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地质实验报告

工程地质实验报告

大学城工程地质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2013年6月3号——2013年6月6号 调查地点:大学城虎溪片区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土木11班
小组成员:
撰写时间:2013.06.07
成 绩:
评阅评语:
一、前言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大学城周边边坡、危岩、滑坡、基坑等一
系列地质现象,让我们从感性上认识了工程地质,
加深在课堂学的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教学效果。

了解岩层产状及其形成过程和发展
情况,分析沿途所见的岩石的性质以及该地区的地
质发展、演变简史,学会野外观察地质现象和分析
评价工程地质问题的初步能力。

调查时间:2013年6月3号——2013年6月6号
调查地点:大学城虎溪片区
调查人员:陈尹新、陈诚、程新波、连晖、孙文武
调查分工:初期的实地勘测由陈尹新、连晖完成;最终的踏勘由小组全体人员完成,程新波、孙文武负责拍摄图片;实习报告初稿由陈尹新、陈诚完成,修改由程新波,孙文武完成;用于汇报的ppt主要由连晖、程新波、陈诚完成;文档的编辑修改由孙文武完成。

二、 调查区地质地貌概述
调查地点1:大学城东一路,科苑大酒店附近
调查地点2:虎溪街道办万年坡
勘察地点均在大学城虎溪周边,该地区位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区,地形起伏较大,丘陵和丘间洼地相间,我们分别在丘陵和丘间洼地取
点,进行了勘测。

其中1号勘测点处在洼地之中,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
们了解到该处地层有第四系坡残积层、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泥岩(J2S-
MS)和砂岩(J2S-SS),需要指出的是其中的不等厚互层状的砂岩、泥
岩。

砂岩(J2S-SS):灰褐色,粉细粒~细粒结构,厚层状构造,微层
理发育,钙质胶结。

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含有云母,含泥砾和
泥质条带。

局部夹有薄层砂质泥岩。

砂岩总体较完整,亦较均匀泥岩
(J2S-MS):紫红色、砖红色。

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微层理发育,
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含有砂质但分布不均匀,局部夹有青灰色砂质条
带。

另外在2号勘测点丘陵地形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砂岩以及大量的
土石方、粘土。

其中的砂岩占了主体,形成了诸如断层、裂隙、节理、
褶皱等一系列地质现象。

三、调查内容
3.1大学城所见的岩石的类型
大学城的岩石以砂岩和泥岩为主。

砂岩是一种沉积岩。

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

由于砂的颜色有多种,
所以砂岩的颜色取决于当地的实际条件,大学城附近的砂岩主要以棕
色、黄色见多。

绝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石英、长石等
碎屑成分占50%以上。

砂岩是源区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在盆地中
堆积形成。

岩石由碎屑和填隙物两部分构成。

碎屑除石英、长石外还
有白云母、重矿物、岩屑等。

填隙物包括胶结物和碎屑杂基两种组
分。

此外,泥岩也是一种沉积岩。

一种由泥巴及黏土固化而成的沉积
岩,其成分与构造和页岩相似但较不易碎。

大学城的泥岩以红色、黄
色见多。

砂岩泥岩
3.2 大学城所见的地质构造
(1)水平构造
岩层产状近于水平的构造,较新的岩层总是位于较老的岩层之上。

水平岩层的宽度与形状主要与地形特征及岩层厚度有关。

水平岩层的形状一般与地形等高线相同;在地面坡度相同的情况下,厚度越大,露头宽度越大。

在上图中我们选取得是修路时剩余的岩体,较好的观察到了比较明显的岩层产状。

(2)倾斜构造
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之间有一定夹角,称为单斜构造。

大多数倾斜岩层是构造挤压或大区域内的不均匀抬升或下降,使原来水平的岩层向某一方向倾斜形成的简单构造。

局部来看,倾斜岩层往往是褶皱的一翼、断层的一盘或者是局部地层不均匀的上升或下降引起
的。

上图见不到明显的断层,但通过期间的裂隙和岩体的大致倾向我们可以判断出倾斜构造的存在。

(3)褶皱构造
褶皱是在岩层构造运动下,产生一系列的弯曲变形。

其中岩层向上弯曲,核心部分较老的称为背斜,反之则为向斜。

图中岩层构造就是一个褶皱构造,且岩层向下弯曲,可知该褶皱为向斜。

又轴面倾
斜,两翼岩层倾斜方向相反,倾角不同,是一个倾斜褶曲。

(4)断裂构造
岩石受力后发生变形,当作用力超过岩石的强度的时候,岩石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而发生破裂,形成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
包括节理和断层。

