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的悲秋情怀

杜甫的悲秋情怀

杜甫的悲秋情怀
人教课标版第三册第二单元,选了杜甫的三首诗,分别是《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第一首和第三首都直接写到了秋景: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怎样的秋景呢?萧瑟阴森。

“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又是怎样的秋景呢?肃杀悲凉。

风凄急,猿哀鸣,鸟回旋;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何等的肃穆萧杀、空旷辽阔。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苦寒之感,自然给处在生命晚秋的杜甫
以更多的伤感。

三首诗都作于秋天,这与杜甫生命之秋、唐帝国之秋有关。

正因如此,所以杜甫的悲秋情怀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一、羁旅的愁思
《秋兴八首(其一)》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当时诗人56岁。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这一联诗句,写诗人的羁旅情思: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

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

菊开两度,泪流两回。

羁留夔州,心情凄伤。

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心总牵挂着故园,思念着长安。

万里悲秋常作客
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

二、身世的感慨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只是叙写昭君悲惨的
命运并表达杜甫对她的深切同情,寄寓着身世感慨,抒发的是怀才不遇的情怀。

昭君有着千载之怨,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汉王画图省识,只能远离汉宫;最
终身死异国,环佩空归。

杜甫有着一生之之悲,人才横溢,入朝见妒;君王不分忠佞,屡次无辜遭贬;
结果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明是写昭君,实是写诗人自己,表达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

三、老弱多病的嗟伤
诗人在《登高》中写道: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亲朋亡散,独自登台,身患疾病。

生活困苦,让诗人鬓如霜白;本想借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停下酒杯。

四、家国的忧伤
杜甫从四十八至五十八岁这十年,可以说没有家的安稳与快乐。

唐代宗元年,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让他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
,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他携家来夔
州,暂居两年。

58岁时,他病逝于漂泊湘江船上。

杜甫不是一个利己主义者,而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圣。

他关注社会的动荡,民
生的疾苦,在早年的诗歌中特别集中,在晚年诗歌里也时有反映。

在《秋兴八首(其一)》就有这么一联: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里的“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

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
暗的战云。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现了时局的动荡不安,把峡谷深秋、国家沦丧囊括其中,哀感深沉。

在《登高》里也有:
艰难苦恨繁霜鬓
这里的“艰难”,既指自身命运,也指国家命运。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
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这不能不让爱国的诗人深为忧虑。

杜甫的三首悲秋诗,不仅是伤景,更是伤怀,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
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种种因素无不
造成他心头的郁闷悲愁。

种种情感汇聚诗中,使得这些诗更加沉郁厚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