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概论参考答案

翻译概论参考答案

翻译概论参考答案在理论层面上,对翻译过程进行过比较有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有别于一般的经验总结,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翻译过程的多角度的考察,对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有进一步的认识,进而为处理这些矛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整个翻译过程的步骤进行科学的分析,从理论上探索可行的翻译之路。

主要有以下几种倾向:1 选取某一角度对翻译过程的某种特征进行研究。

2 对翻译过程的全面考察,并借助某种理论,对其进行模式化探索。

3 对翻译过程的理论概括与理性剖析。

通过梳理和总结众多翻译家及翻译研究者对翻译过程的经验性或理论性的认识,我们对狭义的翻译过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尽管不同学者研究的侧重点、所借鉴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各有不同,但他们对狭义翻译过程的认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

也就是:狭义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将出发语文本转换成最终的目的与文本的过程,而译者的理解与再表达是这一过程的两个基本步骤。

在这两个步骤中,理解总是先于表达,它是一切翻译活动的前提。

对原文本理解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

三.试分析“复译”现象产生的原因。

从文本的生成,传播的生命历程来看,首先遇到的便是“时间”与“空间”。

一个文本的生命,既有时间意义上的延续,也有空间意义上的拓展。

而无论是时间上的延续还是空间的拓展,“语言”的问题便不可避免地凸现出来。

语内翻译所涉及的原语与译入语之间主要是时间上的差距,而语际翻译,除了时间上的差距之外,还要面对不同空间或文化语境中所使用的不同语言。

从理解层面上说,从前不可译的因素在新环境下可能变得可译,从表达层面上说,旧译本的语言可能变得不可理解甚至不可接受,这一切都召唤着复译的产生,以推动文本的生命继续发展。

正是这种不断延续的翻译,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复译”现象。

四.试阐述为什么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意义的再生。

加拿大的维纳和达尔贝勒在《法英比较修辞》一书中明确指出:“译者总是从意义出发,在语义的范围内进行所有的转换活动。

”也就是说,“意义”既是翻译的出发点,也是翻译的归宿。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也有一句著名的言论:“翻译,即译意”。

此外,古今中外众多翻译理论家在对翻译作出定义时,都把原文的意义的传达当作翻译的根本任务。

于是,我们可以这么说:“意义”是翻译活动致力传达的东西,是翻译的核心和根本。

五. 简述索绪尔的语言意义观与传统语言意义观的不同之处,并分析索绪尔的语言意义观给翻译活动带来的启示。

1. 传统语言意义观传统语言意义观即“语言为分类命名集”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相当普遍的,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

这种语言观有着悠久的历史。

将语言视作是“分类命名集”的观点首先强调了指称和概念的一一对应,有一个事物,就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名称。

其次,这种语言观也暗示着指称和概念。

由传统语言观,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语言的不同,只是外在的语言符号的差异,或者说只是“名”的差异。

正是在这种语言观和语言意义观的影响下,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字对字、词对词的的翻译方法被许多翻译家当做最可信、最可靠且最可行的翻译方法,当做对原文忠实的根本保证。

2. 索绪尔的语言意义观传统的语言意义观及由此产生的翻译观显然是与现实不符的。

索绪尔对这种传统的语言观提出了强烈的批评。

他认为把语言当做“名词术语表”并且把名称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当做简单的单向联系是一种天真的想法。

为了消除人们对“语言符号”所涉及的多重关系所产生的歧义,他首次提出“用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影响。

”在索绪尔看来,词语不是象征符号,而是一种抽象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

“能指”是符号中表达形音的部分。

“所指”即是该符号表达的意义,两者的联系是任意的。

3. 索绪尔的语言意义观对翻译的影响指出价值和意义的区别,并揭示价值取决于系统这一深刻道理,索绪尔的目的旨在摧毁“词的任务是在表现预先规定的概念”这一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意义观。

索绪尔的语言思想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对于翻译研究,特别是对意义的传达,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首先,索绪尔的语言意义和价值观有助于我们克服传统的翻译观,不再把翻译当成简单的语言符号转换,而要充分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词的任务并不在于表现预先规定的概念。

其次,要在系统中去识别差别、确定词或语言其他要素的意义与价值的观点,有助于我们在翻译实践中树立语境和整体的观念,将语义的传达当做一个动态的行为,要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识别语义。

再次,索绪尔将意义与价值作了区别。

通过他的对比分析可得出,不同语言在表示同一个概念的词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不同语言之间也可能存在着为数不小的缺项情况。

在理论上讲,索绪尔对意义与价值的区分,可以说是对语言意义理论的一大贡献。

他的语言观为我们从新的角度探索语言与意义打开了一扇大门。

六. 试述让意义在翻译中得到再生的几点原则1、去字梏文本的意义不是每个词意义的简单相加。

所以要想让翻译得到再生从原文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不去除字存在的情况下,正确把握每个词的意义,细心揣摩作者意图,全面把握上下文的关系。

