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心理学》 苏东水(第五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教学内容

《管理心理学》 苏东水(第五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教学内容

《管理心理学》苏东水(第五版)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什么叫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又称行为管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是什么?对象:管理、指挥、组织、协调、合作等各环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对人的管理。

任务:探索改进管理工作的心里依据,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3.管理心理学为什么以企业中的人作为研究重点?①“企业就是人”。

企业要靠人来实现企业的目标,研究企业中人的行为心理规律,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将成为今后社会的主题;②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

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对充分运用人力资源起重要作用;③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

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

4.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之间的关系怎样?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管理心理学是在广义行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心理学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

而组织行为学则是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5.工业心理学兴起闵斯特伯格研究的几个方面(3个方面)①尽可能有最好的工人;②尽可能有最好的工作;③尽可能有最好的效果。

6.梅奥的“霍桑实验”是什么内容?通过试验他得到了什么新的理论观点?内容:照明试验、福利试验、群体试验、谈话试验①改进物质条件和工作方法导致产量增加(否);②工间休息和缩短工作日,可解除疲乏(否);③工间休息可以减少工作单调性(否);④个人计件工资,对增加产量起促进作用(否);⑤管理方式改变提高产量(是)。

新的理论观点:①人是“社会人”,绝不能忽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②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③除了“正式团体”外,还有“非正式团体”;④新型领导、民主管理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

7.人际关系学说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有什么区别?人际关系学说是把人当作“社会人”,就是会注重人的需求,通过人的需求来提高经济效益。

泰勒的“科学管理”是把人当作“机器”,是从管理者或资本家角度看的。

8.请说明下列关系:行为=f(个体、环境)人的行为是个性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成绩=f(能力、激励)生产率=f(技术、能力、激励)第四章人的个性8.什么是希波克拉特的气质类型学说?希波克拉特的根据日常观察和人体内四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个人多寡不同的假设把气质分为4种类型,即性情急躁、动作迅猛的胆汁质;性情活跃,动作灵敏的多血质;性情沉静,动作迟缓的黏液质;性情脆弱,动作迟钝的抑郁质。

9.如何认识气质在管理实践中的作用?①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②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③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④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情感和行动。

10.什么是性格特征?性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特征,包含着多种多样的性格特征。

①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②性格的意志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④性格的立志特征。

11.影响性格发展的因素有那些?①生理性因素,主要包括遗传、性格与体形、性别;②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职业。

12.影响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影响能力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以素质、知识和技能、教育、社会实践、勤奋等对能力的影响最显著。

此外,营养状况、个人爱好、兴趣等,对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的影响。

13.性格与能力、气质之间的关系如何?性格和能力是在人的统一的发展中形成起来的①性格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能力为基础②能力的发展水平受性格特征的影响③优良的性格特点往往能补偿某些方面的能力弱点性格与气质既有区别,又相互渗透,彼此制约①从气质和性格各自的特点来说,虽然两者都是以高级活动类型为其生理基础,但气质更多地体现神经系统类型的自然影响。

而性格更多地受生活环境的制约。

②气质对性格有深刻的影响。

首先,在性格的形成过程中,气质影响着性格的表现方式;其次,气质对性格的影响,还表现在气质可以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动态。

③性格对气质的影响也是明显的,性格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着气质,从而使之服从于生活实践的需要。

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而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

第五章人的需要14.人的需要有什么特征?①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结合;②劳动创造与满足需要结合;③人的需要与发展生产相结合;④人的需要取决于社会生活条件。

15.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p151①提出人的第一层需要理论。

人的衣食住行②恩格斯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的需要理论。

生活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③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社会人的需要层次,劳动是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就是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即人的全面性的需要。

16.影响个人动机的因素有哪些?①爱好与兴趣;②价值观;③抱负水准。

17.什么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并正确评论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需要理论也有其双重性,作为科学的一面,这是一激励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共同规律。

但是,马斯洛的观点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其哲学主要是存在主义。

同时,他的研究是在西方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其研究结果更多的反映在他们社会里人们这方面的事实,这是有局限性的,不够科学的。

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

只有满足低级需要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高级需要。

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并非是对立的,低级需要部分满足可以产生高级需要。

第六章人的期望18.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是一种通过考察人的努力行为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并选择适合的行为达到最终的奖酬目标的理论。

用公式表示为M=E·V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是期望率和效价的函数,即激励力=期望率×效价19.什么是期望理论的模式?p18120.如何在管理中应用期望理论?①人们可以自觉地评价自己的绩效和报酬;②管理人员可通过指点和参加各种技术训练的办法,明确提高下级对努力到绩效的期望;③组织中的奖励制度和奖励必须随个人的绩效而定。

