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近十年来国内数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论近十年来国内数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论近十年来国内数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研究[摘要] 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产生差异所涉及的方面、调查所得到的结论、对形成性别差异的归因以及对消除性别差异的建议六个方面对我国近十年来数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一段时间在该方向的研究提出了“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进行该方向的研究”等六条建议。

[关键词] 数学教育;性别差异;研究从国际范围看,自上世纪的七十到九十年代,对数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但从九十年代后期,对该问题的研究显著地减少。

尽管如此,由于近年来所进行的几项大的国际数学教育比较(如TIMSS和PISA等)以及数学教育研究中一些新视角(如数学教育的社会文化研究)的出现,使得对数学教育中性别差异的研究仍然吸引了不少研究者的兴趣,出现了不少值得称道的研究成果。

国内对数学教育中性别差异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取得了一批不错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不但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数学教育质量,也大大缩短了中外数学教育中对性别差异研究的距离。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对数学教育中性别差异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对今后一段时间在该方向上的研究提出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在数学教育性别差异研究上的水平。

一、对近十年来国内数学教育中性别差异研究的总结通过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的检索,近十年来所发表的涉及到数学教育中性别差异的研究论文共25篇。

其中发表在《心理科学》上的论文有2篇,《数学教育学报》上的7篇,高师院校学报上的4篇,其它期刊上发表有12篇。

以下就对这25篇论文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除非特别说明,下文中所提到的“研究论文”即指这25篇论文)。

1.研究方法除了少数几篇单纯的思辨性文章外,大多数研究论文都涉及到实际调查,其研究模式比较固定,大致上可概括为:提出问题、实际调查、结论、归因和建议。

2.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范围涉及面很广,研究的重点在初中和高中的男女生数学学习,少部分论文关注的是小学、中专和大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些研究论文还对特定学生群体(重点中学和高中文科)在数学学习上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

3.研究产生差异所涉及的方面在研究论文中研究者们考察了男女生在数学能力(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数学观念、认知方面(如感知、思维)、非认知方面(想象、意志、态度、兴趣、方法等)所产生的数学学习性别差异。

4.调查所得到的结论通过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调查得到了如下两点: 其一是男女生数学成绩无显著差异,其二是女生对数学的喜欢程度在各个年级都比男生高,而三年级是男女生对数学喜欢程度的转折点和高峰。

对初中和高中生数学学习调查得到了较多的结论。

可以把它们分成三个方面即数学成绩、数学能力以及方法、思维和兴趣等方面。

对初中生数学学习的调查得到的结果是:第一是数学成绩方面:男女生的数学成绩无显著差异(有研究得到的是男生的数学成绩略高于女生)、在整个初中阶段女生数学成绩的波动比例要高于男生。

第二是数学能力方面:初二男生比女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略好、女生在形式抽象能力和运算推理能力方面要优于男生、在认知要求较高的任务中男生显著优于女生、男生在直观想象能力上占有较大的优势、男生在数学建模能力上占有较大的优势。

第三是在方法、思维和兴趣等方面:比起男生来说,女生更多地采用机械模仿的方法进行数学学习、在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和深刻性上男生有较大的优势、女生对数学的兴趣低于男生、更多的男生认为数学在生活中是有用的、男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态度比起女生要积极。

对高中(包括中专)学生数学学习的调查结果是:第一是数学成绩方面: 女生的立体几何成绩明显低于男生、男生的成绩明显高于女生、进入高中后,女生的数学成绩下降比男生更为明显。

第二是能力方面:男生的创造性水平比女生高、男女生在空间想象能力上无明显差异(另一结论是一开始男女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显著差别即男生明显优于女生,但后来这种差别逐步减小)、女生在认知水平上不如男生。

第三是方法、思维和兴趣方面:男生对数学更感兴趣、男生能更主动地参加数学活动、男生比女生更多地认为数学在生活中有用、女生在学习方法上不如男生(另一研究认为男女生在方法上无明显差异)、男生对数学的态度比女生积极、女生在思维品质上不如男生。

