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一生,报效国家——记两弹之父、山大德行人物王淦昌07级公管班贾海涛王淦昌(1907—1998),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江苏常熟支塘镇人。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0年入德国柏林大学,1933年获博士学位。
1934年4月回国,先后在山大、浙大任教授。
194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现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九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第三届、四届、五届、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41年,他独具卓见地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为实验所证实。
1959年,他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走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
1984年,他又领导开辟了氟化氪准分子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新领域。
王淦昌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由于他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和国防建设的卓越贡献,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多项重要奖励。
王淦昌非常关心中国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事业的发展。
1986年3月,他与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一起提出了对中国高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建议,在邓小平的亲自批示和积极支持下,国务院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为中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王淦昌先生除了领导了中国核科学事业和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工程,他在科学研究领域建树颇丰,从1940开始至80年代,王先生几乎每十多年就有一项世界级成果和重大发现。
王淦昌先生为人谦逊,生前曾多次告诫身边工作人员,不要把自己誉为“两弹之父”,这个成绩归功于集体、归功于国家和人民。
王先生也多次说过:“要做科学家,不要当科学官。
”1981年9月,74岁的王淦昌先生来济南参加一个全国性的会议,住在南郊宾馆。
会议一结束,他就赶到山大,住在山大简陋的招待所里。
他不顾开会后的疲劳,要求“在山大走走”。
他在王祖农副校长的陪同下,视察了山大晶体所、微生物实验室、物理系和校园,仔细观看了山大的实验设备,尤其对离子束研究所研制的离子注入机和微生物所自制的仪器特感兴趣,还向刘清前和王鲁聪副教授询问了制作的具体情况。
也许是由于这些,再次使他感受到山大几十年来惊人的变化吧,他不无感慨地说:“1934年秋季,我从德国留学回国后,受聘到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
岁月不居,半个世纪已经过去,沧海桑田,社会主义屹立在世界东方,而我对山东大学两年多的执教生活,却记忆犹新,回忆往事,历历在目。
”王淦昌先生看了山大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引发了他对往事的很多回忆。
他对周围的人说,看了这些,听了介绍,既引起了五十多年前在山东大学的回想,又从中得到了无限的安慰。
我看到了今天山东大学的进步与发展,使我格外高兴。
他希望山大有更大的发展,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尽管王淦昌先生来山东时因车祸腿上受了伤,他仍然坚持步行,兴致不减地要多看看山大的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当陪同人员劝告他休息时,他不愿停下来。
他一面参观一面向王祖农、陈继述、周北屏先生询问。
看到生动活泼、蒸蒸日上的山大校园,不住地说好。
他说,现在山大与50年前山大不一样了。
条件好了,要有更大的进步,更快的发展。
回到寓所,他接受了山大报记者的采访并同陪同他参观的人合影留念。
当山大报记者问他对山大和山大的师生还有什么要求时,王淦昌先生主动索要了笔墨纸张,题写了“教学相长,科教并重,发挥特长,精益求精,列于世界先进大学前列,并为祖国和四个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他笑着说:“这就是我要说的。
”这题词里面倾注了王淦昌先生对山大及山大师生的一往深情和无限的希望。
王先生将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需要结合在一起,他的一生,是报效国家的一生,是奉献人民的一生。
“德行天下”,作为一名山大的学子,我们更应该将一些口头上的精神付诸于实践,勤勤恳恳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将自己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化接班人,接过王先生精神的火炬,延续”气有浩然,德行天下“的山大精神,担负起实现祖国现代化的重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共同谱写建设富强、民主、和谐祖国的新篇章。
“胡泽君同志指出,大学生必须要有理想,志存高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有能力,报效祖国;要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
”λ有理想大学生应该有理想,这是十分正确的论断。
可是根据04年的校园调查结果,27.3%的同学没有想过自己的理想是什么,35.6%的同学不确定。
这又是为什么呢?λ志存高远我们要志存高远,的确如此,但是面对远大的理想,在准备出发的时候我们竟不知道背上的行囊应该装些什么;匆匆出发了,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再次迷惘,我们不知道这条路为什么如此难行,前方还有多少高山和远水,我们胆怯了;硬着头皮继续前行,终于到达了终点,却发现,这原来不是我们想到的地方。
于是,有的人绝望了,有的人则选择了再次起航。