岩石破裂后沿破裂面无明显位移者称为节理。

节理就是岩层中的裂隙。

岩石中的节理的发育时不均匀的。

影响
节理发育的因素很多,主要取决于构造变形的强度、岩石形成时
代、力学性质、岩层的厚度及所处的构造部位。

图中为一处裂
隙,其范围小,延伸度不远,深度小,无方向性,是非构造裂
隙。

延伸长方位稳定,且延伸较深较远;分布较为密集常沿着剪
切面成群分布,形成扭裂带,且多为平直闭合的;裂缝面平滑有
擦痕,成交叉型分布。

由于剪裂隙交叉互相切割岩层成碎块体,
破坏了岩层的完整性,故而裂隙常常出现在易于滑动的软弱面。

(5)断层
断层的规模至少要十几米,在我们所勘测到的点,难于找到如此大型的的断层带,只能通过上图这条大的裂隙缝来推演断层
的情况。

首先,我们找到断层的断层面,确定断层盘,知道断层
线大致垂直于我们的拍摄平面。

从图中看出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下
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这是一个正断层。

断层的存在并不是
孤立的,而是有规律的组合,图上表明这里有一个阶梯式的断层
(限于摄像条件无法完全展现),是有若干条产状大致相同的正
断层平行排列而成。

3.3大学城所见的不良地质作用
(1)滑坡
在对第2勘测点的勘测中,我们特别关注了滑坡这一不良地质现象。

该处位于虎溪的山丘地区,沿山而上是一条盘山公路,通过观察修路后的边坡情况,我们发现在雨季期间,该处发生小型滑坡的概率偏高,长期作用下对路基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使之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开裂,此外在土石体的作用下道路交通也会受到影响。

我们认为应当在适当的边坡体修筑挡土墙或对边坡进行加固,杜绝这种安全隐患。

这种不良地质作用来源于内外两个方面,内因是坡体自身的重量,外因来源广泛,雨雪的侵蚀,与人工开挖造成坡体结构的不稳定性,内外共同作用下就会引起滑坡。

治理滑坡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地表排水;
2.增加滑坡下部抗滑力;
3.坡顶挖方,坡底堆截减压;
4.修筑挡土墙,夯实坡体。

(2)裂隙
岩层中的裂隙,在工程中除了有利于开挖外,对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均有不利影响。

它破坏了岩体的整体性,加快岩体的风化速度,增强了岩体的透水性,因而降低了岩体的强度与稳定性。

气温升降和岩石干湿变化,都会使岩石沿着已有的软弱部分形成新的裂隙;或者对原有裂隙进一步增宽、加深、延伸和扩大。

针对裂隙对工程的不良影响主要有:1.破坏了岩石的整体性,加剧了风化作用。

2.降低了岩石强度,地基承载力、稳定性。

当裂隙与边坡一致时,路堑边坡极易发生崩塌等不稳定现象。

3.裂隙增加了透水性,加速了可溶岩的溶蚀,在工程中会造成涌水的现象。

在工程上应当提前做好裂隙的工程地质评价,了解裂隙的发育方向、发育程度和裂隙的性质。

从而做好防治工作。

四、调查的主要收获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以前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学会了应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地质构造、岩层性质及产状等,能够具体分析可能的工程地质问题。

更重要的,整个实习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扶持,我们学到了团结协作。

整个实习我们一直和实际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零距离接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我们的工程意识。

作为土木工程的学习者,本次调查活动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在学校学习之余多参加这些室外实习有助于我们从感性上了解土木工程地质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对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严格以所学理论为指导,保证工程的质量安全,争做一个合格的土木工程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