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儿童指“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的未成年人”。
较早的一些文献将儿童的上限界定为12~13岁,但国际上也有把16岁以下称为儿童的说法。
根据中国的情况,我们一般把儿童年龄的下限划为0岁,上限划在11~12岁。
儿童社会工作是指以儿童为对象的社会工作。
联合国1950年将儿童社会工作定义为:“凡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展与正常生活为目的的各种努力事业均称之为儿童福利。
”中国内地1993年出版的《社会保障词典》对儿童社会工作做出了如下的定义:“以儿童为案主的社会工作,不仅限于对贫苦无依儿童的收容教养,而且扩展成为对全体儿童的福利服务。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特征福利性。
无论是对失依儿童的救助,还是对所有儿童的教育和服务,儿童社会工作的出发点都是儿童生存与发展基本权利的保障,目的都是儿童的幸福和发展。
以社会性服务为主。
在儿童社会工作中,直接面对儿童的个案性的、精神性的服务大量存在并日渐发展,但更多的工作是为儿童提供服务的工作。
专业要求高。
一方面,做儿童社会工作要涉及的基本理论、专业技能面很广。
另一方面,工作中稍有谬误,对儿童的伤害就会很严重,甚至会影响其终生。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功能第一,保障的功能。
儿童社会工作以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为目标,保障儿童的生命权、娱乐权、教育权、发展权。
第二,社会安全的功能。
儿童社会工作直接的结果是减少目前儿童的痛苦和问题,促Ac a d e m ic c ir c le s学苑风□本栏编辑:邹鹰陆士桢:历任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主任、教务长、常务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
享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儿童和社会工作。
主持人:北京大学教授王思斌主讲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第十讲儿童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题讲座一、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进儿童的幸福与发展;间接结果则是防止将来社会问题的产生,增强未来社会的安全。
第三,发展的功能。
儿童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解决儿童问题要遵循发展的理念,以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最终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儿童权利”观念是儿童社会工作最根本的基础。
目前,涉及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
(一)儿童发展的内容儿童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含下列内容。
体能发展:肌肉发展,手眼配合、平衡力的发展,要求有均衡营养和必要的体能训练;智力发展:知识的积累,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指导孩子学习,训练其观察力、思维力,给他们良好的教育;情绪发展: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及对情绪反应的控制能力等,要给孩子关心和爱,给予良好的心理培养;社交发展:社会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避免或纠正社会适应不良。
(二)儿童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1.生物学方面的理论(1)进化论和复演论。
达尔文指出,生物本身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存活,物种是不断进化的,其生存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他的学说给儿童工作和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即从生物进化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行为。
美国的霍尔是进化论的坚定拥护者,他的复演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则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具体包括四个阶段的相互对应,即婴幼儿期与原始社会相对应,儿童期与狩猎社会相对应,少年期与农牧社会相对应,青年期与现代社会相对应。
(2)发展螺旋论和遗传学说。
这种理论认为,成长像螺旋一样,具有前进和后退的律动现象。
顺境与鼓励可能促进儿童的发展,挫折和问题也可能造成儿童发展停滞。
2.心理学方面的理论(1)人格学习理论。
这一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认为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而来的,即人在成长时所获得的行为模式主要是他们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分别为注意、保持、再生和增强。
(2)人格认知理论。
这一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是基模和适应。
基模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思考与动机的基本模式,基模的改变是学习的结果;适应是指当个体碰到新的情景时,会用基本模式去解释这一情境,而后将解释结果融入原有的基模之中,从而引发基模的改变,促进个体的成长。
(3)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论。
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论包含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和以荣格为代表的人格派。
弗洛伊德重视儿童早年的生理经验:第一,所有的心理事件都和生理特质相关,尤其是和性有关。
婴儿的性欲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和生殖器期。
第二,心理功能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第三,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动机存在,很多行为受制于不自觉的潜意识。
第四,少年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认同作用对其社会化有重大影响。
荣格认为,人格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结构,各要素之间的作用错综复杂。
从横向上看,可将其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或称为主观意识、主观无意识、客观无意识。
人格的具体成长包括两种相互交织的趋势,其一是构成全部精神活动的个体化,其二则是将个性的东西进行整合。
两个过程都会受到遗传、父母、教育、社会、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4)人格的人本主义理论。
马斯洛提出,在儿童时期,各种需求层次并不明显,也不稳定,但这一理论反映出儿童发展的基本路线和方向,儿童的高层次需要是在不断发展着的;同时,根据这一理论可以解释和揭示儿童各种行为的内因。
(5)发展任务的理论。