我查阅了一下资料,发现“志存高远”一词出于三国的诸葛亮先生,原文是这样写的“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 先人其实早已点明追求远大理想的必备条件:首先是“慕先贤”。
敬慕先贤并非只是口头上或者形式上的敬慕,如果真的是对“先贤”有敬慕之意,我想最好的表现形式是拜读其文章书籍,了解其精神,感会其思想意境,将其中的适合自己的,令自己心弦为之一振的部分提炼出来,消化并为己所用。
歌德有一句明言说的很好“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所以我以为,要志存高远,第一步应该多读好书。
而什么才谓之好书,可以上网搜索,很多成功人士都会推荐一些好的书籍。
当然,对于本科学生,课堂上的知识是远远不足的,有的甚至是被社会淘汰掉的东西,所以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深延,也可以借助浩瀚的书海来帮忙。
“绝情欲”这三个字我思量了许久,如果解释为“断绝情欲”似乎与现代社会不相符。
我觉得“绝情欲”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理解为控制个人情绪及感情,正确对待爱情及外部诱惑吧。
“弃凝滞”抛弃拖沓懒惰的习惯;优秀是一种习惯,同样,垃圾也是一种习惯。
现代人喜欢比喻那些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的人为“垃圾”。
人最难改的是习惯,所以请记住,不要让“垃圾”成为自己的习惯。
“忍屈伸”做人能屈能伸。
这道理许多人都清楚明白,可是要做到却很难。
因为往往当局者迷,当你置身一个事件中,你就很难正确的作出判断,而“屈伸”的度若把握不好则会沦为“胆小鬼”或“自大狂”。
要做到能屈能伸,我觉得应该锻炼自己开阔的心胸同时明确自己的道德底线。
“去细碎”,我想古人的意思应该是“不拘小节”吧。
在这里我把它理解为不要被细小的事件影响自己的情绪,不要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
“广咨问”广泛的向他人咨询学习,集思广益。
孔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
身边每个朋友都有你学习的地方,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啊。
“除嫌吝”不要随便嫌弃他人,不要过于吝啬。
这点很重要,现在许多大学生动不动就看不起别人,总觉得自己很优越,或者吝啬于金钱,吝啬于感情投入。
这些归结一句话是“严于人而宽于己”,对别人要求苛刻,对自己则总有理由原谅自己的某些行为。
所以说如果不想“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就要好好思量自己能做到那些了。
看来光要“志存高远”就不简单啊!λ树立“三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何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关于“三观”的阐述我想应该有厚厚的一本书吧。
可是真正认真看过,了解过的人有多少?大学的老师又有多少是认真系统的教育过他们的学生?或者说,有多少大学老师能明确的告诉他的学生,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什么?而这“三观”是影响我们人身价值取向,判断事物对错等等重大决策的内心衡量标准。
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东西很少人在意过呢?胡泽敏同志,您能告诉我吗?λ有能力“要有能力,报效祖国”要有能力,并通过这些能力最终达到报效祖国的目的。
那么能力是什么?有资料表示能力与大脑的机能有关,它主要侧重于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即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运用智力、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而获得的。
能力是人依靠自我的智力和知识、技能等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所表现出来的心身能量。
可见,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来培养,而动手能力是许多大学生所欠缺的。
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动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我想是源于人最原始的“趋易避难”的本性吧,很多时候动手做一些事情需要花很多的时间,精力或者其他的付出。
所以很多同学选择不做或者少做。
有的时候我们愿意花时间去看书去学习知识,并且坚信“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经过时间的积累,社会的发展,这句话已经不完全正确了,我觉得如果知识不转化成提高生产力和工作效率的动力或者支持载体的话,那么知识就只是知识,它很难产生力量。
同样的道理,要锻炼自己的能力,就必须去实践。
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有几个方面的能力是应该具备的:自主学习能力、融汇不同知识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与人相处能力、短时间思维转变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暗示及安慰能力。
要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近五十度年来的巨大变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中国不再是备受列强欺凌的国家,而已经成为全世界刮目相看的独立自主的东方大国;中国不再是积弱积贫的落后国家,而已经发展成为即将进入小康社会、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大步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个世界永远是在向前发展,中国也在发展,同样,中国人也在发展。
要把个人追求与民族命运结合起来,听起来好想有点虚,有点远。
有的同学说“我的追求就是找到稳定的工作,民族命运我没多想”其实再想细一点,如果你能找到稳定的工作,那么中国就少一个失业人员,如果你的稳定的工作能够让你的家庭安定温饱,那么中国就多了一个接近小康的家庭。
如果由于你稳定的工作带动身边的5个朋友也找到稳定的工作,那么中国又少了5个失业人员。
如果此类推,失业大军会逐渐减少,这和民族命运也是切实相关的啊。
当然,这个世界上没有这么多如果。
所以我想最简单的事情是不给国家增添负担,那就是毕业那年,不要因为找不到出路而加入失业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