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水稻机插田栽培全程技术方案

(最新)水稻机插田栽培全程技术方案

水稻机插田全程防治病虫草害技术方案摘要:中国是世界产稻大国,每年水稻种植面积约3300万公顷,是种植水稻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水稻在我国分布地域广阔,播种面积约占整个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5%~30%,总产量则占全国粮食总产的40%~50%。

在主要粮食作物中,水稻的平均单产最高。

因此,防治水稻病虫草害技术,对水稻高产、稳产,提高稻米品质,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水稻机插田杂草防除方案1、目前机插水稻田的杂草存在的问题随着机插水稻田的全面推广,除草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

由于生产过程中需要提前2-3天平整大田并沉实泥土,才有利于机械操作和小秧苗的定植;另外,插秧后需排水促进秧苗生根。

在此过程中,田间土壤处于干干湿湿的状态,有利于杂草种子的萌发,因此杂草发育提前,发生数量比较大。

例如恶性杂草千金子、红梗稗草等比人工插秧稻田的数量要多,危害较重。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使用单一类型的除草剂对田间杂草造成了较大的选择压力,引发了较为严重的抗药性和耐药性杂草。

据许多稻区反映,千金子对氰氟草酯、红梗稗草对五氟磺草胺等均产生了抗药性。

要解决大龄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问题,就必须加大前期封闭技术的应用;而传统的“一封、二杀、三补”的策略在机插稻田使用并不是最佳的控草方案。

要改善机插稻田的除草问题,需要根据机插田杂草的发生特点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运用新的技术去有效控制杂草发生危害。

2009—2012年间笔者根据机插稻田的杂草发生规律及市场上可适合的除草剂状况,设计出机插田除草新技术,在江苏等多地进行了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综合除草效果。

2、选择安全的除草剂,避免药害的产生。

由于机插田秧苗比较小,应禁止使用含有乙草胺、甲磺隆、氯磺隆类的复配剂,降低药害产生的可能性。

目前市场上主要使用苯噻•苄或丁•苄类除草剂,这些除草剂对水稻小苗相对较安全,但在施药后,如果秧苗受到水淹的情况下,会造成滞绿现象,分蘖受到抑制,形成暗伤,从而造成田间苗基数不足,影响最终产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使用了50%苄•丁•异丙隆WP进行封闭处理,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该药剂中的丁草胺含量相对较低,减少了潜在暗伤,并提高了对千金子、稗草的封闭效果,总体防效都在98%以上。

3、优化田间封闭技术,减轻后期的除草压力。

根据机插秧田的杂草的两次出草高峰特点,改变传统的“一封、二杀、三封”的防治策略为“二封、一挑”的除草技术方针。

即在稻田平整时先每亩用57%SK-100WP或50%速杰100克除草剂进行第一次土壤封闭,使泥浆土中杂草不能正常萌发,从而控制杂草的第一次萌发高峰期。

机插过程中,由于机器对土壤翻动,破坏了药土层,部分杂草种子失去药剂的控制作用,因此在插秧后7天左右,伴随水稻撒施返青分蘖肥时,用50%速杰WP拌成毒土撒施,进行二次封闭,这样可以延长控制杂草的二次萌发高峰,提高封闭效果。

如果田间以鸭舌草、莎草为主,可以在二次封闭时,添加10%吡嘧磺隆20克提高防效。

4、及时进行苗后茎叶挑治,减少局部区域杂草的危害。

机插稻田封闭除草过程中,由于田间土壤的不平整性、水层管理不及时以及药剂封闭过程中施药不能够及时、均匀周到,总有局部地区出现杂草,特别是千金子、稗草等相对较多,这样就需要及时补治挑治。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稻田苗后除草剂的品种较多,如氰氟草酯、五氟磺草胺、噁草酰草胺、二甲四氯、二氯喹啉酸及其复配剂,进口和国产的都有,品质良莠不齐。