此派理论认为,在个体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个人需要发展一套相应的技能、知识、功能和态度来符合社会期望和要求。
3.社会学方面的理论二、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小资料▲▲▲NGO与INGOINGO是NGO的一个子集,是NGO中最活跃也最具有影响力的部分。
INGO一定拥有“国际性”的特征,而NGO却不需要必须具备这个条件。
不过,概念在界定上的差别并没有使得这两个概念在使用上有严格的界线。
NGO这个概念也常常用来指INGO。
(1)关于家庭和父母教养态度的相关理论。
社会学者巴贝尔和阿林认为,家庭是最具权威的社会化机构之一,儿童身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常常是来源于家庭,来源于父母角色是否称职。
儿童的成长与父母的教养态度紧密相关。
麦克与马丁指出四种不同的父母管教类型,即权威教养型的家庭、独断教养型的家庭、宽容溺爱教养型家庭、宽容冷漠教养型家庭。
不同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方向,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2)关于社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社区对于正处于发展中的儿童的影响是十分突出的。
不同社区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在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个人行为、自我意识、人际关系模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别。
社区对儿童发展影响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社区资源的分配上。
有意识地运用社区资源为儿童成长服务,是实现儿童在社区里健康成长的关键问题之一。
(3)组织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在团体和组织中,儿童会表现出适应、社会化、社会控制或社会冲突以及沟通等各种行为,并通过这种体验来学习适应社会。
组织中的控制是帮助儿童学习规范、养成自律的能力的重要元素,也是儿童社会工作者对儿童实施辅导的重要手段。
4.文化学方面的理论在处理儿童问题时,尤其注重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亚文化特征。
儿童文化现象是社会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文化人类学的代表人物为美国的米德。
以实证性田野研究调查不同文化间儿童及青少年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文化影响儿童发展的一系列观点。
提出了青少年亚文化的理论,区分了代与代的关系上存在的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社会文化论的代表人物是本尼迪克特,强调社会文化对儿童成长的重大影响,认为社会文化才是儿童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主张让儿童尽早地承担责任,并尽可能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评价儿童。
儿童福利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社会服务,是要通过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社会行为为所有的儿童,特别是处于困难境地的儿童提供服务,通过家庭建设、社区发展以及社会组织的多种服务,使儿童的困境得到改善,儿童的成长获得必要的条件。
儿童福利政策是一套谋求儿童幸福的方针或行动准则,其目的在于促进所有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儿童福利政策的内涵包括儿童需求的满足、儿童权利的保障及儿童保护工作三个层面。
在儿童福利问题上,政府、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划分一直是影响福利政策取向的关键。
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家庭结构的改变,家庭对于国家提供社会福利的需求更为迫切。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一)推动有关儿童的立法儿童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是积极推动政府在儿童福利、儿童权益保护方面的立法,敦促政府在儿童营养、卫生保健等方面增加投人,并积极为政府出谋划策,提出更多关于儿童福利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二)促进对儿童的养育儿童社会工作就是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促进对儿童的良好的养育。
首先是保证对儿童的营养,这不仅关系到儿童的正常发育,而且会影响到未来的民族素质、国民素质。
其次是保证儿童良好的居住环境。
(三)推动儿童教育教育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儿童社会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对儿童的教育应是全面的,即要通过教育使儿童学会认知,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学会做事,具备生活中必需的多种能力,学会相处,懂得如何在社会生活中自如地适应;学会生存,适应未来生活。
儿童社会工作既要从宏观入手,在政策和机制上推进儿童教育,还要积极推动对个体儿童的学业辅导。
(四)为儿童创造娱乐游戏的条件儿童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工作为儿童开展好游戏和娱乐活动提供条件,比如,利用政府投资或社会资助修建更多的儿童娱乐场所;推广有益有趣的儿童游乐形式,普及儿童娱乐知识;举行竞赛性的活动,吸引儿童及三、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小资料▲▲▲袁枚“吃书”清代诗人袁枚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痴溜。
”袁枚自然是善吃者。
“善吃”就是咀嚼得法,品味有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周洪林)其家长参与等。
(五)儿童卫生保健儿童卫生保健工作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妇婴保健,即通过多种努力,减少婴儿死亡率;二是学校卫生工作,即通过健康检查、身体缺点的锻炼及矫治、传染病的预防、健康教育等方法促进儿童健康发育成长,减少疾病的发生,全面提高其身体素质。
(六)家庭服务中的儿童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中有很大部分内容是针对儿童或直接面对儿童的。
一是对家庭中儿童权益的保护,此项服务主要是防止或救助被虐待、被忽视或得不到适当照顾的儿童。
二是针对亲子关系和儿童教育方面的服务,旨在使父母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其他家庭成员或邻里之间友好相处。
三是对个别“问题”儿童的服务。
(七)儿童权益保护儿童社会工作对儿童的保护,除了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为社会合格的人才外,还可以通过反映儿童成长需求,同侵犯少年儿童合法权益、损害他们身心健康的现象和行为作斗争;教会孩子自我保护,提高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等。
(八)对孤儿、被弃儿童的工作从社会工作角度,儿童救助的方式主要有:(1)儿童福利院,或称院内救助、机关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