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工业化水平的测算和分析2006-12-25 10:36:00 陕西省信息中心“十五”期间,陕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11%,比全国年均水平24.05%低4.94个百分点。
因此,抓住“十一五”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全省工业化进程,迅速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是我省工业经济发展面临地迫切任务。
为此,必须首先对我省现阶段的工业化水平有一个比较明晰地判断和掌握。
本文尝试运用西方工业化的理论和计量方法,对我省“十五”期间的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并在总结认识我省当前工业发展状况及环境的基础上,就如何从质量上提升工业发展层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工业化的涵义及工业化进程的有关经济理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工业化的定义:“工业化是一种过程。
首先,一般来说,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
在两种比率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文版,第2卷,861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这种定义简单,也好理解,绝大多数的学者都同意这种观点,例如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钱纳里(H.Chenery)、库兹涅茨(S.Kuznets)等。
张培刚运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的工业化定义: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
显然,与前者相比,这个定义内容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工业部门自身的变化,还包括由此引起的工厂制度、市场结构等经济组织的变化。
因而,工业化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从农业经济发展到工业经济的一个特定阶段和过程。
工业化水平得高低,可以通过工业结构、产业结构、从业结构和收入水平等相关指标反映出来。
西方关于工业化的理论主要有霍夫曼工业结构4阶段理论、科林·克拉克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和钱纳里的人均收入6阶段理论等。
1、霍夫曼工业结构4阶段理论1931年,他根据20多个国家的资料,通过计算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与生产资料工业的比例,提出了工业化4阶段理论。
这个比例,后人称为霍夫曼比例。
霍夫曼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由此他把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一统天下,霍夫曼比例约为5;第二阶段,生产资料工业发展提速,但相对消费资料工业,仍显不足,霍夫曼比例约为2.5;第三阶段,生产资料工业与消费资料工业旗鼓相当,霍夫曼比例约为1;第四阶段,生产资料工业领先增长,霍夫曼比例小于1,标志着进入重化工业阶段。
霍夫曼理论揭示了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内部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霍夫曼比例越低,说明资本品工业规模越发展,相应地消费品工业比重越小,工业结构乃至整个产业结构高度越高。
因此,霍夫曼比例的变化反映了工业化的进程。
2、科林·克拉克的“配第-克拉克定理”C.G.克拉克根据威廉·配第的观点,依据若干国家一定时期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统计资料,得出以下结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地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见表1),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理。
该定理通过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3、钱纳里的人均收入6阶段理论钱纳里等人从结构转变过程的角度将各国人均GDP水平划分为6个变动时期(钱纳里,1989),如表2所示。
表中第2-4阶段是工业化时期,第1阶段和第5-6阶段分别是初始时期和发达时期。
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是提高工业化水平的目的和最终归宿。
该指标综合反映了工业化的经济效益,因此,钱纳里模型已成为评价工业化阶段的标准理论。
资料来源: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1989年版)同时钱纳里在实证部分给出了不同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工业化进入中期第一阶段;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并在GDP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进入中期第二阶段;第一产业下降到10%左右,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达到基本实现阶段。
二、测算指标的选取和权数的确定(一)指标的选取:判断陕西的工业化水平,不能单一地选取某个指标,而应综合发展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运用总量标准和结构标准来进行判断。
因而,我们选取人均GDP、工业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等最能反映工业化水平的四个指标来进行综合判断,指标设计如下:1、工业结构指标:重轻工业比例=重工业总产值/轻工业总产值;2、产业结构指标:非农产业产值比重=GDP中第二产业比重+GDP中第三产业比重;3、收入水平指标:人均GDP;4、就业结构指标: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年底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综合判定指标工业化指数就是这四个指标的加权平均数。
