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课件

高中地理课件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旋转半径小 线速度小
• 地球自转的 角速度: 南 、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 角速度 北极点无角速度, 北极点无角速度 , 其余 各地角速度都相等. 各地角速度都相等.线速 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 度 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 ; 纬度60 60度的地方的线速 纬度 60 度的地方的线速 度约是赤道的一半
二、地球的公转
• 1、基本知识 、
(1)、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方向: 方向 周期:365天 10秒 (2)、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 =1恒星年 恒星年 (3)、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 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 角速度: 近日点( 月初 月初) 远日点( 月初 月初) 角速度 : 近日点 ( 1月初 ) 快 , 远日点 ( 7月初 ) 慢, 线速度 : 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3)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赤道永远昼夜平分。
自转和公转
自转 概念 方向 周期 轨道 速度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 转运动 自西向东(南极, 自西向东(南极,北 极) 23小时56分 23小时56分4秒为一 小时56 恒星日 赤道面 角速度 :15度/小时 度 小时 线速度: 线速度:
公转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自西向东 365天 365天6时9分10秒 = 10秒 1恒星年 恒星年 黄道面 角速度: 角速度:10 线速度: 线速度:30km/s
P
0 30
Q
N
R
在俯视图上判断方位: 在俯视图上判断方位:
1、如图A在B的正 南方向
135̊W 45̊E
2、C在D的正西方 向。 3、B在D的西南方 向。
(2)、产生了时差(地方时)
•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 产生原因: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刻便产生 了差异 ,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变化规律:
• 1、随纬度变化规律: • 从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 2、随季节变化规律 • (1)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的最大值, 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的最小值 • (2)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到一年的最大值, 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的最小值 • (3)春、秋分日:赤道达到一年的最大值,其他地区介 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180°
172.5°
自然日期变更线

18日0:00 日 :
17日 17 18日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 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 偏转规律
①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赤道上,物体水平运动没有偏向; ②随速度和纬度增大而加大偏转;
主要应用: 主要应用:大气运动和水体运动
1、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
• 地球的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 地球的自转轴简称地轴, 地轴 近 • 1、从不同的方向看地球自转 从不同的方向 方向看地球自转 • 从北极上空看: a、 从北极上空看: • 从南极上空看: b、 从南极上空看: • 2、地球自转的周期: 地球自转的周期: 周期 23小时56分 小时56 23小时56分4秒为一恒星日 15度 • 3、地球自转角速度 :约15度/小时 地球自转角速度
纬度 变化
昼夜长短的
季节 变化
太阳高度的 季节 四 季
变化
太阳高度的 纬度 五 带
变化
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概念: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往返运动。 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1回归年。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 • 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自北纬23°26′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南 纬23°26′即南回归线。 从冬至日到第二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自南纬23°26′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 到达北纬23°26′即北回归线。
五带的划分
北极圈
1、划分方法:
北回归线
北寒带
66034`N 23026`N
北温带 热 带
北回归线 南温带 北极圈
南寒带
23026`S 66034`S
2、作用:五带的划分反映了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 减少的规律。
地球自转
赤道 平面
小结
地球公转
黄道 平面
黄赤 交角 太阳直射点
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的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 H=90°-|x+y| ° • |x+y|(直射点与当地的纬度差距) (直射点与当地的纬度差距) • X代表当地纬度 Y代表直射点纬度 代表当地纬度 代表直射点纬度
(2)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 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增长。 直射点移向的 半球昼增长 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增长。
旋转半径大 线速度大
• C=1670cosa km/h
线速度
纬度数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 由太阳直射点引入平行的太阳光线照射地球,半个地球被 照射到半个地球照射不到介绍昼半球、夜半球。
晨昏线
•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
6Hale Waihona Puke 22的俯视图 的俯视图P0 30
Q
N
R
6.22的俯视图 的俯视图
3、时区与区时的关系
• ①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 • ②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 差几个小时。 • ③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 • ④东、西十二区的区时钟表时间相同,但东十二 区的日期比西十二区早一天。
人为日期变更线
东 十 二 区
国 际 日 期 变 更 线
西 十 二 区
172.5°
地球的运动
临淄二中地理组
初中课程标准要求
• 1、标准: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 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 2、活动建议: •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2)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 的长度。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自转与公转
基本知识 地理意义
一、地球的自转
• 概念: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自西 向东
地球公转轨道(近日点、远日点)
7月初 月初 公转速度最慢
1月初 月初 公转速度最快
2、黄赤交角
• 概念: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交角。 • 由于地球自转倾斜的角度是不变的(一定时期内)所以赤道平面与黄 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也是不变的(一定时期内)。 黄赤交角 • 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为23°26′。
时区和区时
• 时区 基准(起点)--本初子午线 ①基准(起点)--本初子午线 每个时区的范围及东十二区、 ②每个时区的范围及东十二区、西十二区的范围 标准经线: ③标准经线:每一个时区的中央经线 • 区时(标准时) 区时(标准时) ①定义 每一个时区,以标准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 每一个时区,以标准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 ②每一个时区中央经线(标准经线)确定的方法 每一个时区中央经线(标准经线) 时区数× 东时区为东经,西时区为西经) 标准经线的经度 = 时区数×150(东时区为东经,西时区为西经) ③每一个时区的范围确定的方法 中央经线的经度数中央经线的经度数+ (中央经线的经度数-7.50 , 中央经线的经度数+7.50) 已知某地的经度,求所属时区: ④已知某地的经度,求所属时区: 经度÷ 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经度÷150 =时区数 (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