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一览表(拿分必备)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一览表(拿分必备)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一览表(拿分必备)题目类型提问方式例子典型例题答案示范答题公式1分析诗歌意象型(景物形象)竹石郑燮xi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①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意象?②诗中某一意象有什么特点?象征了什么品格。

答:诗歌描绘了竹立足破岩,备受风霜雨雪的磨难,依旧顽强地生存着的意象(步骤一)。

诗人通过描绘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竹的意象(步骤二),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媚权贵,不迎合时俗的确刚劲品格。

(步骤三)公式: 什么意象+意象特点+意象表达的诗人的情感模式:诗歌描绘了的意象。

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或品格。

思路: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意象特点;③指出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分析意境型A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B次石湖书扇韵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③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A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步骤一)。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B答: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步骤①)。

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步骤②)。

(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公式: 什么意象+意象组合成什么画面+表达诗人的什么情感模式:诗歌描写了意象;②营造的氛围,组成一幅的画面;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启示和思考。

思路: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感情?请简要分析)雅寂的石湖风景(步骤③) 凄怆等;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3分析主旨(情感)型题采桑子 欧阳修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①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这首诗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 ③这首诗寄托怎样的的情怀? 答: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步骤一)。

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步骤二)公式: 诗句描述内容(概述)+诗歌中的主旨模式:诗中描写了 (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的内容,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

思路: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4分析抒情形象型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早梅 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①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②诗中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③诗中某一意象有什么特点? 象征了什么品格。

答:本诗展现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高洁脱俗的诗人形象。

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公式: 什么人物形象(定性)+诗歌中的证据模式:诗中描写的是的形象。

通过 句对 的描写,直接表现了 。

诗中句,用 手法,表现了 。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⑤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答案:诗中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形象。

通过前四句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间接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

通过最后两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思路:①准确指出诗歌描写的是什么人物形象?②结合诗句阐释体现了人物的某某性格特点,③小结,重申观点,描写的是什么人物形象。

5字词领全诗型(诗眼)型A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B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①某词是全诗的关键(诗眼),为什么?②哪个字词是全诗歌的关键(诗眼),为什么?A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①诗中“折柳”的是寓意是什么?②为什么“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B前人在评论这A答:①“折柳”是乐府古曲《折枝杨柳行》,寓意是“惜别怀远”。

②从诗歌内容来看,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主旨上的“关键”)从诗歌结构来看,“折柳”二字是这首诗情感触发的媒介,思乡望归之情由《折杨柳》曲子“催化”,情动而辞牵。

它是一种铺垫,一次蓄势,没有它,下文抒情没有了着落,没有了承载。

(结构上的关键)B答:同意。

诗歌首联从衰草落笔,严冬枯草,四野苍茫,一片公式: 同意/不同意+结合首、颔、颈、尾阐述理由+重申观点。

模式:同意/不同意。

诗歌首联;颔联;颈联;联收,所以。

所以。

关键:本为门闩或关闭门户的横木→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或转折点,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关键的理解宜有两个层面:一是形式,结构上关键;二是内容,主旨表达上的“关键”。

关键词的作用: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首诗时曾说,“悲”字是贯穿全诗的主线,你同意吗?为什么?凄凉的景象,推出“悲”,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颔联写送别的情景,寒云暮雪阴冷悲凉,仍紧扣“悲”字;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少孤动乱,远役他乡,身世飘零,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所以说,“悲”字是贯穿全诗的主线。

①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②点明全诗的感情基调;③揭示全诗的主旨思想;④抓住这个词以小见大,把握全诗。

6炼字型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①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系”字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拟人手法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啼”字表面写黄莺鸣叫,深层写黄莺殷殷挽留、凄凄惜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拟人手法,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曲笔手法,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公式: 释义+手法(修辞或表现)+表达诗人的情感模式: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的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在结构上起…作用,等。

炼字常用的表现手法:拟人、渲染、烘托、对比、对偶、以动衬静,化静为动,情景交融等。

7分析句意型A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①这句诗好在哪里?②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A“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A答:运用了对仗的手法(1分),“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1分),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2分)。

公式: 诗句是何种手法+手法在诗歌中的证据+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模式:某句诗用了的手法(1分),写了的内容(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1分),使什么变得怎B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作一简短赏析。

B“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B答: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

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拟人的手法的诗歌中的证据(1分))。

写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2分)。

抒发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分) 么样,具有 的优点(1分)。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1分)。

思路: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8分析技巧型A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B 墨梅 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 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③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A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B 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特点?用什么手法A答:主要采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手法)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②——阐释手法在诗歌中的证据)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流露出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步骤③——分析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B 答: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手法。

诗歌前两句用比喻刻画了墨梅“淡”雅朴素,高洁“清”秀的特点;后两句用拟人手法,直抒胸臆,点墨梅不夸颜色夸“清气”(步骤②——阐释手法在诗歌中的证据);全诗用托物言志的公式: 诗句/诗歌是何种手法+手法在诗歌中的证据+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模式:某句诗用了 的手法(1分),写了 的内容(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1分),使什么变得怎么样,具有 的优点(1分)。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1分)。

思路: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手法表达了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高洁的情感。

(步骤③——分析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9分析诗歌理趣型A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①“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

理趣是指以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生活真理,使人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A古代诗论家说,这首诗很有“理趣”。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感受。

B这是一首蕴含着丰富而高雅理趣的写景诗。

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样的理趣?A答: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一个倒映着“天光云影”的清澈如镜的“方塘”形象。

首句用比喻手法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雅趣又新颖。

二句借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爱、欣赏的自然美景,比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情趣更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