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家国情怀
杜甫的家国情怀
壹
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笔下,对祖国山河的赞美 是他们表达爱国情怀的最直接的方式,杜甫也 有很多描绘祖国名山大川的优美诗篇。
赞美河山忧患国运
中年寄寓京华
北游齐赵
南游吴越
杜甫足迹所至,均有诗作留存。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总
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 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闻一多
谢谢[ X I E X I E ] 观 赏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阁夜》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
贰
纵观杜甫的一生,安史之乱对他的影响巨大, 使他更加心忧国家、贴近人民。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以身许国报国卫家
同样是以安史之乱作为背景,乾元元年冬,郭子仪、 李光弼等唐朝统帅,被叛军大败于邺城,伤亡惨重。兵员 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大举征兵。诗人以自己的所见所 闻创作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
《《三三别别··无垂家老别别》》 《三别·新婚别》
《三吏·新安吏》 《三《吏三·吏潼·关石吏壕》吏》
唐朝
唐诗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 宣 州
欲俱 上怀
——
谢 青逸
朓 楼 饯 别 校
李 白
天 揽 明
兴 壮 思
书 叔 云
月飞 。,
》
百万
年里
多悲
病秋
——
独常
杜 甫
登
作
《台客
登 高
。
,
》
八床月头杜秋 屋甫杜大高 漏是甫安庇比风 无是—得天屈怒干中—原…广下号处杜华更厦…寒甫,,民加《千…士卷雨族茅关万…俱我脚—的屋注—间欢屋如为脊—民—,颜秋上 麻梁鲁众余风!三 未!迅的光所重 断人破中茅 绝歌!》。 。
Hale Waihona Puke 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杜甫《新婚别》
“非亲见不能作,他人虽亲见亦不 能作。公以事至东都,目击成诗, 若有神使之,遂下千秋之泪。” ——王嗣奭评“三吏”、“三别”
杜甫的诗歌中,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又是根植于 “忧国忧民”之上的爱国情怀。这丰富感人的爱国情怀成就了杜诗 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将现实主义 的诗风推向了最高点。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 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 明挑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公元763 年,正在四川剑门关的诗人听说唐军在 洛阳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郑州和开封等地, 叛军头领纷纷投降,持续多年的“安史之乱”也由此 结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杜甫:心忧国家,心系天下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叁
人民是杜甫诗作中始终关注的对象。尤其是 战乱之中,诗人与人民一同饱受了颠沛流离之 苦,同情悲悯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