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路改造工程监理实施细则安全监理细则范本模板

老路改造工程监理实施细则安全监理细则范本模板

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一、工程项目概况二、工程项目特征第二章监理细则的编制依据第三章工程见证取样监理实施细则一、各级人员见证监理工作职责二、见证取样监理工作基本规定三、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进场审核监理工作要点四、工程质量试验审核检查监理工作要点五、原材料质量控制措施和方法第一章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及专业特点1.1.工程概况1.2.项目设计概况1)工程概况本项目为城市试点建设项目,改造工程位于本次改造范围为黄花泾至金湾街,全长约3817 m。

限于建设年代久远及建设理念因素,地块内存在部分绿化被破坏,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与建设理念不相符的问题。

2)工程内容根据改造方案,道路工程改造主要内容为:(1、平面设计道路中心线与现状中心线一致,采用苏州独立坐标系统,按现状道路范围,拟合道路边线,人行道宽度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纵断面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标高为拟合现状道路设计中心线标高,高程系统为85年国家高程基准。

3、横断面设计道路横断面分配维持现状。

(1)道路现状路幅宽度50m,具体分配为:3.5m×2人行道+4m×2非机动车道+1.5m×2分隔带+11.5m×2机动车道+9m中央分隔带,两侧人行道降低至与非机动车共板,人行道坡向外侧绿化带,人行道横坡坡度采用1.5%。

(2)道路现状横断面标准路幅宽40米,具体分配为:3.5m×2人行道+4m×2非机动车道+1.5m ×2分隔带+11m×2机动车道,两侧人行道不降低,北侧人行道坡向外侧绿化带,西侧人行道坡向车行道,人行道横坡坡度采用1.5%。

(3)道路现状横断面标准路幅宽50米,具体分配为:3.5m×2人行道+4m×2非机动车道+1.5m ×2分隔带+11m×2机动车道,两侧人行道不降低,两侧人行道坡向车行道,人行道横坡坡度采用1.5%。

本次设计范围内沿线桥梁人行道不降且横坡坡向维持现状坡向道路中心线,现状人行道及侧分带侧平石均翻挖新建,标高不降段人行道内侧采用平、侧石筑边,标高下降段人行道内侧采用平石筑边,人行道外侧采用侧石筑边。

标高不降段人行道内侧石及侧分带侧石均净高17.5厘米,桥梁段侧石净高30厘米,人行道外侧侧石与人行道标高一致,平、侧石均采用砼材质。

4、路基处理设计本工程为老路改造项目,路基处理范围主要为现状道路两侧人行道,现状老路沉降多年,路基已趋于稳定,老路基保留利用。

先拆除原人行道路面结构至设计路槽底,然后对原地面进行碾压,要求压实度≥87%。

,以上均为重型击实标准。

人行道E0=25Mpa,土基顶面弯沉值3.08mm(若现状人行道宽度较窄且地下管线较多可不做此要求)。

以上为(BZZ-100)测试标准。

取不利季节影响系数K=1.2。

5、人行道路面结构设计5.1 人行道路面结构本次设计范围内现状人行道结合改造方案整体翻挖新建,新建路面结构总厚39厘米,即:6cm 缝隙式透水砖3cm 中粗砂20cm 装配式透水基层(顶面满铺透水土工布)10cm 级配碎石(顶面满铺双向土工格栅)人行道铺装需与两侧已建地块广场铺装顺接,铺装坡度及范围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道路与围墙距离<1m的应铺装至围墙边。

根据改造方案,雨水管道改造工程改造主要内容为(1)黄花泾~金业街段:A、人行道往下降,人行道坡度往外坡,道路雨水顺着横坡排入道路两侧拟建生物滞留带,生物滞留带内设溢流雨水边井与雨水主管相连通。

