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旅游概述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属性
三、旅游的经济属性
从旅游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经济因素对旅游者的产生和各国旅 游活动的发展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从社会经济角度来论证旅游的经济属性。 2.从个人的旅游动机来认识旅游的经济属性。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因素对旅游的制约作用将从主导地位降为
从属或次要地位。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属性
2.旅游客体的社会性
旅游资源以及社会对旅游活动所能提供的各种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段 发展变化。
3.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使人们旅游观念发生变化
传统观念:不务正业;崇洋媚外 现代观念:业务生活;时尚潮流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属性
二、旅游的文化属性
1. 旅游者是依赖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 2. 旅游资源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化身。 3. 旅游设施和管理服务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自我表现形式。
享乐旅行:是指出自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 活动。 享乐旅行实质上是具有现代旅游意义和本质特征的古代旅游活动。
第一节 旅游的产生
三、旅游的产生源于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成熟 旅游者的产生:是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文化意识和经济条件成熟的 结果。 旅游是超出生存需要而具有享受性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 人类有自觉目的意识的旅行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
第二节 旅游的定义和内容
旅游、旅行和游览
国庆七天乐
小明跟妈妈一起到北京的阿姨家过节。 小张利用假期去云南玩。 小李利用假期游玩步行街及附近店铺。
请问:三个人在国庆假期里的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请从他们是否离
开常住地?为了什么目的而活动来分析)
第二节 旅游的定义和内容
区别
区别 目的
旅行
就业、开学、 迁居等
蛋,晓东还购买了长白山的特产——人参,准备拿回家给奶奶煲汤。
午餐后洗温泉浴,乘车赴延吉,晚餐后,住延吉。第三天早晨乘大巴
返回长春。
请同学们根据晓东和妈妈的这次长白山之旅,总结出旅游的内容。
第二节 旅游的定义和内容
三、旅游的内容
旅游是以“游”为主,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
社会活动。
第一节 旅游的产生
根据教材的导入案例,让学生对其分析,并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 2、 3、 4、 即使假期足够长,晓东家的旅行计划能够一次圆满完成吗? 人们一般首先喜欢去哪一类地方旅游?为什么? 设计旅游线路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根据案例,你认为哪一种旅游方式最省钱?
第一节 旅游的产生
旅游是怎么产生的?
游览
旅游
边走边看
精神愉悦
在何处进行
异地
异地、常住地
பைடு நூலகம்异地
第二节 旅游的定义和内容
二、旅游与旅行、游览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
1、游览:是一种“边走边看”,即具有“步移景异”功能和动与静相结合的活 动形式。 2、旅行:是指人们在空间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行进过程,它的目的广 泛。 3、旅游:是一种排除功利目的的旅行和游览相结合,以获得精神愉快感受的消 遣性、娱乐性的社会活动。
联系:
1、旅行是旅游所凭借的手段或前提。只有不受功利约束而进行悠闲自得的游览 参观等活动才是旅游的目的和内容。 2、只有旅行而没有游览构不成旅游;而没有以旅行为前提的游览也仅是游览而不 是旅游。只有旅行和游览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旅游。
第二节 旅游的定义和内容
※案例分析
晓东和妈妈在暑假期间随旅游团去长白山旅游。旅游的活动内容如下: 早餐后从长春乘旅游大巴赴长白山(约7小时)抵达二道白河镇,当晚 住宿于此镇。第二天早晨进入国家AAAAA级风景区——长白山自然 保护区,沿途观赏四个垂直自然景观带,乘倒站车登天池主峰观天池胜景, 后观东北第一大瀑布—长白瀑布,长白山高热温泉群,品尝温泉煮鸡
四、旅游的消费属性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 要三个方面。 旅游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超出生存需要的一种高级消费形式。 高级消费:主要是就旅游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而言。
旅游的本质 旅游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经历 1.获得人身的自由感 2.精神上的解放感
3.特定需要的满足感——身心愉悦感受
为什么?
第一节 旅游的产生
二、旅游在旅行的发展中孕育和分离
1、旅行观念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人类三次社会大分工:游牧业——手工业——商业 商业的产生——是人类旅行观念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条件,并促使有自觉目的的 意识的旅行活动的萌芽。
2、商人开创了旅行的先河 3、经商旅行孕育着旅游的因子 4、“享乐旅行”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
快感受的特殊经历。
其次,扩大旅游概念的包容性(外延性)。
第二节 旅游的定义和内容
旅游的定义
西方,“tourism”一词最早见于1811年英国《牛津词典》。 我国,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旅游媚年春, 年春媚游人”。 旅游(艾特斯定义)
瑞士的汉泽克尔与克拉普夫——《旅游学纲要》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 致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旅游概论
第二版
LOGO
目录 旅游概述 旅游简史 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旅游市场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旅游业的构成
第一章
旅游概述
一.旅游的产生 二.旅游的定义和内容 三.旅游的本质属性 四.旅游的特点
五.旅游的类型
六.旅游组织
第一节 旅游的产生
LOGO
相同点
共同的外部特征——空间移动。
不同点
迁徙是早期人类为了生存而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自然行为”。 旅行是人类社会进化到一定阶段、具有明确目的意识的一种“自由行为”。
第一节 旅游的产生
★[提问1]部落A擅长耕作,部落B擅长守猎,随着生产技术与守猎 工具的进步与改良,两个部落都有了剩余食物,这种情况下,会出 现什么现象? ★[提问2]古代人类不断地为生存而奔波的迁徙能不能算旅游活动?
旅游是从旅行中孕育又从旅行中分离出来的。 一、旅行源于迁徙活动 二、旅游在旅行的发展中孕育和分离
三、旅游的产生源于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
成熟
第一节 旅游的产生
一、旅行源于迁徙活动
1、迁徙活动
原因:由于自然的因素或特定人为的因素。 特点:具有求生性和被迫性的特点。
2、迁徙和旅行
第二节 旅游的定义和 内容
掌握旅游的定义;熟知旅游、旅行、游览三者的区别及联系;了解旅游的活动内容
LOGO
第二节 旅游的定义和内容
一、旅游的定义
目的
旅游的定义: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
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本定义首先强调旅游必须以旅行为前提,并在异地进行诸如游览、 参观、消遣娱乐等活动。同时,揭示旅游的本质——寻求精神上愉
所谓旅游的内容是指旅行、游览、住宿、饮食、购物和娱乐等六个 方面,这是立足于现代旅游而言的。
第三节 旅游的本质属性
LOGO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属性
旅游的属性
一.社会属性 二.文化属性 三.经济属性
四.消费属性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属性
一、旅游的社会属性
1.旅游主体具有社会特性
旅游者具有社会意识、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变革能力的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