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人类社会在矛盾的运动中变化和发展。

既然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矛盾,而任何社会的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那么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矛盾,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

而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

任何社会改革或革命,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又是什么?囿于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之后,没有具体回答这些问题。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断言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是完全适合的,不存在矛盾和冲突。

斯大林在去世前一年,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但他没有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未能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任务。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这种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等其他方面的体制。

这种体制对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对调动有限的资源,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工程,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这种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逐渐转化为阻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体制。

这种体制在所有制结构上,片面追求单一的公有制,以为所有制越纯越好,规模越大越好,制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长期僵化的体制,再加上“左”的思想的干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四1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经验,认识到要振兴中华必须进行改革,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四2平同志指出:“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

五.之初,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前苏联和我国的社会主义是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建立起来的,生产力大大落后于资本主义社会,而生产关系较资本主义更为先进,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不相适应同样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先进于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恰恰相反,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

六1主义实践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实行公有制,实现与生产社会化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化。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基本实现了生产社会化的前提下,实行的是以工业全民所有制和农业集体所有制为表现形式的公有制。

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和集体代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体经济同样在国家计划下发展。

六2资料的占有,实际仅仅集中于国家这一个主体,并没有解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非社会化的矛盾,而是以生产资料的极端非社会化来对应已经社会化或应该社会化的生产。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极端非社会化的矛盾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

七1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七2,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七3平多次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以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提出判断改革性质和成败的标准。

七4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当前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大量的矛盾和困境,一味强调过分迷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或者一味强调经济发展都是不可取的,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重新认识,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我们当前的矛盾问题是势在必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