生物滞留带需避让现状绿化带内各管线的支管井等现状地面障碍物及地下管线。

B、道路外绿化带内设置生物滞留带,上口宽2米,中心线距离道路边线2米。

生物滞留带内设溢流雨水边井与雨水主管连通。

C、生物滞留带外侧设雨水花园,雨水花园内设溢流雨水边井与雨水主管连通。

雨水花园设置时根据现状地形设计,保留现状乔木,并通过植草沟的连通,将生物滞留带雨水顺利与雨水花园联通,使景观呈现凹凸有致,下凹式绿地不下凹景色。

D、3.5米人行道设1.5米带状绿化带,连通树穴。

隔离人行道和慢车道。

E、金政街现状高架下部设雨水花园,处理高架路面水,雨水花园内设溢流雨水边井,与雨水主管相连。

F、中央绿化带局部设雨水旱溪等景观处理(2)金业街~金湾街段:A、人行道不往下降,坡度除了道路外侧存在绿化带的往外坡,其余维持现状。

B、1.5m宽机非分隔带设置生物滞留带消纳机动车道雨水,靠近绿化点的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雨水通过线型排水沟汇入绿化内的设施消纳,外侧无绿化空间的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设置环保型雨水边井。

C、机非分隔带两侧均设置排水路缘石,可保证大雨情况下,部分机动车道雨水溢流进入环保型雨水边井及后排绿化带生物滞留带,进一步保障道路的水安全及径流污染的消除。

D、金业街现状高架下部设雨水花园,处理高架路面水,雨水花园内设溢流雨水边井,与雨水主管相连。

4、雨水管道改造设计方案:(1)雨水主管:雨水主管均保持现状。

(2)雨水边井:黄花泾~金业街段现状雨水边井加盖密封;金业街~金湾街段与环保型雨水边井及排水沟位置有冲突的现状雨水边井废除;道路交叉口雨水边井保留。

三、设计标准1、系统标准: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60%;综合径流系数:<0.65;单位面积控制容积:≥85.20m3;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以SS计):≥50%;2、雨水管道标准:现状雨水主管道及雨水边井支管均保留,在施工完成后需对其进行全面疏通。

现状雨水边井篦子遮蔽处理需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各道路相交路口、公交站台、及道路最低点等易积水处可适当考虑保留现有雨水篦子或新增雨水边井。

四、设计说明1、本工程高程系统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与道路工程一致。

2、雨水管:(1)管材及接口:①边井支管为DN300 HDPE双壁波纹管(内径300mm)。

HDPE管要求为双壁异色、双壁扩口的双壁波纹管,橡胶圈接口,环刚度须达到8kN/m2以上,技术标准参照《埋地用聚乙烯(PE)结构壁管道系统第1部分:聚乙烯双壁波纹管材》(GB/T19472.1-2004),并由制管厂家指导施工。

HDPE管与检查井连接时,须设置一节短管,并在管道与检查井连接处设置橡胶密封圈。

②生物滞留带内设DN200软式透水管外径为200mm,管道连接采用配套的直通、三通接头,管材及接头须符合《软式透水管》(JC 937-2004)中的要求。

(2)管道基础:HDPE管的管基础为10cm厚碎石垫层(碎石粒径为25~38mm)上铺5cm中粗砂,满沟槽回填中粗砂至管外顶以上10cm,碎石应夯实,粗砂应洒水拍平。

(3)雨水边井:①生物滞留带及雨水花园内设溢流式雨水边井采用450X750方形铸铁溢流雨水篦座雨水边井,H=1.4米,边井支管为DN300 HDPE管,坡度大于等于0.01;②道路外侧现状无绿化的道路边井采用环保型雨水边井采用450X750方形铸铁溢流雨水篦座雨水边井,,H=1.4米,边井支管为DN300 HDPE管,坡度大于等于0.01。