2、重组句除去了原文的字梏,就必然涉及原文的句子,在精读熟读原文,把原文的意义、神韵全部把握住了,再根据不同的语言规律,破除语言的束缚重新组句。

3、建空间从理论上讲,建空间,是要在去除字梏重组句的基础上,为目的与读者建立一个新的文本,同时在阅读这个新的文本时,原文的阅读和想象空间尽可能保持不变。

七.如何认识译者的传统身份?为何同样的“透明”翻译策略在不同的翻译家那里会导致“异化”与“归化”两种背道而驰的结果?1.受传统观念及翻译工作形式影响,中西方翻译学对译者的定位是服务于作者(或原作)及读者的“仆人”,这一角色定位历史地形成,并为译者本人及众多翻译家所接受。

结合杨绛及杨武能的观点,译者要服务作者与读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切听从主人,不能加入个人主张,就算是体现在文学翻译中有再创造,也是在原著给定的范围乃至线路中进行,只许尽可能地遵循和贴近,不得随意偏离、自由放任,要做到顺从、谦卑、忘我,对读者负责。

就译者而言,作为仆人面对作者时,他的基本任务是要正确理解并传达作者所言,而面对读者,则要让读者理解他所传达的作者之言。

2.“透明”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翻译中完全遵循原作者或原作,不流露个人主观色彩及主张,让译文不留痕迹地毕现原著精神,让读者感受不到译者的存在。

“透明”翻译策略之所以会导致“异化”与“归化”两种不同结果是因为不同的翻译家对“透明”的理解不同。

有的翻译家理解的“透明”就是翻译中不要留译者的个性和主观色彩,因此在翻译中,他们一切以原文为依归,试图调动一切手段,努力把原文的形式价值与精神风云都“原汁原味”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这就有了“异化”说和“克己”论。

而另一些翻译家理解的“透明”着重于译文中不留生硬牵强的痕迹,让译文读上去不像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写作,译者则不得不“以纯粹的母语”去处理原作中的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避免翻译腔,于是在理论上便导向了译者在语言转换上的“创造性”,将原文“化为我有”,于是出现了“归化”。

八. 论述意大利谚语“翻译者即反逆者”在译者主体性确立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

“翻译者即反逆者”的观点与“翻译是仆人”的观念构成了译者身份的两极:一极是仆人,一极是反逆者;仆人的品质为忠实,而反逆者的特点为背叛。

以客观的目光去看待翻译活动,以清醒的头脑去分析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则需承认翻译有着与生俱来的局限,而这种局限又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所谓的“叛逆”。

第一,“翻译者即反逆者”这一谚语道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那就是翻译活动在本质上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

第二,“翻译者即反逆者”这一谚语以其揭示的朴素真理,给人们提供了理论的思考空间。

一方面。

由于翻译固有的局限,说明要求译者像仆人一样绝对地忠实原文只能是一个不可企及的理想。

另一方面,绝对地忠实原文,非但不能达到将原文的意义与神韵客观地传达给译文读者的目的,反而会导致原作的貌离神散,造成对原作本质的不忠,译作难以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期待与接受心理,引起读者不满。

由此悖论,引发了新的思考和新的探索:承认翻译局限的客观存在,根据这些局限提供给译者的活动空间,以看似不忠的手段,即对原文语言的某种“背叛”在新的文化语境和接受空间里以另一种语言使原文的意义获得再生,达到另一层次的忠实。

第三,对“翻译者即反逆者”这一谚语的重新认识为译者主体性的觉醒提供了可能。

如果说翻译固有的局限和不可避免的“背叛”在理论上昭示了译者盲目忠实与绝对跟着原文走的负面后果,说明了纯语言层面转换的障碍,那么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迫使译者去思考一个问题:译者的忠实与客观并不能完全保证其对原作的忠实,而面对翻译活动中所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因素,译者不能不从被动的忠实中去设想自己到底应持何种立场,应采取何种方法去处理各种矛盾。

于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便有可能由被动走向主动,由消极的服从走向积极的参与,由“照模照样”的“复制”,走向赋予原作以新生的再创造,并为翻译主体性和译者在翻译中的中心地位的最终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九. 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社会因素对翻译的选择、翻译的接受和传播起着直接的影响,这在多方面都有所体现:(1)社会的发展呼唤翻译。

人类社会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中,而人类社会越发展,越体现出一种开放与交流的精神。

在人类社会走出封闭、走向交流和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翻译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部翻译史,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类社会的交流与发展史。

(2)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翻译。

社会的风尚对译者选择原文本及处理原文本也起着重要作用。

处于不同的社会状况下,即便翻译同一作品,译者对文本的处理方式也会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3)社会的开放程度影响翻译。

解放以来,中国的翻译事业与社会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信息传播手段,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社会的价值观影响翻译。

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有不同的价值观,而不同的价值观有可能给翻译带来消极或积极的影响。

以追名逐利为特征的倾斜的价值观是造成当今译坛之风不正的主要原因之一。

文化语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就本质而言,翻译文本本身就是原文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的生命的延续与拓展。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无不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

(1)一个国家所处的文化空间或一个时代的文化环境影响翻译。

历史研究表明,文化与翻译之间具有一种互动性的关系。

一方面,翻译影响着文化(尤其是译入语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制约着翻译。

(2)文化立场影响翻译。

一个译者,面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文化立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