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生命科学学院08生物科学张婷婷 2008083141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正是不同民族创造性的体现。
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观念、饮食的侧重点、饮食习惯、餐桌礼仪、饮食制作、饮食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
揭示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化跨文化交际研究。
1“泛食主义”VS“食(实)用主义”孔子在《礼记》中曾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与孟子处于同时代的告子也曾说过“食色性也”。
在中国,饮食已上升到了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这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其中最为常见的要算是中国人之间相互询问的那句“你吃过了吗?”。
中国人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也往往是吃,或为吃做准备。
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件不关于饮食。
孩子出生要吃,满月要吃,周岁要吃,结婚要吃。
人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庆祝一番,甚至去世也要吃,叫做“红白喜事”;客人来了要吃,称之“接风洗尘”;客人出门要吃,谓之“饯行”;乔迁要吃;晋职要吃⋯⋯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表达欢迎或惜别的心情,甚至感情上的风波也往往借助于酒菜来平息。
吃的形式后面蕴涵着一种丰富的心理和文化的意义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吃也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交际功能上,已转化成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
在西方,盛大的西餐宴席通常不过是六道菜,而且其中只有两道菜算得上是菜,其余不过是陪衬。
平时宴请,饭菜更为简单。
在美国,有时朋友聚餐会采取大家作贡献的手法,称之为“Pot—luck”,即每人都带一样菜,让大家共享。
”还有一种聚会,称之为“Party”,主人只提供饮料、酒和一些简单的食物,如奶酪、炸薯条、三明治等,并不提供饭菜。
可见,他们将吃饭看成是聚会和交流的机会,是重温旧谊和结交新人的机会,也是获得信息的场所,吃的东西固然必不可少,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不需要摆阔气、讲排场。
正是受这一观念的影响,西方的宴会并不重吃,而重宴会形式的自由化、多样化;主人要千方百计地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欢快的气氛,让客人们享受一段自由自在的美好时光。
饮食的侧重点不同2 讲排场”VS“简单、随意”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宴会观念上也存在着根本区别。
中国人请客吃饭重视饭菜本身,讲究排场,酒菜要丰盛,一般的正式宴请至少要上七八道菜,这还不包括之前上的冷盘、小吃,中间上的甜点以及最后上的主食(面条、米饭等)。
菜肴越丰富、越珍贵就越能体现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且饭菜一般要大大超过主人和客人所能消耗的量,否则就不足以显示主人的好客。
这大概源于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持家要俭,待客要丰”正是由于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使中国人在请客吃饭时讲究排场,重视饭菜的质量和数量,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清朝出现的“满汉全席”。
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著名的需求定律中将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饮食则被划分在第一层,即作为人类的最低级的需求,在此之上还有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
林语堂先生曾说:“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
”从文化的意义上看,在西方国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交流、交际的层面上,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被赋予更多、更为重要的“使命”,更谈不上是“众礼之源”。
3 饮食结构的不同我们知道,中西方饮食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人的饮食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即饭是主食,菜是为了下饭;而西方的饮食则是以肉、奶为主,谷物为辅的。
这种不同的饮食结构与其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在中国古代甚至于是近现代历史时期,农业一直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历朝历代政府都会颁布各种各样的举措去鼓励农业发展,因而农业所占比例较大,其他行业发展受到抑制。
相应的,农作物就成为了主要的食物来源。
人们的生活以五谷杂粮为主要的营养提供,果类食物也起到辅助的作用,肉类食物只能算是罕有的点缀了。
4 饮食制作的不同4.1烹制准则的不同中西烹饪中处处显示的“随意”与“规范”也体现了其饮食文化的不同。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其烹制过程体现了科学性和规范性。
在烹制过程中,西方人会完全依照菜谱,为了达到准确无误,他们甚至会动用天平、液体量杯、刻度锅等。
因此西方人制作菜肴往往比较机械,缺乏新意,毫无特色可言。
相反,中国烹饪却崇尚随意性。
中国烹饪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也还讲求各大菜系之间交叉融合。
同一道菜,由于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在操作上可作不同的处理,从而其色、香、味变化多端。
如果离开了随意性,变化多端的中国菜肴,就会失去其独特魅力。
4.2 烹制方式的不同在中国,烹饪是一种艺术,它有极强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
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氽、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
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而且中国烹饪还极重刀工、火候,菜的形状可以切得五花八门:块、片、丝、条、丁、冷雕等;不同的刀工或不同的蔬菜烹制的火候也是不同的,这就使得菜肴的滋味以及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都存在差异。
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
他们只追求食物的营养,只求吃饱吃好,而不重视饮食带来的乐趣。
他们的菜肴以煎、炒、蒸、冷拼为主,蔬菜通常切成大块儿或大片儿的,然后入锅,直到全熟能够食用为止。
5 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
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
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
5.1 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
西方人平日好动,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
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5.2 餐桌举止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
比如就餐时的衣着,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例证。
当今许多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
而在当今的中国,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不吸烟不喝酒”就无以社交。
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陋习”,尽管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但依旧不能禁绝之。
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和发展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和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展,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5.3 座位的排序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
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
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
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
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
对于餐桌的规矩,西方人进餐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
当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规矩。
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
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
因此,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对比研究过程中,各自的优、缺点显而易见。
这种研究有利于文化的正迁移作用,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促进本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发展。
6 饮食习惯的不同6.1 饮食餐具的不同在饮食餐具方面,中西方差异甚为明显。
众所周知,中国人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体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东西方文化以及不同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面貌,造就了东西方特有的感觉和感情。
6.2 饮食方式的不同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每次就餐时全家人或一群熟人围坐在餐桌前,举筷夹食同一盘菜,甚至其中某位用自己的筷子为他人夹取食物以表示关爱,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人与人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大家边吃边谈,其乐融融。
这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
西方的饮食方式讲究的是一人一份的分餐制。
一般待大家坐定后逐个传递食物,用公勺夹取到自己的餐盘中再分享。
同时。
西方人进餐过程中强调相互之间的交流,关注同餐人尤其不熟悉的人;进餐时主要看人,偶尔看菜。
这与他们崇尚自由、平等、随意的个人主义取向有关。
7 结束语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方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相互互补。
它一方面将有助于中华饮食文化在交流、碰撞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必将促进中华饮食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发展。
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习俗,历来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西方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文化,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只有很好的了解这种文化,才能在中外交流中做到有礼有节,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