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至2014年中国网络环境的变化完成者:董文浩、彭钧淋、王晋建、熊现亮前言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最初的互联网仅仅被应用于军事、科学等国防和尖端领域,而到了今天,互联网早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我们的一切都变得与互联网密不可分。
互联网发展、更新迅速,网络环境更是每天都处在变化当中,对网络环境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习惯,便于我们开展网络营销活动。
本文参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从网民规模、网民结构、网络接入方式、互联网基础资源、网民互联网应用等方面,对2009年至2014年中国网络环境的变化进行介绍和分析,以供参考,欢迎老师和同学们指正。
一、网民规模二、网民结构三、网络接入方式四、互联网基础资源五、网民互联网应用分析一、网民规模截至 2014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32亿。
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0%,换言之,全国每两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是使用互联网的。
截至2014年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5.27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 PC 网民规模。
潜在手机网民已被大量转化,手机网民在网民中的占比已经处于相当高位,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手机网民增长将主要依靠创新类移动应用迎合非手机网民潜在网络需求来拉动。
二、网民结构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男女比例为55.6:44.4,在庞大的网民基数影响下,中国网民性别比例基本保持稳定。
截至2014年6月,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
截至2014年6月,初中学历的网民所占比例上升至第一位,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
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 25.1%,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
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构成网民第二大群体,占比 21.4%。
企业/公司中管理人员占比为 2.9%,一般职员占比为 12.2%。
整体网民中月收入在 3000 元以上的人群占比明显提升,达 32.3%,这与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趋势相符。
三、网络接入方式2014 年上半年,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比例继续保持增长,今年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过传统 PC上网比例(80.9%),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巩固。
2014 年上半年,我国网民在家里、学校和公共场所通过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均有所提高,随着上网设备的多样性和网络接入的便利性,网民上网场景更加丰富、多元。
(2009.12未统计学校、公共场所上网人数)2014 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 25.9 小时。
Wi-Fi 覆盖提升、3G 的成熟和 4G 的启用为网民提供了更为优质的上网环境,移动互联网应用丰富性提升多方向满足用户上网需求,推动我国网民平均周上网时间的继续增长。
四、互联网基础资源截至2014年6月,我国IPv4 地址数量为3.30亿。
我国域名总数为1915 万个,其中“.CN”域名在中国域名中占比达 55.6%。
我国 IPv4 地址总数基本维持不变,截至 2014 年 6 月共计有 33041 万个。
在IP地址方面,我国取得了长远的发展。
2009年以前,我国增长的主要是IPv4类型的网络地址。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的不断普及,IPv4地址资源正临近枯竭,已经无法再满足人民的需求。
于是我们步入了IPv6网络时代,这将带来新一轮的发展与进步。
报告认为基础资源是互联网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基础条件,要保证中国互联网的基础资源不会制约整体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快速扭转人均域名拥有量的持续下滑局面。
保持域名资源和网站资源的稳步增长。
随着个人注册域名开放方案,CN域名首度正式允许个人申请注册,中国.CN 域名就不断增加。
五、网民互联网应用分析(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2014 年上半年网民对网络应用的使用更为深入。
交流沟通类应用中,即时通信使用率继续攀升,第一大网络应用的地位更为稳固。
微博客市场逐步进入成熟期,整个市场呈现出集中化趋势。
社交类网站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移动社交逐渐向单一应用聚合。
移动商务类应用在移动支付的拉动下,正历经跨越式发展,在网络应用中地位愈发重要,手机网上支付、手机网络购物、手机网上银行和手机旅行预定应用的网民规模半年增长速度均超过40%,带动整体互联网商务类应用增长。
休闲类娱乐应用中,手机网络游戏和手机网络音乐使用率保持快速增长。
信息获取类应用发展较为平稳,但手机搜索引擎随着各大品牌手机搜索 APP 的推出、手机浏览器等多渠道推广及各类应用的用户导流,用户规模在保持高位情况下依然增长强劲。
互联网金融类应用第一次纳入调查,互联网理财产品仅在一年时间内,使用率超过 10%。
1.手机支付带动商务类应用高速增长2014 年上半年,手机支付成为网络应用发展的最大亮点,用户规模增至38.9%。
移动支付打通各种商务应用,带动手机购物、手机团购和手机旅游预订等商务类应用快速增长。
