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是近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丰子恺在一篇回忆文章中介绍说:‚在四十年前,我做巾小学生的时候,图画、音乐两科在学校里最被忽视。
……在课程表里被认为一种点级,好比中药方里的甘草石红枣,而图画、音乐教师在教职员中也地体最低,好比从前京戏里的跑龙套的。
‛。
看了如上的描述,使我们看到了八十年前一般学校美术音乐教育的情景。
然而,却忽然出现了意外的景况,请看文艺前‘辈夏丐尊的叙述:‚我担任舍监职务,兼修身课,时时感觉对学生撼化力不足。
他(指李叔同—本文作者注)教的是图画、音乐两科,只要提起他的名字,全校师生以及工役没有人不起敬的‛。
一般学校忽视图画、音乐课,这不用说在当时,即令在今天仍然是个普迫的现象。
这当然在于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
那么,为什么出现了浙江两级师范那样稀有的状况呢?时代的变化固然是原因,但更主要和直接的原因,不能不从教师李叔同身上去找。
李叔同多才多艺。
他精日文,通英文和意大利文。
他演话剧,作油画、素描,绘中国画,弹例琴,作六朝文、填词、作诗,普书法,刻金石,又搜长图案设计,而且都造诣较深,不是一般的爱好。
这样广博的学问修养,在当时文艺界罕见,在中年教师辈中更是鹤立鸡群。
丰子恺曾说:‚他不是只教图画、音乐,他是拿许多别的学问为背景而教他的图画音乐。
夏丐葬先生曾经说:‘李先生为教师,是有后光的’。
象佛菩萨那样有后光,怎不教人崇拜他?‛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侣人力量。
而作为教师,仅具丰富的学识,拿今天的话说仅仅是业务强也还不够,他之所以能受学生的祟敬,更重要的是因为他认真、严肃、献身的教育精神,其核心则是身教。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据丰子恺介绍,李叔同在浙江两级师范任教时,宿舍的案头长年放着一本明人刘宗周所著的《人谱》。
书上有他亲手所书‚身体力行‛四个字,每个字旁还加了一个红圈圈。
这本书中列举了古代许多货人的熹言猫行。
有一次丰子恺与几个同学到李叔同宿舍,李翻开《人谱》,指着一节给大家看:‚店初,王(勃)、杨、卢、骆皆以文章有盛名,人皆期许其贵显.装行俭见之.日: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文艺。
勃等虽有文章,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
‛
李叔同当时耐心地把‚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意义作了讲解。
他认为一个文艺家倘没有‚器识‛,无论技术多么精通,也是不足道的。
‚应使文艺以人传,而不可人以文艺传‛,他调人品修养的重要性,要做一个好的文艺家,首先必须是一一个好的人。
虽然道德规范的内容,不同的时代有本质的差别,但李叔同的基本观点,今天看来依然是十分正确的。
关于李叔同善于身教的事例,他当时的同事和学生有口皆碑。
那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前后,提倡国货的呼声很高。
李叔同脱下洋装,换上布衣、马褂和长袍子,而且连进口的松紧带也不用。
出家后仍是如此,只用麻绳束袜子,直到有了国产的松紧带他才使用。
李叔同勉励学生爱惜时间,他自己是以身作则的。
他非常注意经济地使用课堂的五十分钟,凡上课必须在黑板上写着的内容,他都课前写好。
黑板是双层的,用完一块推上再用另一块。
上课铃未响,他早已先端坐讲坛,恭候学生,上课铃一响,马上讲课。
因而学生们听他的课不敢迟到。
当时学校里学习图画和音乐的空气浓厚,早饭前半小时,午饭至上课的三刻钟.下午四时后到就崔,都是可以进行课外练习的时间。
李叔同安排学生轮流接受个别教授。
他自己的中晚饭都是提前吃好.以便及时教授。
由于他的认真、献身,也就博得了学生的尊敬、信服。
这是学生之所以重视图画、音乐最重要的原因。
李叔同的教育方法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他对学生的态度一向和荡可亲。
遇有学生犯了过失,他当时不说,过后把学生叫到宿舍,和颜悦色,低声耐心地开导。
李叔同当时的学生、著名作家曹聚仁事后回忆说:‚在我们教师中,李叔同先生最.不会使我们忘记。
他从来没有怒容,总是轻轻地象母亲一般吩咐我们。
‛据说连最顽皮的学生也说:‚我情愿被夏木瓜骂一顿,李先生的开导真是吃不消,找真想哭出来。
‛。
(当时复丐茸是舍监,心直口快,也很受学生的
尊敬。
‚夏木瓜‛是学生私下对他的爱称。
)
李叔同出家后,虽少与世人来往,但他仍以裴行俭的话白勉并勉人。
一次他给一位金石家信中再一次引用了袭行俭的话。
他成为我国近代德高望重的佛界高徽,不是偶然的。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李叔同六、七年的教学生涯虽不长,却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独放异彩。
丰子恺在杭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桂林,曾著文感叹当时艺术教育的落后,他尖锐地指出关键原因在于师资问题。
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四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因而,李叔同当年的献身精神和教育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
李叔同的文艺观和教育精神,曾在文学、笑术、教育、音、乐和宗教界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美学前辈朱光潜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当时一般朋友中有一个不常现身面人人都感到他的影响的—弘一法师。
文艺前辈叶圣陶和夏丐尊更在他玄I的散文名篇《两法师》和《弘一法师之出家》中记叙了仰慕之情。
美术界的丰子恺和潘天寿都是李叔同的学生。
尤其是丰子终生以李叔同的人品为表率,也是其艺术的多方面的继承师生二人所处的时代虽有不同,但却有着惊人的某些相似恺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