体后,首先发生的是()A.吞噬细胞的吞噬B.效应B细胞的识别C.细胞的识别D.T细胞的识别解析: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先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然后再经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刺激产生效应B细胞,最后才能产生抗体。

答案:A9、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A.抗体B.抗原C.淋巴细胞D.吞噬细胞解析:考查对特异性免疫概念的理解。

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作用是指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对抗原的消灭作用,也指淋巴因子对淋巴细胞的作用,同时也指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死亡。

由此可见,抗体的免疫作用只是淋巴细胞免疫作用的一部分,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免疫作用)主要体现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中对“非己”成分的识别和消灭,这种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总之,在特异性免疫中,淋巴细胞起主要作用。

答案:C10、现有一幼鼠,先天无胸腺,此鼠的免疫状况是()A.有全部的细胞免疫能力B.失去一切免疫能力C.有全部的体液免疫能力D.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解析:幼鼠先天无胸腺,说明没有任何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是幼鼠细胞免疫中必不可少的免疫细胞,因此,幼鼠失去全部细胞免疫能力。

而体液免疫中,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的途径也因T细胞的不存在,路径不通,这样就只剩下少数抗原对B细胞的直接刺激。

因此,只保留了部分的体液免疫能力。

答案:D11、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A.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强B.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减弱C.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减弱D.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强解析:免疫反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就是处理和识别抗原的阶段,反应阶段是T细胞和B细胞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是免疫效应细胞发挥免疫功能的阶段。

本题考查的是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细胞周期长短的变化及核糖体活动强弱的变化,该过程应属于反应阶段,根据反应阶段是T细胞和B细胞增殖和分化阶段,可得出细胞周期变短了,核糖体的活动加强是为合成抗体作准备,也是细胞分化的具体表现。

答案:D12、下列不属于抗原的是()A.牛痘病毒B.细菌C.癌细胞D.自身正常的细胞解析:考查对抗原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凡是能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且能和相应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叫抗原。

抗原一般有三大特点: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所谓异物性一般来说是指抗原是侵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如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同时,自身异常的组织、细胞也属于抗原性物质,如癌细胞、死亡的红细胞等不是机体正常生命所需的,符合异物性这一特点,而正常的组织细胞则不是抗原。

抗原在机体内经过免疫系统的作用最终被消灭。

答案:D13、淋巴细胞受某种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抗体()①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②起非特异性免疫作用③是针对各种抗原的④能在体内存留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