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宏村为例对徽派建筑进行赏析教案资料

以宏村为例对徽派建筑进行赏析教案资料

以宏村为例对徽派建筑进行赏析
以宏村为例对徽派建筑进行赏析宏村独出机杼的艺术布局、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观念以及其特有的徽派建筑特征,是我国民居艺术的典范,它体现了聚居村落对当地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尊重。

徽州地处山川丘陵之中,其西北部是黄山山脉。

东南部则是天目山和率水,新安江及其支流蜿蜒其间。

域内丘陵的面积占十分之九,盆地面积仅占十分之一。

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雨水丰盈。

宏村是徽州地区的一个著名村落,处于四围皆山的黟县盆地北缘。

宏村整个村落布局独出机杼。

它背依海拔360 米、拥有成片榛林的雷岗;南临新安江末支、羊栈河二水交汇处,所谓“枕高岗、面流水,一望无际”。

(1)反映了中国古代理想的居住环境选址是“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模式。

宏村是一个“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的牛形村落,故被人们称为“牛村”。

全村以高昂挺拔的雷岗山为“牛头”,满山青翠苍郁的古树为“牛角”,村内鳞次栉比建筑群为“牛身”,碧波荡漾的塘湖为“牛胃”和“牛肚”,穿堂绕屋、九曲十弯的人工水圳为“牛肠”,村边的四座木桥为“牛腿”。

(2)村口溪边原有雎阳亭,现亭已毁。

旧址旁有一株高18 米、直径1.8 米的红杨和另一株高20 米、直径1 米多的银杏耸立桥头,浓荫覆盖。

宏村的理水艺术是中国传统民居理水的典范。

乡土聚居以水为命脉,一是发展农业生产需要灌溉、需要泄水排涝;二是需要生活用水。

宏村人不仅利用水来生产、生活,还用来美化环境。

宏村的水是由地势较高的村西头引西溪水入村,一条宽近一米的水由西北向东南,九曲十弯,经村中的“月沼”,穿村而
过,最后流向村南的南胡。

溪水是村落的水脉,村镇顺溪水走向展开。

水圳的一侧就是街巷的青石板路,另一侧则是鳞次栉比的民居。

居民们大多将圳水引入宅内,有的从宅下暗沟中通过,形成徽州民居所特有的“宅园”、“水园”或成为一方养鱼池于前院。

宏村的水还可作为消防用水,木构架建筑极易火灾,月沼、南湖的水使之多次免受灾害。

水系还调节了小气候,活络着村里街巷空间的形态,形成时而狭长、时而开敞的空间形态。

月沼的水是村子的核心,是村民的聚集地,女人们在这里洗衣、洗菜。

宏村是以汪氏家族为主的聚居村落,整个村落占地28 公顷。

汪氏是中原望族,自汉末南迁,其后裔遍布江南各地。

宏村汪氏祖籍金陵,约在南宋时迁居到徽州,是为宏村始祖。

作为封建社会家族的聚集地,这里的建筑、装饰和布局不可避免地反映了儒家的“礼”制。

村中的祠堂、书院是居民的精神中心,家族的宗教仪式在这里展开。

南湖书院是明末所建的私塾,专供族人子弟授业解惑,以育人才之用。

书院占地面积6000 余平方米,建筑高大宏伟,庄严宽敞。

在村子的西北角,有一个集市,是村民们进行贸易活动的场所。

此外,全村跨溪建有四座桥,每座桥形态各异,小巧玲蓉,融于自然,尤其南湖上的那座桥,是村落的一个明显特征。

宏村的整体布局和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观念,对今天的居住环境的营建仍有许多积极意义。

具体归纳如下:
一、选址艺术
《管子·乘马》中就论述了建筑的选址问题:“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田近旱而水用足,下田近水百沟防省。

因天时,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徽州民居坐落在“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之地,背山可以抵御寒风,面水可以提供丰富的水源,负阴抱阳则提供了
万物生长所需要的充足的阳光,它体现了对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尊重。

中国土地广袤,山川众多,在居住区的选址上可以借鉴宏村的选址艺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理想的栖息地。

二、理水艺术
宏村的水充分利用地势的高低,将天然的水引入宅中,满足家家户户的生活用水,同时利用溪水筑“园”,形成每家独特的自然小环境。

水还调节了村落的空间形态,形成相对闭合和开敞的空间。

这一点对现代住区挖池建湖尤有借鉴作用。

现代住区往往也以一片湖水或池水为小区的中心,形成所谓的景观房,卖高价;这片湖水在刚挖建成时水质很好,但一年半载之后,却经常变成了一潭死水,变脏变臭,究其原因是水不流动,或水口没做好,使维护水质的成本加大;有的开发商干脆把它抽干,露出很难看的湖底。

相比宏村传统的理水手法,根据地势高低、地形特征使水变成活水,这种充分利用自然的观念,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保土艺术
即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山居”是充分利用山川的地形特征建造房屋,这样可以不占耕地,既能节约土地资源,又能使聚落拥有充沛的阳光、空气和绿化环境。

四、聚集交往艺术
祠堂、庙宇是礼制建筑,也是居民的精神中心。

家族会议、礼拜仪式都在这里展开,这里是居民的聚集谈论之地。

相比现代的小区,各家各户都是通过经济的杠杆居住在一起,彼此间是陌生的;如若小区中没有这样一个交往的场所,这个地区的居民则没有凝聚力,在遇到困难或灾难时就没有互帮互助的精神。

礼制建筑不再符合现代人的需要,应有一种新的建筑类型代替它,如会所之类的建筑,这在小区中是必需的。

五、标志性的村落景观艺术
宏村村口的雎阳亭,高大的红杨和银杏,形成了村落的标志性景观,而西递则以大牌坊为入口标志。

标志性景观增强人们的识别性,加强人们对地域的认同感。

现代小区的入口设计也应重视这一点,避免没有特征的入口环境。

标志性的入口景观可以增强人们对居住家园的认同,从而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六、浓厚的地域风格民居艺术
粉墙黛瓦、错落有致是徽州民居的特色。

宏村的建筑以白墙和黑瓦组成的马头墙极富节奏和韵律。

它不是以单体建筑为美,而是群体建筑的组合展现出来的空间和时间上的有序变化。

徽州的民居不与天地相争,使用白和黑这两极颜色,很好地融入到了自然环境之中,体现了浓厚的地域风格。

目前,中国各地的住宅建筑的外观和形式都趋于雷同,忽略了地方情感要素的表达。

很多时候,人们回到了家,却找不到精神的家园。

因此,各地的住宅应与各地域相联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七、材料运用艺术
宏村的地面材料全部用青石、麻石或红石,这些材料渗水性很好,下雨时不苦泥泞。

相比现代小区,大量使用的混凝土地面,使地面的透气性很差,大量雨水都通过雨水井进入下水管道,而中国大部分城市管网雨污是不分流的,最后这些雨水排入了江河湖泊中,久而久之,造成市地下水位的下降、植物生长缓慢、生态性能降低。

宏村的墙体充分利用了乡土建筑材料,在空斗砖墙外涂白垩以便维护、隔热防潮。

这给现在的生态节能小区的建设提供了范本。


村是中国古村落的典范,它根据当地地形,因势利引,创造了融生态、形态、情态于一体的人居环境,成为徽州地区民居的代表,也成为了全世界的文化遗产。

它惟妙惟肖地结合了地域环境,值得我们今天居住环境设计借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