21.目标管理有哪些作用与特征?作用:①能集中企业每个职工的力量,保证完成企业的各项任务;②能创造一个培养各级管理人员真正领导能力的管理环境;③能促使每一个职工的工作能力的迅速提高;④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2.目标管理过程分为那些阶段?①目标的制定;②目标的实施;③目标成果评价;第七章人的挫折23.产生挫折的内外因素有哪些?外在因素:实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内在因素:个人的生理条件与动机的冲突。

24.产生挫折的组织原因有哪些?①组织的管理方式;②组织内的人群关系;③工作性质;④工作环境;⑤其他。

25.挫折在情绪上的反应有哪些?①愤怒的攻击(直接攻击、转向攻击);②不安;③冷漠;④退化。

26.挫折的防卫方式有那些?①合理化作用;②逃避作用;③压抑作用;④代替作用;⑤表同作用;⑥投射作用;⑦反向作用。

第八章人性管理27.有哪几种主要的人性假设?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复杂人。

28.组织如何对待个性差异?实行目标管理,实行参与制,授权,合理分工,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使个人获得“合理程度”的满足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使职工具有组织优越感和个人成就感,信息及时反馈,良好的人群关系,多奖励少惩罚采用疏导的方针,实行建议制度,提高成熟度使个人适应组织适应环境29.态度对于人的行为有哪些作用?①态度的习惯性②态度的忍耐力③态度对学习的影响态度的隐藏性态度会影响一个人对别人的知觉与判断,会影响学习的速度与效率。

同时,态度也帮助个人决定加入何种团体,选择什么职业,交什么样的朋友及坚持何种生活信念等。

第九章激励行为(重点强化)30.激励有哪些主要特点?(详见P263)①有被激励的人②激励人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愿望和动机,而产生这种动机的原因是需要③人被激励的动机强弱,即积极性的高低是一种内在变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这种积极性是人们直接看不见、听不到的,只能从观察由这种积极性所推动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工作绩效上判断。

最显著的特点是内在驱动性和自觉自愿性。

31.激励具有哪些主要作用?p264-265①激励在管理职能中的重大作用;②激励在组织实现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吸引人才,发挥才能);③激励对职工提高工效的作用。

激励职工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从而提高工作绩效。

32.激励的主要方式有哪些?①外在的激励方式(包括福利、晋升、授衔、表扬、嘉奖、认可等);②内在的激励方式(包括学习新知识的新技能、责任感、光荣感、成就感等)。

33.强化的主要方法是什么?①设置鼓舞人心的目标;②采用渐近法;③信息及时反馈;④个人需要的满足。

34.个人行为激励的手段与方法主要有哪些?①分析职工工作情绪因素②采取各种有效的管理制度③开展以工作成效为中心的评比和竞赛35.激励要遵循哪些原则①组织目标的设置与满足职工的需要尽量相一致②公司企业的行政管理政策、规章制度,要有利于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使他们成为激励因素,成为推动力,避免成为遏制的力量。

③要有良好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为实行参与制、民主管理。

授权管理。

建立良好的人群关系。

形成良好的风气。

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和工作环境,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

第十章决策行为35.简述决策行为的过程决策行为实质上是一个比较选择、确定和执行的过程。

在管理中,应把它看作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参谋系统、决策系统和管理系统。

参谋系统包括三个阶段,即情报信息、预测研究、可行性分析;决策系统包括两个阶段,即方案论证、决策形成。

36.决策者应有哪些思维特征?①广阔的思维品质;②善于深入思考的品质;③独立决断的能力;④思维的敏捷性。

37.如何运用系统观念来指导决策者的决策行动?①决策的依据必须充分考虑到大系统、相关系统以及以往决策的系统,彼此要协调适应;②要充分了解决策的后果将要涉及到哪些系统,从而引起哪些系统进行相应的变革和对策;③决策本身要系统展开;④从系统观点出发,决策的方案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方案。

第十一章领导行为38.领导者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正式领导者拥有组织结构中的正式职位、权力和地位,其主要功能是领导职工达成组织目标:①制订和执行组织的计划、政策和方针;②提供情报知识与技巧;③授权下级分担任务;④对职工实行奖惩;⑤代表组织对外交涉;⑥控制组织内部关系,沟通组织内上下的意见。

●非正式领导者虽没有组织赋予他的职位和权力,但由于其个人的条件优于他人,如知识经验丰富、能力技术过人、善于关心别人或具有某种人格上的特点,令职工佩服,因而对职工具有实际的影响力,也可称为实际的领导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