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朗诵配乐
林徽因
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
在那里,他遇
到了当时伟大的
诗人泰戈尔,他
的诗作很大程度
上都受到了这位 大师的影响。
林徽音、泰戈尔与徐志摩
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
《康桥,再会吧》
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 《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 留下佳作 《再别康桥》
作别母校 生离愁
再 别 康 桥
第二部分 ( 2- 6)
软泥上的青荇
榆阴下的一潭
泛舟康桥 来寻梦
悄悄的我走了
第三部分 ( 7)
悄悄的我来了
悄悄离去 心忧伤
我挥一挥衣袖
思考: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 胜枚举,下面我们就随便举几个 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 一下,大家看看《再别康桥》有 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歌的结构:
第一部分
作别母校
再 别 康 桥
( 1) 第二部分
( 2- 6) 第三部分 ( 7) 悄悄离去 泛舟康桥
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 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回到母 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 所思、所感,表达了自己对 母校的眷恋和那如烟似波的 离情别绪。
例1: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 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 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1、与第一节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了 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2、这是夸张的说法,表露了诗人不愿惊动康桥 的一片温柔情意。
——感情起伏
5、达到高潮 4、沉醉痴迷 3眷恋 2欢喜 1难舍难分 7难舍难分 6情绪低落
结构全解:
第一部分 ( 1)
轻轻的我走了 轻轻的我来了 轻轻的我招手 河畔上的金柳 离愁别绪 依恋母校
诗歌的情感线索 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感情:惆怅,惜别
节奏:轻柔,和谐 语调:舒缓,低沉
ng 荇 xì 衍 yǎn
篙 gāo 嵩 sõng 蒿 hāo
溯 sù 朔 Shuò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诗人一连用了两个比喻:先将“潭水” 比作“虹”,再将“梦”比作“虹”。 这样诗人融情入景,将对康桥的留恋 之情全都融入在康桥的风光之中。
6、是什么让诗人如此欣喜若狂, 要到星辉斑斓里放歌?请分析课 文二至四节,作者都写了哪些意 象,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给 我们创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 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意象
特点
情感
金柳 青荇
富丽妩媚
温柔可爱 波光潋滟 五彩斑斓
欢喜眷恋
永久恋情 依依留恋
清潭
明确意境特点;
色彩绚丽,画面流动,避开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超 凡脱俗的清新感。
这里正是诗人的精神家园,怎能不让 人留恋,怎能不让诗人魂牵梦绕?作 者又怎能不忘情放歌而投身其中呢?
探究:
寻梦?撑一枝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康 桥 ( 剑 桥 )
徐志摩的 “康桥情结”
在那里,他接受了 资产阶级教育,形成
以“爱、自由、美”
为核心的人生观和 “康桥理想”;
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
在那里,他
结识了影响他 生命、终生为 之倾慕的一个 重要女性——
林徽音。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 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 四月天!
3、绘画美(色彩与意境):是指诗的语言多 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 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 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加之一些动作性很强 的词语的运用,使每一幅画面都给人以流动 的感觉。
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 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 星辉斑斓 巧用动词,流动的画面美: 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 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 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 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 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 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3、为什么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 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 “新娘”既是一种景象,也是“我” 心中之旧情的流露,把“金柳”比喻成 “新娘”,表现诗人对康桥极度迷恋的 感情。
4、“招摇” 常含贬义,常与“过 市”连 用。用在这里恰当吗?“甘心 ”表现 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
“招摇”写康河的水草随微波起伏,仿 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 迎态度。在这诗情画意中,他甘心做康河里的 “一条水草”,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热 烈的爱恋。
5、第四节中:这里一连用了几个比喻? 有何效果?
• • • •
俊美的外表 纯美的感情 凄美的结局 唯美的康桥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 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
学生听读、模仿、朗读
读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 青荇 (xì ng) • 浮藻(zǎo) • 斑斓 (lán) 长篙(gāo) 漫溯 (sù) 笙箫(shēng)
再 别 康 桥
徐 志 摩
学习目标
• 一、体会《再别康桥》所深寓的感情。 • 二、理解《再别康桥》运用意象、修辞表 达感情的特点。 • 三、了解《再别康桥》的“三美”。 • 四、有感情的朗诵和背诵《再别康桥》。
徐志摩(1896—1931), 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 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 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教授。历任《诗刊》增刊、 《新月》月刊等主编。我 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新月诗派代表诗人。他的 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 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 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
满载一船星辉,
思考:诗人 为什么要放 歌?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触景生情,想到昔日在康桥曾有过 的愿望和理想,情不自禁,放声高歌。 至此,诗人对康桥迷恋之情达到高潮。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思考:为什么想 放歌却又不能放 歌呢?
因为康河太美了,夜色、星光、水草、深潭里的清 泉、彩虹揉成的梦……一切是那么的宁静和谐。诗人仿 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梦境有一丝的残 损。
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 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 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 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 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 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 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 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 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赏析现代诗歌的角度: 诗歌的意象
徐志摩:笔名云中鹤、南湖、 诗哲。 主要作品有诗集: 《猛虎集》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追求“爱”,“自由”和“ 美”
写作背景: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本诗记下了诗人再
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 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1921-1922年在英国留 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 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 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 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 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自然千缕柔情、万 种感触涌上心头。
的思 感考 情: ?本 诗 表 达 了 诗 人 怎 样
新月派: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建筑美,音 乐美,绘画美。
1、 建筑美(形式):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字数相近 错落排列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 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 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 2、音乐美(语言):韵律和谐 节奏鲜明 • 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 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 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 •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 •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 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
了解康桥:
康桥cambridge,即剑桥,邻近康河, 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诗人曾在剑桥大 学学习生活过.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 欧洲.在一个明媚的夏日午后,诗人独自 悄悄来到康河,徜徉于昔日的校园,在那 一木一花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和那洒 落其间的青春年华.康河的水开启了诗 人的性灵,唤醒了他的诗情,于是便吟成 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离别的对象特别。一般离别 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 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 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 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 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例 2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 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 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 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