权数地确定可以通过主成分分析进行确定。
测算过程需要说明的有:(1)2004、2005年除我省以外其余各省的工业结构采用的是重轻工业规模以上增加值,数据来自各省当年统计公报以及年鉴;(2)各指数计算出来后,为了方便比较,我们对其进行了调整,依据公式:调整后的数据=100*(调整前数据-调整前数据的最小值)/(调整前数据的最大值-调整前的最小值)调整后,数据的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其中,最大数值为100,最小数值为0。
(3)用霍夫曼比例的倒数即重轻工业比例,来判断工业结构会使工业化指数值偏大。
主要原因有:①该指标仅以工业内部结构来分析工业化进程而忽略了各区域、各产业间生产率的差异;②消费资料工业(类似于轻工业)产值中有许多是资本资料工业(类似于重工业)产品的产值,资本资料工业产值中有许多消费资料工业产品的产值,如许多重工、军工部门愈来愈多地转向了民用消费品生产,这使霍夫曼系数的准确性受到极大挑战;③地区(省)的工业化受国家工业化政策制约,轻、重工业比例可因宏观上生产力布局的要求而剧变,甚至与霍夫曼定理倒置。
尽管如此,由于霍夫曼比例是判断工业结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因而将其纳入工业化水平测算指标体系。
(4)本文测算的全国各省的工业化指数是相对数,说明各地区在全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相对位置。
由于近5年的数据都是用同种方法计算的,因而测算数值既可以用于截面比较和研究,也可以用于时序的比较和研究,却不能说明各地区工业化的绝对水平。
(二)权数的确定:由于每年的数据不同,所以各年各指标的权数也不同。
在这里,我们使用比较成熟的主成分分析来确定这几个指标的权数。
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比如P个),重新组合成一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
具体如下:设有随机变量X1,X2,…,X p,其样本均数记为,,…,,样本标准差记为S1,S2,…,S p。
首先作标准化变换我们有如下的定义:(1) 若,,且使Var(C1)最大,则称C1为第一主成分;(2) 若,,(a21,a22,…,a2p)垂直于(a11,a12,…,a1p),且使Var(C2)最大,则称C2为第二主成分;(3) 类似地,可有第三、四、五…主成分,至多有p个。
实际处理中一般只选取前几个最大的主成分(总贡献率达到85%),达到降维的目的。
主成分分析的步骤:(1)指标数据标准化;(2)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判定;(3)确定主成分个数m;(4)主成分F i表达式;(5)主成分F i命名。
我们借用SPSS13.0对这四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SPSS的输出结果包括相关系数矩阵、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和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权数地确定分三步:第一步确定特征值: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前m个主成分,根据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可以确定出2001-2005年的主成分均为2,记为C1、C2,特征值为和;第二步确定这两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的系数:依据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可以得到;第三步确定权数:依据公式。
计算近5年各指标的权数值见表3。
产业结构工业结构收入水平就业结构2001年0.30 0.19 0.24 0.272002年0.30 0.20 0.23 0.272003年0.29 0.20 0.24 0.272004年0.30 0.20 0.24 0.262005年0.30 0.18 0.25 0.27三、陕西工业化指数的测算(一)当前我省工业化进程的判断:1、人均GDP逐年加速增长,我省居民整体生活质量向好“十五”期间,陕西省人均GDP指数分别为109.2%、110.6%、111.3%、112.4%和112.1%,人均GDP分别是1980年的5.84、6.45、7.18、8.08、9.05倍,根据1980年334元的人均GDP和1美元兑换1.5元人民币的汇率水平,可得2001-2005年以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GDP分别为1299.54、1437.29、1599.70、1798.07和2015.63美元。
由图1可见,15年来我省人均GDP不断提高,增幅逐年增大,并于“十五”初期突破1200美元关口。
根据钱纳里的人均收入6阶段理论,可以判断出陕西在“十五”初期已经迈入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十五”末进入工业化中期第二阶段,我省人均实物占有量大大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普遍提高。
图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单位:美元)(以1980年为不变价)注:参照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当前重庆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和进程研究》将工业化中期以1800元为界限分为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2、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一、三产业比重下降,工业结构重型化趋势明显近5年,陕西省的产业结构类型均为二、三、一。
我省第一产业从2001年的13.1%下降到2005年的11.9%,同期全国由14.1%降到12.6%。
陕西第一产业的比重五年下降1.2个百分点,而全国为1.5个百分点,降幅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比重一直高于第一、三产业,并且不断增加,在2005年突破50%。
根据钱纳里的实证结论,我省目前的工业化水平已进入中期第二阶段。
从工业内部来看,2001-2005年我省的霍夫曼比例(用轻工业产值/重工业产值来代替)分别为0.53、0.5、0.43、0.38、0.32。
根据霍夫曼的相应理论及判断标准,我省的工业化水平进入第四阶段,即重化工业阶段。
霍夫曼比例的变化趋势反映出我省工业结构重型化速度较快,但就目前陕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来看,我省还没有达到重化工业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