商务类应用在互联网应用地位愈加重要。
2.手机游戏带动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增长截至 2014 年 6 月,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 3.68 亿,使用率升至58.2%。
手机游戏使用率为 47.8%,是游戏用户增长的主要动力。
3.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增长互联网的便捷性打通资金链条,降低了理财品管理及运营成本。
互联网的长尾效应聚合个人用户零散资金,既提高了互联网理财运营商在商业谈判中的地位,也使个人零散资金获得更高的收益回报。
互联网理财产品推出仅一年时间内,用户规模达到 6383 万,使用率达 10.1%。
4.社交网站使用率延续下滑趋势2014 年上半年,我国社交网站用户规模为 2.57 亿,网民中社交网站使用率为 40.7%,用户规模和使用率持续下滑。
近几年,社交类应用更新迅速,对社(二)信息获取类应用发展截至 2014 年 6 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 5.07 亿,使用率为 80.3%。
与此同时,手机搜索用户数达 4.06 亿,使用率达到 77.0%。
手机搜索用户规模增长迅速,手机搜索已经超过手机新闻,成为除手机即时通信以外的第二大手机应用。
2014 年上半年,搜索引擎创新技术的实际应用取得了一定进展,企业基于“语义搜索”与“知识图谱”技术,整合社交、视频、旅游、软件应用下载等多类信息,开发上线新的搜索产品,提高搜索精准性,优化用户体验。
同时,搜索企业不断拓展流量渠道:一方面,通过与应用分发平台、社交网站、团购等多领域内互联网服务企业的合作、投资或并购,丰富流量来源和搜索产品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企业纷纷推出独立搜索 APP 争夺移动端流量,同时着力发展应用内搜索、创新应用分发模式,通过打破 APP 之间的信息壁垒、增加 APP 活跃度、激活长尾应用市场,为用户呈现高度相关的优质内容、提高移动搜索的精准度。
搜索引擎在 PC 端及移动端均形成了以搜索产品为核心,集地图、娱乐、购物、社交、本地生活服务等应用为一体的搜索服务,提升了用户体验和使用黏性。
(三)商务交易类应用发展1.网络购物截至 2014 年 6 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 3.32 亿。
与此同时,手机购物在移动商务市场发展迅速,用户规模达到 2.05 亿,手机购物的使用比例提升至 38.9%。
2014 年上半年,网络购物用户规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五个方面:首先,商务部等相关部门联合企业加大力度整顿市场、打击假货,使网络诚信环境得到改善;其二,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网购 7 天无理由退货,加强对消费者的保障力度;其三,电商平台和快递企业推出预约配送和当日送达等服务提升物流效率,物流服务比拼升级到配送时间的精准度;其四,企业大力推广移动端购物,移动端便捷的支付功能和比 PC 端更大的优惠幅度推动移动端购物的快速发展;最后,企业基于大数据应用推出 C2B 定制化创新模式,更好的匹配了用户个性化需求,实现精准销售。
2.团购截至 2014 年 6 月,我国团购用户规模达到 1.48 亿,我国网民使用团购的比例提升至 23.5%。
相比整体团购市场,手机团购发展更为迅速。
手机团购用户规模达到 1.02 亿,手机团购的使用比例提升至 19.4%。
2014 年上半年,团购网站用户增长速度逐步放缓,趋于稳健发展态势。
团购用户增长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团购行业整体市场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经历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后集中度达到较高水平,前五名占据 90%以上的市场份额。
其二,企业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
主要表现为:团购消费限制减少,消费方式更加丰富,通过移动终端实现“下单-付款-消费”同步的“即时服务模式”。
其三,团购成为本地生活类服务企业常规的促销方式之一,迎合了大众“物超所值”的消费心态,促使用户形成优先查找团购活动的消费习惯。
其四,互联网巨头注资专业团购网站以及电商平台与专业团购网站的竞争会促使团购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从而吸引更多的网民使用团购服务。
3.网上支付截至 2014 年 6 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 2.92 亿,我国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提升至 46.2%。
与此同时,手机支付增长迅速,用户规模达到 2.05 亿,网民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提升至 38.9%。
网上支付是用户规模增长速度最快的商务类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网上支付打通各种商务类应用,进入高速发展通道。
网络购物、在线旅行预订等互联网商务类应用快速增长的联动效应推动网上支付发展。
第二,移动端支付迅猛发展,对线下支付产生较强的替代效应。
移动网上支付与消费者生活紧密结合拓展了更多的应用场景和数据服务(如账单功能),在企业“现金补贴”、“折扣优惠”、“高收益率”等大力推广举措下,带动网上支付用户规模的迅速增长。
如打车软件、生活类缴费、基于支付工具应用的大众理财产品、高考查分等。
第三,支付工具安全环境和安全性能的进一步提升,为用户使用提供了更完善的支持和保障。
4.互联网理财进入 2014 年互联网金融爆发出强劲成长力,众筹商业模式媒体频频报道,被更多大众认知,P2P 网贷从业企业规模超过千家,尤其互联网理财产品,发展仅数月间销售达到万亿规模,因此本次调查加入互联网金融模式中网民参与度最高的理财产品内容。
截至 2014年 6 月,我国互联网理财产品用户规模为 6383 万,使用率为 10.1%。
互联网理财产品在一年时间内用户规模得以迅速发展取决于以下原因:从互联网特性来看,互联网的便捷性打通资金链条,降低了理财品管理及运营成本,互联网的长尾效应聚合个人用户零散资金,既提高了互联网理财运营商在商业谈判中的地位,也使个人零散资金获得更高的收益回报。
从用户需求来看,互联网理财产品具有的低门槛、高收益、高流动性特点贴合大众理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