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罗曼.罗兰《约翰.克利利斯朵夫》姓名:卢春红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学号:110814031 班级:园林关键词:罗曼罗兰、诺贝尔文学奖摘要: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
其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
其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
这位近、现代传记文学大师的《名人传》(《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对当代传记文学仍然产生巨大影响。
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
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被称为“欧洲的良心”,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罗曼·罗兰读书随笔大的小说。
这部巨著共10卷,归纳为三大部分:一、约翰·克里斯朵夫:1.黎明;2.早晨;3.少年;4.反抗。
二、约翰·克里斯朵夫在巴黎:1.节场;2.安多纳德;3.户内。
三、旅途的终途:1.女朋友们;2.燃烧的荆棘;3.复旦《约翰·克利斯朵夫》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原型为贝多芬),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和终告失败,同时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
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
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
由《约翰·克利斯朵夫》始,罗曼·罗兰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小说风格。
该巨著获得1913年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1915年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这位近、现代传记文学大家的《名人传》(《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对当代传记文学仍然产生巨大影响。
他于1935年应斯大林的邀请访问苏联,并写下《莫斯科日记》一书,书中有对苏联未来的期望,罗曼·罗兰希望自己在苏联所看见的弊端能解决,因此,出于对苏联的考虑,罗曼·罗兰当时没有发表此书,并嘱托各出版社50年内不得发表。
1984年,该书发表,可惜此时距苏联解体时日不远了,作者的愿望没有实现。
获诺贝尔文学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评语“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感言1916年,瑞典文学院宣布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罗曼罗兰。
这个已经被当时的法国抛弃的人,在得知自己获奖以后,答复说“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他是属于整个法兰西人民的。
如果这个荣誉有助于传播使法国在全世界受到热爱的各种思想,我感到幸福。
”《约翰·克利斯朵夫》——在本世纪初向欧洲的知识分子们发出的热烈呼吁——无疑的是那个时代中最光辉的历史性文献之一。
它笼罩着艺术性形象,并且用精炼的技巧写成,同时是从一个仁爱而敏感的性灵深处进发出来的呐喊,这个性灵敏锐地感到了资产阶级文化的衰落和一个腐败社会的精神崩溃。
那一系列《名人传》,尤其是其中的《贝多芬传》,不过是一些先声,引导着这部雄伟的、充满了大气磅礴的思想与形象的艺术创作。
罗曼·罗兰在写这部小说以前曾经屡次宣称:世界要窒息了,必须打开窗子,让新鲜空气吹进来。
这个观念在这部具有史诗规模的小说中表达出来,书中的情节在欧洲两个主要的国家——德国和法国展开着。
作者描绘他的主人公时以当时汹涌澎湃的各种事件作为背景,同时述及20世纪初叶欧洲生活中极其纷繁的各方面,从文化艺术以至政治动态。
这里所说的一代无疑的是约翰·克利斯朵夫和罗兰自己的一代。
克利斯朵夫在精神上感到骚乱,他深深地厌恶一切非人性的、矫饰和伪善的、使人的天性变成拘谨和畸形的东西,所有这一切都是罗兰本人的特性。
这就是我们从他的作品中,首先是从他早年的日记中所认识的罗兰,那个高尚而不安定的、诚实与真挚的性格。
罗兰所刻划的世界“必须改造”。
他所描述的一代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事实上,他描绘的并不是那一代的生活,而是它的悲剧,就如他自己所说的。
我们可以把这部作品称为乐观性的悲剧吗?我想是可以的,尽管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和不再年轻的作者都受到了如许命运的打击和沉痛的幻灭。
即使约翰·克利斯朵夫拒绝了改造旧世界的最有力的工具,工人阶级的运动,以为里面只是些自私的工人领袖在卑琐地争权夺利,我们还是可以这样说。
即使约翰·克利斯朵夫不能理解法国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和强大的创造力,即使他看不清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袖,只有跟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知识分子才能有救并摆脱罗兰这一代的绝境,我们还是可以这样说。
事实上,罗兰在经过10年的劳动而完成这部史诗体小说时,还是和他在开始创作这部作品时同样地跟马克思主义疏远,这就决定了他对那一代人和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抱着“悲观”的看法,并在结束最后一卷的序言时说:“克利斯朵夫,我们必须灭亡,为了得到新生。
”真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只能灭亡,因为他已经耗尽了自己的力量,走到了人生旅程的尽头;如果再要前进,他就必须克服使他停顿的障碍物,就像许多别的诚恳的资产阶级民主人士一样,他们知道旧世界已经在崩溃了,但是他们不懂得只有社会主义革命的生气蓬勃的暴风雨才能扫除垂死的社会,使人类恢复自由,尽情地享受纯朴和欢乐的生活。
约翰·克利斯朵夫必须灭亡,为了在安纳特·李维埃尔的形象中得到新生。
她是他的精神继承者,序言结束时的话无疑的是针对她所说的:“现在要轮到你们了,当代的人们,青年们!前进,把我们的身体当做阶梯,向前挺进吧。
比我们更伟大、更幸福吧。
”安纳特·李维埃尔确实比她的先驱者们更幸福、更伟大。
俄国革命以及千百万普通人用手和脑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使罗兰得到了如此深刻的印象,给他指出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下一代应该走怎样的新道路。
《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
它所描绘歌咏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战迹。
它是千万娄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的一阕大交响乐。
愿读者以虔敬的心情来打开这部宝典吧!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读到本书时所得的教训。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
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
我不敢把这样的启示自秘,所以十年前就翻译了本书。
现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
现在,当初生的音乐界只知训练手的技巧,而忘记了培养心灵的神圣工作的时候,这部《贝多芬传》对读者该有更深刻的意义。
——由于这个动机,我重译了本书。
此外,我还有个人的理由。
疗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扑曾由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且不说引我进音乐王国的这件次要的恩泽。
除了把我所受的恩泽转赠给比我年轻的一代之外,我不知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偿还我对贝多芬,和对他伟大的传记家罗曼?罗兰所负的债务。
表示感激的最好的方式,是施予。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
其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
这位近、现代传记文学大师的《名人传》(《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对当代传记文学仍然产生巨大影响。
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
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被称为“欧洲的良心”,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罗曼·罗兰生活在一个阴暗的时代,此时法国的先驱维克多·雨果已经逝世,写作了《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的福楼拜也已谢世,邻国泰斗弗里德里希·尼采失去了他的光芒,而左拉和莫泊桑所描绘的世界又是那样的晦涩和阴暗。
在这样的一个娇弱、变坏的时代里,罗曼·罗兰缠身于他的时代的主要社会、政治和宗教事件中。
他真诚地相信艺术应该描绘真实的情感,传达出使人变得高贵的道德感。
他无间断地呼吁自由和人类精神的尊严,支持被压迫者。
罗兰逝世后,他的名望在法国以至全世界都大大衰落,由于他对艺术多愁善感的态度,以及他写作中缺乏对古典式样的掌握,使法国从未真心实意地接纳这位诺贝尔桂冠得主。
20世纪后期是个愤世嫉俗的时代,它发现罗曼·罗兰的理想主义流派十分地虚饰做作。
但无论如何,即使罗曼·罗兰的写作中有瑕疵,人们仍然会羡慕他理想主义的高贵性。
“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