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概论简答题

翻译概论简答题

1.形合:指从属的语言单位用关联词语与主要的语言单位相结合。

意合:指从属的语言单位不用从属连接词语而用话语意义的配合与主要语言单位相结合。

例如:“他病了, 没来” 中的“他病了”本是一个原因从句, 但这里不用表原因的从属连词“因为” ,而是由前后分句的意合而产生偏正关系
简言之,“形合”是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意合”是指不借助语言形
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

前者注重语言
形式上的衔接(cohesion), 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

英语和汉语在发音、构词、句法、修辞以及布局谋篇等方面都有各自的规律和特点, 两者之间虽不乏相通之处, 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英语作为音形合一的拼音文字, 在选词
造句、组织篇章等方面都表现出注重语言形式上的衔接, 即重形合。

汉语作为音形分离的表义文字, 在造句、谋篇时较少使用或者根本不用形式词, 而是依据语义或语句间的
逻辑关系来实现连贯, 即重意合。

英语是一种非常强调外在逻辑形式的文字, 从句法到篇章都强调演绎和推理。

而逻辑性也是西方传统思维模式的一大特征。

西方思维模式注重分析和实证, 在论证和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以逻辑和理性探索自然规律, 认为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把握自然,因而强调天人对立、物我分离。

汉语结构灵活、形式多样、组合自由, 无主句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分句与分句之间、句与句之间少见逻辑关系词。

总而言之, 西方形式逻辑的思维模式客观上要求在表述逻辑关系时必须倚赖各种连接手段, 承上启下, 脉络清晰, 因而印欧语言具有形合的特征。

而汉民族重内省体悟,不重逻辑, 因而语言简约、意义模糊, 因而汉语表现出意合的特征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揭示了英语和汉语中形合、意合的语言背景及文化根源, 了解这些有益于英汉互译操作,能够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优美顺畅, 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
习惯。

由于形合和意合的概念是英汉两种语言对比研究中找到的一组“最本质”、“最重要”的对应关系, 因此形合与意合成为“英汉句子互译之准绳” , 乃至在翻译中, 有人简单地认为英译汉就是省略一些连接词, 汉译英就是增添一些连接词, 这样必
然造成翻译及理解上的失误。

通常, 一句简单的汉语需要考虑到语境乃至字面下深层次的含义才能准确地翻译给英文读者。

例如“你来, 我就走”这句话, 翻译成英语既可以
是“When you come , I' ll go .” 又可以是“If you come , I' ll go .” ,但究竟是“When” 还是“If” 就必须依据汉语的具体语境而定了。

英译汉时就要适当采取意合的方法。

例如, The room was so dark that he found it difficult to see it clearly.此句中应用了so …that …句式, 这是一个典型的英语形合手法, 把其译成汉语时, 如果我们恪守英语的形合结构, 则得到下列的译文:“屋子是如此地黑暗, 以致他感到看不清楚。

”虽然译文传达了原句的意思,但是明显地带着翻译的痕迹。

地道的译文应是: “屋子太暗, 他觉得看不清楚。

”这种译法虽然省略了“如此...以致...” , 但却做到了得“意”忘“形” , 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又如, If you confer a benefit, never remember it, if you receive one , remember it always .译成汉语同样不必拘泥于英文的形式, 将If …if …译出, 而可以非常简洁地译为“施恩勿记,受恩勿忘。


If winter comes ,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译文: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英文中的“If” 表现了从句与主句之间的“假设-判断”关系, 而在汉语译文里, “ if” 却没有转化为相应的连接词,但并不显得突兀, 反而更加顺畅自然、干净利落、耐人寻味。

2.字对字的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忠实翻译:faithful translation 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 “复制”( reproduce) 出原文的意义。

归化( domesticating) 和异化( foreignizing) 都属于翻译策略。

他不会讲英语,这使他在参加国际会议时处于不利地位。

He was unable to speak English, which put him in a disadvantageous position Compare:His inability to speak English put him in a …… Focus message?
翻译学中“异化”这个概念, 在中国似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学界的认识也大致还停留在“ 直译” 的定义卜。

由于异化的概念已经超越了直译的语言层面, 上升到了文化、诗学和政治的层次, 因此, 不能简单地把异化等同于直译。

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 foriegnness )、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

所谓“归化”是“译者尽可能的不去打扰原作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

”即指译者用
与原语意义和功能基本对等的译语来翻译,使译文的语言本土化,这种方式主张使用
译语中现成的表达方式和传统的文学形式来取悦译语的读者,由于使用的是本国人熟
悉的语言来翻译,所以译文自然会比较地道、顺口。

读者读起来也容易理解和接受。

人们常说:“最好的翻译就是读起来不像是翻译。

”这就是归化翻译极致的表现。

所以归化翻译法常用于处理某些英语成语、典故、形象词语等文化色彩较浓的语言素材。

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我们应考虑到原文与译入语之间在句式、语法、表达习
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不能一味的沿用原文的表达方式,从而造成不成功的译文。


如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英语多使用被动句,而汉语多用主动句,另外,英、
汉语在词序方面也有差异,这些表达习惯在翻译的时候都应归化,只有这样,翻译出
的译文人们才会更容易接受,从而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如果翻译出来的东西没
人看,或不能让人理解,如何能进行交流文化呢?如“love me,love my dog”就应译为“爱屋及乌”,而不能译成“爱我也要爱我的狗”,“To pain the lily”,就应归化为“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就应译为“anass in a lion's skin”,而不是“The fox is false,while the tiger is mighty.”,这让人读来会感觉到不知所云,更不能促进文化的交流,所以类似这些东西,都应以归化翻译为取向。

翻译上的归化也就是使来源语(source language)无论从形式、风格上都符合目的语, 从而让读者听来耳熟, 看来顺眼, 不觉得生硬、别扭。

归化译法去掉了原文的异质成分, 使译文读起来像原文, 没有语言障碍, 采用这种译法会使译文读者失去了解异域文化的机会; 异化译法则保留了原文中的异质成分, 使文章读起来像译文, 采用这种译法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渗透和融合。

至于具体方法的使用, 可以根据翻译的目的、译文类型、和读者对象做出选择。

比如, 我们上面提到的“Pigs may fly.”(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 采用的便是归化译法。

如采用异化法译为“猪会飞”, 会使汉语读者不知所云, 是异化过度。

通过以上的分析, 可以说, 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 结合起来适度运用是解决英语习语翻译问题的有效方法。

3.先具体后具体
先总后分先分后总
先中心/主题后中心/主题
重形合重意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