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

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

抗日战争胜利原因1.战争的正义性,正义必胜。

2.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全国各族人民及海外同胞的大力支持。

4.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抵抗,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战,实现了国共合作一致对外。

5.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

6.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帮助及美苏等国际援助和支持。

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国战场是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重要战场之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抗日战争是遭受疯狂的掠夺与蹂躏的奋起之战。

中日关系60年来的中日关系发展进程有几大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开始直到60年代,中日仍处于敌对状态,民间交往时断时续,微弱地存在着;第二阶段,70年代到80年代,中日建交,两国关系缓和,80年代是中日关系的高潮时期;第三阶段,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日本感到了威胁,同时两国经济关系大大加强。

怎样处理中日问题?中日关系仍十分微妙,但是微妙的背后,中日经济、商贸、文化等的交流和发展的主要的,中日关系处在一种良性的竞争中,这是适应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的。

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日本还存在军国主义残余,他们朝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等行径严重损害了与周遍国家的民族感情。

对此,我们不呢感放任日本篡改二战历史,不能让历史虚无主义侵蚀我们自己,盲目的主张排外民族主义,我们要抗议日本做伤害中日人民友谊和感情的事,要坚决与历史虚无主义做斗争,牢记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指导我们奋力前进,我们要始终坚持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去处理国际关系中国与国、国与民族、国与组织的关系。

总之我们的目的是团结合作,共同发展进步,这其中也包括中日关系的良性,健康的发展。

历史问题涉及对那场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的认识问题,更涉及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我认为要全面地去看代日本!大和民族的日本军国主义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而且现在的极右翼势力十分顽固拒不承认战争罪行也令我们非常愤慨。

但我们也不应只看到日本的这一方面,虽然在我心中一样地瞧不起或者愤恨这个死不认错的民族,但全面地看日本人也不是一无是处。

日本人能够从其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带来的灾害中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自然有其民族的可贵之处,他们一样有其艰难困苦和勤劳善良的一面,也有其忍辱负重改革自新的一面。

随着其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他们虽说自以为何等地优越或者何等地自负,但从来没有放弃向先进的科技、先进的文化学习,而且日本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团结注重集体荣誉感。

这些说多了也许让人觉得我如何崇拜日本,其实我认为每一民族都不应自高自大,都应该取其他民族的长处以及优秀的素质为我所用。

我们一样,日本也一样。

日本的科学技术值得我们学习、日本的现代化管理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现在日本与我们的贸易已相当大,我们的文字及礼仪日本人不是多年以前就一样借鉴和吸收吗?我们同样不能否定日本科技在很多方面都比中国进步,同样不能否定日本的经济实力比我们现在要强,承认这些也没什么可耻,因为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超过日本,总有一天会让日本人感到惭愧---为他们曾经所做的一切而惭愧。

我们自然不能接受一些日本人给我们近似侮辱的举动,但我们知道发愤图强,一个能够面对自己包容一切的民族、一个能够面向未来不断进取的民族会有更多理由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和日本的政治、军事大国化同步发展,使双方原有矛盾更加复杂、尖锐。

主要表现:一是国民互信度下降。

据日媒体调查,日本人认为中国“不可信赖”的比例由1988年的14.2%上升到2002年的55.3%,同期认为中国“可以信赖”的比例从76%下降到37.3%。

另据《朝日新闻》和中国社科院2002年联合调查,只有10%的中国人回答“喜欢日本”,7%认为“应与日本交朋友”。

这主要是由于日长期经济低迷,国民心理浮燥,民族主义情绪上升,对迅速强大的中国抱有嫉妒。

二是两国首脑互访停顿,出现复交以来少有的僵持局面。

小泉出于错误的历史观,利用国民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参拜靖国神社博取支持,使得历史问题再次制约了双边关系的进一步提升。

三是安全戒备心理上升。

日本对我国力增强感到不安,以朝鲜威胁为借口调整安全战略。

另一方面日酝酿修宪、自卫队走向海外、日美军事日益一体化等动向,给东亚地区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也使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对其走向担心。

加强合作发展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之所在展望未来的中日关系,虽然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但随着日本国内形势的变化,中日关系所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

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毫无疑问,今天的中日关系正处于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谷。

在此情况下,胡锦涛主席曾于4月23日在雅加达会见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时就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提出五点主张,这不仅对改善两国关系目前的困难局面意义重大,而且是今后发展两国关系的重要指针。

今天,当我们面对中日关系严重低迷的现状,构筑面向未来的、健康的中日关系是摆在两国政府和人民面前的当务之急。

而要理性解读和准确把握复杂的中日关系现状与未来,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三”上去认识。

