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经济学课程论文

劳动经济学课程论文

摘要
随着近年各大高校扩招,全国总体就业压力严峻。

再加上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冲击,无疑给竞争日益激烈的大学生就业带来更多的不利。

大学生对工资的要求更趋理性、对目标区域的选择仍热衷于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心中那杆高位的心理杆秤使其在工作选择、起薪标准和目标区域的着重程度上做此消彼长的调整、大学生自身能力培养更显针对性,社会责任感仍被忽视。

引起就业难有多方面原因,在经济学角度包括社会、高校、学生本身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意向就业难经济学
近些年来,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它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首先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加剧。

从1999 年开始,伴随全国高校招生、研究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再加上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呈跃进式增长态势。

有数据表明,2001 - 2006 年,当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分别为118 万、140 万、212 万、280 万、338 万、413 万,年均增长率达24.3 %。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更是再创新高,达495 万人。

而与此相反的是,全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力却严重不足。

据国家人事部统计,2006 年地区需求高校毕业生较上年各地已吸纳数量大幅降低,降幅为22 % ,其中专科毕业生需求降幅高达39 %。

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尤其是“一次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各个高校的社会声望以及招生和办学的前景。

从经济学理论来看:这个问题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一般性就业问题或总量性就业问题,其表现为职业岗位总量不足;第二.结构性就业问题,其表现为有职业岗位存在而缺乏胜任的人选;第三,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其表现为既有职业岗位存在,也有胜任的人选,而求职者不愿填补此岗位。

第一个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后两个问题与教育本身的关系密切。

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来看,部分毕业生不能如期就业和部分用人单位不能如愿招聘,常常使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和人员处于尴尬局面,这样的现象往往是由于结构性就业问题和选择性就业问题交织而成的。

一般而言,学校作为人才产品的生产者,通过调整专业方向和提高教学质量,来解决结构性问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不容怀疑的。

通过对劳动经济学这门课的学习,可以得出结论是大学生在不同的就业压力(就业率分别为90%、70%、50%)下的各种就业意向的选择,并用经济学的
方法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分析过程概括起来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展开:⑴期望薪金与全部生活花费的相关性分析;⑵期望薪金与乐观薪金即社会现行的工资水准的回归分析;⑶大学生在就业时对工作选择、薪金、目标地域着重程度排序的分析;⑷工作地域选择的分析;⑸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突出优势的分析。

一些大学生的就业意向:第一是在不同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时对工资要求还是非常理性的,期望薪金与乐观薪金即社会实际的工资水平有高度相关性,说明大学生对薪金的态度还比较务实,期望值不再不切实际,可能这也是近几年扩招和就业压力加大的影响结果。

第二,不管在何种压力下,对于着重程度,大部分学生都是把未来从事何种工作排在薪金和目标地域的前面。

第三,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对就业意向会做出很多适应性的调整,如当就业率从90%变到70%时,就业压力趋紧使得大学生的期望薪金和社会实际工资水平更加紧密关联,可以说此时大学生的期望薪金要求不再是过高期望而是以社会现行工资水平为准绳,然而当就业率进一步下降到50%时,期望薪金和社会实际工资的关联程度反而下降了,因为此时大学生为了竞争职业,压低期望薪金来赢得职位,增加自身的竞争力。

第四,竞争压力的增大,会使得大学生在工作选择、起薪标准和目标地域三者之间会做此消彼长的调整,当竞争压力从宽松转向紧张时,薪金标准的着重程度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愿意淡化对工作选择和目标地域的要求,当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达到白热化的时候,学生更看重未来的发展机会和机遇而对目标地域的着重程度加大,暂时降低对工作选择、起薪标准的要求,先就业再择业。

第五,在工作地域的选择上不管就业压力如何,90%以上的学生都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而愿意去中西部的学生却仍是微乎其微。

第六,我们发现学生在自身能力发展方面各有侧重,但不足之处是很多人都忽视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针对以上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促进大学生务实、灵活、明智就业的对策建议:
(1)大部分学生选择到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而不是去中部、西部,国家应该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创造更大机会鼓励和吸引大学生为西部和中部发展做贡献。

通过调整产业的优化升级,特别是加大中西部地区的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引进国外资本到西部投资建厂,适当制定更多倾向中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创造更优厚的待遇和发展机会吸引专业知识人才到中西部谋职就业,同时也能缓解我国就业区域结构不均衡带来的就业压力。

(2)政府要加强在大学生就业环节的监管,切实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保护大学生合理合法的利益要求,规避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利益和权益的贬损。

(3)大学生要抛弃过去的精英情怀,努力摆正自己的心态,明白自己真正的优势和劣势所在,扬长避短,务实地定位好自己的位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再也不是原先“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状况了,大学生必须把自己摆正到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位置,把自己的择业范围扩大。

在工作选择、起薪标准和目标地域的要求上注意灵活把握,尽可能使自己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来选择自己的理想单位,施展自己的才华。

(4)大学生很大一部分还是在针对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能力要求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突出才能,学校要更加强化这方面的引导,另外要把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尽早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分阶段、分层次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心理咨询等各个方面的指导与培训,从而减少由于学生在求职时不能正确向用人单位传递能力信息而造成的就业困难。

我们的实验调查中还显现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有待加强,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这是社会的的心声,也是时代的呼唤。

总结
在大众化教育的时代,当代的大学毕业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好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转变传统的就业观为现代的就业观,调整好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从自身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客观的看待自己,自己前面是一条不平的工作之路,“学为了用”。

勇于放下“身份”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工作,到祖国最需要的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去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和习惯。

树立科学的职校职业理想、合理的就业目标和多次就业、逐步到位的职业发展意识,降低职业期望值,珍惜就业机会,大胆竞争。

单位的好坏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最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多考虑个人发展空间和锻炼机会,少考虑单位名字、牌子、地理位置等易变因素。

保持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克服自卑心理、浮躁心理、依赖心理、恐慌心理等。

大学毕业仅仅是职业生涯开始,是知识运用的开始。

充分的利用自己家庭的人脉,使自己站在一个比别人高一级的平台之上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刘永君、李宇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概述》[J],《经济师》2007 年
第6 期。

[2] 李玉龙:《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J],《科技创新导报》2007第33
期。

[3] 李育红:《目前就业面临的形势》[J],《新西部》2007年第12期。

[4] 虞鲲:《我国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分析》[J],《市场周刊》研究版
2005年第12期。

[5] 龙庆华、宋余庆:《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的探索》[J],《高教高职
研究》2007年9月中旬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