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公众参与的目的和作用

1公众参与的目的和作用

1 公众参与的目的和作用
公众参与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决策的一种有效方法。

公众参与让公众了解本项目的基本情况、建设意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及将达到的环境效果等情况。

通过信息反馈,了解公众对该建设项目的接受程度及所关心的环境问题,充分考虑公众的看法和意见,确认环保措施的可行性,提高环境评价的有效性,并通过公众参与活动提高广大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2 公众参与的方法与对象
2.1 公众参与的方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发2006[28]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和工程区域社会经济的特点,本工程环境评价公众参与工作采用信息公示和发放调查问卷表的形式进行。

信息公示采用在项目沿线主要控制点张贴公示和《延安日报》报纸公示的方式进行。

公众问卷调查采用对项目建设区域附近公众随机发放问卷调查表形式进行。

2.2 公众参与的对象
本次公众参与对项目建设区域周边公众及相关职能部门随机进行调查,以填写调查问卷表的形式进行工作。

个人意见调查对象为农民、工人、学生、公务人员、个体经营者等。

3 信息公示
3.1 第一次信息公示
2017年12月24日,第一次公示在项目所在地周边的村镇以张贴公示的形式完成,公示信息中说明了建设项目的名称及概要;项目建设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承担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名称和联系方式;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等,公示期10个工作日。

第一次公示照片见附件1。

至公示期满,评价单位和建设单位均未收到公众以任何方式的意见反馈。

3.2 第二次信息公示
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全本编制完成后,于2018年7月12日在《延安日报》发布报告书信息公告,公示期为10个工作日,评价单位和建设单位均未收到公众以任何方
式的意见反馈(第二次公示情况见附件2)。

公示期满后,2018年7月25日~26日,在受影响群众集中分布的村镇进行意见调查问卷。

截至报告书最终完成时,环评单位和建设单位未收到反馈意见。

4 公众参与问卷调查分析
4.1 问卷调查过程概述
本次公众参与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针对调查对象不同,我们设计了公众参与调查表。

工作人员首先介绍了工程的性质、类型,工程内容,如实向被调查者阐明工程可能对当地环境影响及影响程度,保证被调查人员对该工程有一定的了解。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100张,回收100张,问卷回收率为100%。

其中个人填表90份,单位填表10份。

4.2 问卷调查人员结构分析
公众参与问卷调查对象名单见附件3。

公众参与问卷调查对象中,个人部分的职业构成、学历构成、年龄和性别构成等基本情况统计见表4-1。

的整体文化程度都较低,具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全部受调查公众的51%,男女中男性占比较大;年龄构成上,50岁以上的公众所占比例较高;随机调查对象的职业分布比较全面,由于项目建设区农村较多较为集中,此次调查中农民所占比例较高(占公众比例74%),少数为工人和其它人员等。

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4.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公众参与问卷调查表回收情况,统计结果见表4-2。

a.对本项目的了解程度调查。

仅有4%的公众表示对本项目了解,不清楚的占到40%,说明本项目对公众的公开程度不足。

b.对本地区目前的环境质量状况满意度调查。

15%的受调查公众对目前的环境状况表示满意,70%的受调查公众表示一般,12%的受调查公众表示不满意。

可见项目区域公众对当地环境质量较为认可,负面情绪较低。

c.项目运行后主要的环境影响接受调查。

76%的公众对项目可能产生水体污染较为关注,环境空气和生态破坏次之,这也符合当地缺水以及干燥的环境现状,反映了公众对水环境影响最为关心。

d.公众对项目建设与生活质量之间关系接受程度的影响调查。

65%的公众认为项目运行对生活居住环境影响一般,16%的公众认为较小,说明大部分公众认为项目建设运行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基本没有影响。

e.对项目的态度调查
总共赞成者为92人,无人反对本项目,无所谓者2人,说明公众对项目支持度高。

(2)公众提出的建议
公参调查表中未提出其它意见与建议。

5 公众参与的“四性”分析
本项目环评公众参与调查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 号)以及《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保部环发[2012]88 号)等文件的有关规定要求,切实做到项目信息全面完整的公开,保证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按照环保部关于公众参与的程序合法性、形式有效性、对象代表性、结果真实性的要求,完整地开展了项目信息的发布和公众参与工作。

(1)程序的合法性:接受项目环评工作任务7个工作日内的2017年12月24日,在项目沿线村庄进行第一次信息公示张贴;在报告书基本完成以后,2018年7 月12在《延安日报》上进行了第二次信息公示。

7月25日~26日发放公参调查表,公参、间隔时间等在程序上与管理办法的要求一致,体现了程序的合法性。

(2)形式的有效性:本项目公众参与过程中分别采取了项目现场张贴公告、当地报纸发布公告等多种方式,保证了形式的有效性。

(3)对象的代表性:在公众参与调查中,针对沿线涉及的村庄居民进行个人问卷
调查。

调查中包括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员,覆盖面广。

因此本次公众参与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

(4)结果的真实性:在公众参与公告以及调查过程中,个人调查表格有住址、电话等联系方式。

公示过程报纸、张贴等都留有日期和照片,个人调查过程也都留有电话。

因此,本项目公众参与调查结果具有真实性。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本次公众参与活动覆盖面较广,被调查人员多为直接受影响人群,并且调查了相关政府部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通过这一活动,使建设单位获取了大量的有关项目建设的公众信息,对指导工程运行与环境保护协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同时通过公众参与活动,加深了项目所在地区公众对工程的理解和支持,为工程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公众参与我们可以看出,群众均表示出对项目的支持。

几乎所有调查者都感受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噪声依然是主要的环境问题。

根据本次公众参与调查工作,为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对附近群众的生产生活认真负责,建设单位将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将影响控制在国家标准允许值之内,并将该工程对周围居民造成的其他影响进行整改。

使本项目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干扰降至最小。

建设单位针对本次公参调查情况出具了公众参与承诺函,见附件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