中日关系中的四个“三”第一个“三”是从中日关系的三个时期看,即2000年的友好交往历史,近代以来的165年和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的33年。

其中,2000年的主流是相互学习、共同得益的友好历史,165年里有侵华战争的历史伤害,33年是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和相互依赖。

从战争伤害的历史阴影走向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轨道,走到今天的全面发展、相互依赖的格局,中日两国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们理应加倍珍惜。

第二个“三”是从近代以来两国关系的三个特征看,即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和相互对立。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近代史,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有过学习和借鉴日本自强经验的历史。

而邦交正常化以后的中日关系,相互依存是主流,不仅全方位开展合作,而且两国经贸也从相互补充型发展到相互依赖,双边贸易逐年增加,人员往来更加频繁,已逐渐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两国关系中的全面互动模式也日益形成。

但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双方也存在着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对立的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

中日两国尽管是近邻,但却存在着一种感觉彼此相距甚远的现象,而且由于彼此缺乏了解而产生的误解也在不断出现,显著表现是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在日本的相继出现。

因此,随着交往的深入和交流领域的扩大,双方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增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中日关系日益密切成熟的一种表现,是正常现象,但这也由此给人带来了两国之间矛盾不断的感性印象。

第三个“三”是“三大挑战”,即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各自的战略取向。

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双方存在严重的分歧,中国民众反对日本对历史的认识态度、特别是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而日本的部分民众却对中国总提历史问题出现厌烦情绪或无所谓的心态。

在台湾问题上,日本曾经统治过台湾的殖民情结,部分右翼人士与“台独”分子相互利用,触及中国的核心利益,造成中日两国33年来时有摩擦。

在战略取向方面,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打破了日本经济在亚洲的“唯我独尊”,使得一部分日本人担心自身在亚洲的地位,于是便有了媒体炒作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导致日本国民对华亲近度的下滑;而日本加快成为“普通”国家的步伐,进而实现政治大国的愿望,在这一过程中右倾化倾向的日益突出,也引起中国民众的戒心。

因此,历史认识、台湾问题、战略取向及由此产生的互不信任,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四个“三”是三大机遇,即共同发展与繁荣,共同构筑东北亚持久和平,共同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进程,这些都是符合中日两国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并能促进世界及地区的和平繁荣。

从三个方面把握中日关系的未来然而,要改善处在低谷时期的中日关系,使之健康发展,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予以把握:首先,日本要认真解决历史认识问题和摈弃冷战思维。

中日双方要认真落实胡锦涛主席的五点主张精神,认真解决历史认识问题。

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历史认识问题。

近10年来,日本不断有否认和美化战争的行为,但日本朝野、媒体却不顾事实,不顾被害国家的感情,将中国民众的不满情绪,归结为中国进行所谓“反日”教育的结果,这种误导和煽动日本民众的冷战思维是当前中日政治关系严重倒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应本着负责任的精神,尽早解决历史问题和摈弃冷战思维,遇到问题应保持理性、冷静的态度,通过对话的方式解决,而不是任意恶化。

其次,重视柔性的文化外交和民间交流,促进相互理解。

今天推动中日友好的力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动,老一代从事中日友好的政治势力和民间人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中日大学生却彼此缺乏了解,对双方历史的了解程度有相当明显的差距。

最近由笔者组织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对日本历史理解的人数比例为55%,而日本学生仅为28%。

尤为遗憾的是,维系两国关系的重要纽带——中华文化在日本民众中正被逐渐淡忘。

所以,加强文化外交和民间交流,以文化为使者,以第二轨道的民间外交为纽带,通过心与心的沟通和理解,弥合互不信赖的鸿沟,增进互相理解势在必行,而这也是构建未来中日关系的方策之一。

第三,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对方,培养具有未来思考型的中日青年。

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对方,走出中日关系的歧路,媒体负有重要的责任。

它不仅是中日理解和交流的窗口、桥梁和阵地,也是中日民间交流的文化载体。

所以,媒体应以宽阔的胸怀,多方位、多视角,客观公正地报导对方。

同样重要的是,中日双方还必须要注重培养大量具有未来思考型、开拓性的青年,因为青年睿智则国家关系睿智,才能以史为鉴、携手面向未来,共同走出中日关系的阴影,开创明朗、健康的两国关系新局面。

历史的发展是合力的博弈,包括大国关系的博弈。

中日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正在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

日本能在明治维新以后兴起,能在二战后一片废墟上建成亚洲第一经济强国,有其值得研究、学习和借鉴之处。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同处东亚且紧邻的两个大国保持稳定的双边关系至关重要。

为了维护长期以来历经艰难形成的中日关系大局,我们应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方针,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为构筑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而共同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