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发展史(英国工业革命)以及对我国现代化启示●摘要: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
工业革命的进程鲜明地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些思想对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是工厂制度的确立,它产生了两个新的阶级。
因此它含有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两方面的内容。
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英国工业革命中国现代化经济社会生产力工业化●正文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前提条件:①政治前提: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②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生产技术知识。
④劳动力:圈地运动增加了雇佣劳动力。
⑤市场:圈地运动拓展了国内市场;殖民掠夺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
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
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
18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经济迅速发展。
殖民地不仅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还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地主们热衷圈地养羊,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场做工。
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影响工业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
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工业革命促进了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
无产阶级也正式形成。
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l、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
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的人口一一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力呢?”高度概括了这次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
工业革命后,在英国工业中,建立了以棉纺织业占优势的纺织业、冶金业和采炼业的工业结构。
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在棉纺织业中首先实现了机械化。
纺织业于这时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水平比较低,英国的机器制造业比其他国家发展得早,并且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所以,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垄断地位。
由于机器制造业的大规模修建,冶金业也成了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
这时,造船业也得到了发展。
种种“合力”的结果使英国在海外运输和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
统计数字也证实了这一点。
“英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在1820年占18%,18.50年则上升为21%。
叫3这样促使英国在世界工业、贸易和金融、海运业中都处于垄断地位,并掌握了世界殖民地霸权,其他各国在十九世纪中叶又落后于英国。
因而,英国便成为“世界工厂”。
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虽也在生产洋枪洋炮。
创办轮船公司,建立海军舰队,派遣留学生的过程中,带入了一些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管理经验等,但终因生产管理者与封建统治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放开手脚,而最终使这场运动破了产。
没有取得那种想象中的成功。
相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理论联系实际。
取得了四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战事的胜利。
实践表明,我党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上述史实说明一个道理:一场革命的成功,根植于各方面的条件,以及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政策。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如此。
而英国的工业革命也是以其雄厚的物质条件、政治上的有利政策、先进的科学技术等作为支撑点,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
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
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2.社会关系的变革“工业革命导致了西方社会的全面变革”。
在工业革命中.由于机器代替了手工工业.机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从而改变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关系的变化,导致了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并引起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大变动。
新的阶级和阶层逐渐形成。
在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一个是大工业资产阶级,另一个是工业无产阶级。
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资产阶级内部也发生了变化。
在此之前.贵族和商业、金融资产阶级的经济势力强大.并控制着政权。
随着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增长.他们也相应地改善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于是迫切要求议会改革。
但终因力量不够强大.改革运动难有结果。
从中我们不难看到.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人所在的社会生产中形成的关系的变化.是以经济作为后盾的。
工业资产阶级的“分权”运动,在起初的时候进行得并不顺利。
但后来随着他们经济实力的不断抬升,到了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完成后.才得以实现。
中国人自从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便开始了倍受凌辱的历史。
直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才使列强重新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改革开放,我国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越来越引人注目。
世界争端的解决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
若要长期发挥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关键在于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发展我们的科技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综合国力。
这一切都需我们当代青年不断努力。
3、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英国工业革命不仅使社会产品日益丰富多彩.而且由于经济变革,也出现了新的思想理论。
这些思想对生产和劳动价值做了某种程度的科学分析,在粉碎封建主义思想家的经济观点上曾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在这方面的贡献可谓功不可没。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虽具极大的局限性,但他却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对于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宝贵思想。
4、密切了各国的关系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法国和德国都发生了工业革命。
这次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日益向全球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这样的趋势,沟通了各民族间的感情,架设了互相交流的桥梁,各国间能够更大程度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未来的世界需要各国人民来携手创造。
如同历史上发生的任何一件具有震撼力的事情一样,工业革命也难称完美无瑕。
如革命后阶级矛盾、经济矛盾的加深。
物欲横流.金钱第一.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
这种负效应对当今的资本主义来说,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苦难与幸福并存。
在苦难与幸福中怎样尽可能降低苦难的指数?正如孙中山所说:“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须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
”。
使更多的人过上美满与和谐的生活,使更多的人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
恩格斯曾说过.工业革命的历史,是“一部包容更广的著作的题目”。
怎样能使一场革命更大地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又能使减少消极影响?这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希望。
它需要我们每个人在改革开放深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努力经营好自己的事业,另一方面。
还要坚持以德为本.既利己又利他,创造一个和平、安宁、幸福的环境。
中国现代化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
一般认为。
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化。
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击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
(一) 产生(1 9世纪60、70年代):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始。
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
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二) 初步发展(19世纪末)(1 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兴办工业的浪潮。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三) 短暂繁荣(1 91 2~1 91 9年):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了一个高潮。
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