③排水沟采用采用成品线性排水沟与缝隙式排水沟连用。

3、设施:(1)溢流式雨水口:溢流式雨水口设置在侧分带生物滞留带、道路外侧雨水花园内,生物滞留带内每25m 左右设置一个。

雨水井采用750×450×180方形铸铁溢流雨水篦子,边井支管采用DN300 HDPE管,纵坡大于等于0.01。

超标雨水通过溢流式雨水口接入市政雨水管道;雨水溢流口附近铺设5cm 厚碎石或卵石,防止冲刷。

方形溢流雨水篦子示意图(2)环保式雨水口:环保式雨水口沿道路路缘石铺设,每25m左右设置一个。

保式雨水口通过多层的截污方式、专用的过滤料包和防堵功能的设计,可对初期雨水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环保型雨水口示意图(3)侧分带(绿化带)生物滞留带:道路侧分带设置生物滞留带,两侧设置连续排水路缘石,生物滞留带两侧设置15cm 宽卵石带,机动车道雨水由排水路缘石经过卵石带缓冲汇入侧分带生物滞留带,超过蓄渗能力的雨水通过溢流式雨水口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道路外侧绿化带设置生物滞留带,两侧设鹅石缓冲带,道路雨水由人行道经过鹅石缓冲带汇入绿化带生物滞留带,超过蓄渗能力的雨水通过溢流式雨水口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生物滞留带分为超高层、蓄水层、过滤层、过渡层、排水层。

①超高层:低于车行道10cm;②蓄水层:考虑到行人安全,侧分带生物滞留带蓄水层取15cm;③过滤层:即换填土层,厚度为60cm。

过滤层填料渗透系数须在50—200mm/h范围内,若不满足要求,可通过现场实验或实验室试验矫正,渗透系数过低则添加适量无角砂,渗透系数过高可添加部分软黏土。

含盐量高和有机碳含量低(<5%)的填料不能满足植物正常生长,所以不能用于生物滞留池。

所用填料须结构稳定,避免填料结构破坏使渗透系数降低影响正常功能。

过滤层应有合理的级配,控制粉土和黏土的比例<12%,降低结构破坏的风险。

过滤层填料有机质含量不要超过10%,含盐量应低于0.63dS/m,即441mg/l。

过滤层填料PH应在6—7之间,且填料不能受到病虫害(如火蚁)。

④过渡层:即中粗砂层,厚度为15cm,过渡层填料为砂或粗砂(0.1-4mm,2mm过筛率不小于50%)。

⑤排水层:即碎石层,厚度为25cm。

碎石层粒径采用3~5cm。

碎石层内设置盲管。

⑥盲管:盲管采用DN200软式透水管,管道连接采用配套的直通、三通接头,管材及接头须符合《软式透水管》(JC 937-2004)中的要求。

盲管位于碎石层中。

外包透水土工布,盲管与周边溢流口相接,盲管坡度依道路纵坡布置。

(4)雨水花园:道路外侧绿化设置雨水花园消纳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雨水。

道路径流雨水通过植草沟汇入雨水花园,汇入点设置卵石带防止冲刷。

雨水花园分为超高层、蓄水层、过滤层、过渡层、排水层。

其中蓄水层高度取20cm,其余结构层同生物滞留带。

(5)植草沟本设计为转输型植草沟,转输能力满足汇水面积内5年一遇暴雨强度。

场地纵坡≥5‰且与水流方向一致时,植草沟纵向坡度与场地一致;其他情况,植草沟纵向坡度为≥5‰,坡向随水流方向。

种植土一般由砂、堆肥和壤质土混合而成。

其主要成分中砂子含量为60%~85%,有机成分为5%~10%,粘土含量不超过5%。

本工程植草沟具体走向及位置详见景观设计图纸。

(6)排水沟采用成品平篦式线性排水沟与线性排水沟连用。

平篦式线性排水沟沿道路路缘石铺设,线性排水沟垂直人行道铺设,末端采用平篦式线性排水沟,便于检修清通。

本项目排水沟分为连续型和间隔型设置,连续型设置时线性排水沟设于平篦式线性排水沟下游。

需注意平篦式线性排水沟设置坡度,当其与道路坡向一致,且坡度≥0.1%,则随道路坡度铺设,高度可保持32cm不变,其他情况平篦式线性排水沟按排水方向以坡度0.1%铺设,平篦式线性排水沟保持起点高度为32cm,终点高度详见平面设计图,纵向铺设排水沟高度相应增高,雨水花园水面标高相应降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