在稻田恶性杂草的状况发生调查发现,许多地区反映氰氟草酯乳油对千金子的效果不佳,五氟磺草胺对抗性稗草(红梗稗草)失去了控制作用,噁草酰草胺对大龄毛马唐的防效很差。

针对稻田杂草防除过程中的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10%氰氟草酯EW(千鑫)+10%氰氟•精噁唑EC(旺除)组合套装防除恶性杂草的优化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控草效果。

该组合套装含有低剂量的精噁唑禾草灵,经植保所室内生测和田间大田示范结果显示,该配方大大提高了对上述几种抗性杂草的防效。

在使用技术上,我们把该药剂的使用时间提前到水稻4叶期以前,在2.5—3叶期使用1个组合套装,3.5—4叶期使用1.5个组合套装.这样既可以提高防效,又从包装上控制农民对精噁唑禾草灵的超量使用控制上减少农民误用和重喷所带来药害的问题。

5、加强田间水层管理,提高除草剂的持效性机插稻田化除的持效性还与田间的水层管理有关系。

良好的水层管理有利促进杂草和秧苗的新陈代谢,提高药剂的除草功效,减少药剂在稻苗体内的积累,降低药害产生的可能性。

一般要做到“薄水活棵、减水化除、保水持效”的水肥管理要求。

如果田间阔叶草、莎草较多,可以添加加二氯•苄、吡嘧磺隆等混合使用,扩大杀草谱,提高防效。

二、水稻机插田病虫害防治方案水稻的主要病虫害种类:水稻病害主要包括有稻瘟病、稻纹枯病、稻曲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条纹叶枯病等。

其中,稻瘟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在防治上主要的抓好叶瘟和穗颈瘟的防治;纹枯病的最佳防治适期是孕穗期;稻曲病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关键施药抓住孕穗或抽穗期等。

那么水稻的虫害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1、主要技术措施1)、抓好选用抗病虫良种、种子消毒、培育无病虫壮秧、适当密植,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早施回青肥,综合化学除草,及时露晒田,减少无效分蘖等常规技术措施,提高水稻抗病虫能力,为综合防治措施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栽培环境。

2)、高产,搞好病虫害防治是关键。

调查发现,由于机插秧的播期比一般的手插秧的晚,机插秧苗期的病虫害发生较轻,但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容忽视。

由于各地气候等因素差异很大,因此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种类、时间、程度也不尽相同。

以江苏淮河流域近几年的发生情况来看,一般苗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主要以防治灰飞虱,控制条纹叶枯病为主,兼治一代螟虫、稻蓟马等病虫害。

七月下旬要重点做好以纵卷叶螟兼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防治,分蘖末期和拔节孕穗期,重点做好纹枯病的防治。

始穂期(破口期)重点做好稻瘟病的防治。

3)、兼治和重点挑治,减少用药次数。

在明确病虫种类和数量的基础上,采用主治与兼治、全面施治和重点挑治、病虫兼治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用药次数。

如第2、5代卷叶螟与第2代三化螟或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兼治、第5代三化螟与第6代卷叶螟、白叶枯病(或细菌性条斑病)兼治。

一般本田期全面施药1-2次,挑治1-2次即可有效控制病虫为害。

第一次:在水稻分蘖末期,以纹曲宁(2.5%井·枯草芽孢)为主,加优豪(唏·噻)或速特(辛·氰乳油)或吡蚜酮·异丙威,主治纹枯病、兼治稻飞虱或第5代卷叶螟。

第二次:在水稻破口期,以为纵杀(25%甲维·毒)主,加瘟杀(28%咪鲜·丙环唑)或百升(24%己唑·嘧菌酯),主治三化螟、卷叶螟,兼治稻瘟病或白叶枯病。

病虫的合理兼治,一要注意农药的合理混合使用,不仅要兼治,而且能增强防效。

二要做好施药适期的合理调整。

近年来,稻纵卷叶螟连年发生偏重,部分严重的田块出现“虫苞累累,白叶满田”的现象,三化螟发生较轻,防治策略上应改变“守住破口期”的传统做法,将施药适期作3-4天的适当调整,向稻纵卷叶螟的施药适期靠拢,达到兼治目的。

4)、抓住关键时期用药。

由于三化螟连年发生量偏低,枯心苗少,蛹量不足,所以传统的“枯心苗查蛹,定防治适期”的工作很难开展。

因此,目前主要以“田间查蛾为主、查蛹为辅”作为测报方法:即在螟蛾盛发期,田间定点,清晨赶蛾、排查卵块,查明田间发蛾始期、高峰期和盛末期产卵期及螟卵密度,以查蛹印证田间蛾、卵盛发期的方法,在螟蛾始盛后8天,为施药适期。

稻纵卷叶螟也是以田间“定点赶蛾”的方法,掌握在螟蛾始盛期后7-8天施药。

纹枯病是普发性病害,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在水稻分蘖未期至抽穗前,是纹枯病的发生侵染期,病害主要以科间、株间侵染传播为主,发病科率、株率迅速增加。

孕穗至抽穗后,病害迅速向上部叶鞘扩展,侵害功能叶,严重度增加。

根据对不同时期施药的防效调查,水稻分蘖末期,在科发病率10%~20%时施药比80%时施药,平均防效提高24%以上。

所以,掌握在水稻分蘖末期、始穗期各施药一次,是减少该病发生的关键。

稻瘟病主要是抓好早造破口期至齐穗期的防治,破口期结合除螟施一次药,遇多雨季节应抢晴施药,切莫等到全面放晴再施药。

应重点防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在做好对感病类型田的调查监控的基础上,掌握在水稻破口期或发病初期及时施药防治。

5)、安全科学使用农药。

防治三化螟的推荐药剂为顺清(3%阿维氟铃脲)或稻丰散(40%稻丰·三唑磷),卷叶螟的推荐药剂为柯腾(15%茚虫威),稻飞虱用瞬净(唏·噻),稻瘟病用瘟杀(28%咪鲜·丙环唑),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用叶枯宁加农用链霉素,纹枯病用纹曲宁(2.5%井·枯草芽孢)等。

6)、建立良好的预测预报制度,为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准确的调查依据。

2、存在问题和建议1)、近几年,我国水稻二化螟的为害率明显增加,部分地区二化螟的虫口密度己明显超过三化螟。

二化螟寄主植物多,预测蛾峰困难。

另一方面,三化螟枯心苗少,查蛹困难,只能采用“田间定点查蛾,排查卵块”的方法来确定防治适期。

查蛾、排查卵块受气候影响大,加上蛾量少、螟卵稀,难以发现,工作被动,工作量、工作压力大,用这种方法进行三化螟调查,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性信息素应用于二化螟的峰期测报,国内文献中己有很多成功的报道。

为改变目前在螟蛾测报中的被动状态,建议引进螟蛾性信息素测报技术,解决多种螟蛾(三化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峰期测报问题。

2)、随着水稻品种的优化,优秀水稻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稻瘟病得到了根本的控制,近十年稻瘟病的发病率、发病面积一直很低。

控制稻瘟病蔓延流行的最有效方法,一是品种更新。

大面积主要品种感病化,是造成稻瘟病盛发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病害生理小种的变异,品种抗病性丧失,如果不及时使用新的水稻抗病品种,稻瘟病的发生将呈明显上升趋势。

加快的抗病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代替原有的当家品种是当务之急。

二是药剂防治。

防治叶瘟以瘟杀(28%咪鲜·丙环唑)效果较好,其防效分别达到92.26%;防治穗颈瘟仍以瘟杀(28%咪鲜·丙环唑)效果好,防效分别达到97.44%,常规防治药剂效果较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