对大学生的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大学生存在着“男生比女生更擅长数学”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有性别的差异,但无专业上的差异。

还有一些研究没有明确地指出所调查的年级段。

这些研究的结论有两个,第一个是图形认知能力方面的,即男生在图形认知能力上优于女生,第二是考试归因方面的即男生把考试的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高,而把失败归因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差和教师有偏见,女生则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学习能力低等。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结论是不同研究论文所得到结论的罗列。

5.对形成性别差异的归因研究者大多在其研究论文中都对数学教育中所产生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归因。

归因的范围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即认知方面的原因(如男女生大脑感知能力不同)、非认知方面的原因(如男女生对数学的兴趣不同)、教育方面的原因(如教材中的性别角色歧视和教学方法的失当)、社会方面的原因(如社会对妇女的歧视)。

6.对消除性别差异的建议研究者大多在其研究论文中提出了各种消除数学教育中性别差异的建议,这些建议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即树立性别平等的观念(包括在社会上、教学中和教材内)和因性施教(即根据男女性别的各方面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对今后研究的若干建议以上从六个方面对我国近十年来数学教育中性别差异研究作了大致的总结,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研究者在这方面确实做了不少工作,这些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以及在指导我们提高数学教育质量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现有的研究也有其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注意。

1.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进行该方向的研究了解我国数学教育中性别差异的现状,探究性别差异背后的原因,可以有助于实现数学教育的性别平等,使得不同性别的学生都可以更好地学习数学。

因此,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包括广大的一线数学教师在内)关注和进行这个方向的研究。

从前文可以看出,我国在这方向的研究从数量上说是很少的,这应该值得我们注意。

因为有些结论是需要从大量的研究中得出的,例如,Hyde等人在其一篇被众多研究者所重视的原分析论文中就涉及到100项数学学习中性别差异的研究,从而得出了性别差异随岁数的增加而增加的结论[1]。

研究者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性别差异研究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积极地进行数学教育中性别差异的研究。

2.希望能做更大范围的调查研究从研究论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们所进行的调查通常是小范围的,如对一个学校中的一个班级或二个班级以及在二个学校的某个年级中进行调查。

小范围的调查甚至对个别学生所进行的个案调查其价值都是不可否认的,它对于我们理解数学学习中的性别差异是有帮助的,但我们缺少更大范围的数学教育性别差异的调查研究,因此希望我们的研究者们能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

我们已经认识到,数学教育中性别差异与很多因素有关,如与学生本身的认知、社会文化、年级甚至家庭的经济地位等都有关系,因此如果只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进行调查研究的话,所得到的结论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从前文可以看出,研究论文中的一些结论甚至是矛盾的,如对高中生的数学学习调查在学习方法上就得到了两个矛盾的结论。

仔细的分析还可以发现这些结论有许多冲突的地方,如对于初中生学习调查,从能力和兴趣、思维等上看,男生要优于女生,但对学习成绩的调查发现男女生成绩却无明显差异。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这些研究结论是分别从一些小范围的调查所得到的。

从这一点上说,大范围调查研究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在国外学者近年来所做的数学教育性别差异的调查研究中,不少是大范围的。

例如德国人Henrik Winkelmann等人在2008年发表的一篇较有影响力的研究论文中对德国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数学学习中的性别差异的调查就是在全德国范围内进行的,涉及到全德国16个州中的近10000名学生,得到了诸如在三年级的性别差异要大于四年级以及班级中男女生的比例并不影响个体的数学学习成绩等结论[2]。

3.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应该说包括哲学反思和经验总结在内数学教育研究论文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教育以及提高数学教育质量都是有价值的。

和我国在数学教育其它方向上的研究一样,对于性别差异研究我们也缺少“有理有据”的论文,而“有理有据”实际上就是在研究中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实际上也是国际数学教育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早在1992年,Romberg对数学教育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研究的十步骤模式包括(1)提出一个感兴趣的现象;(2)建立一个初步的模型;(3)联系其他人的思想;(4)问题或猜想;(5)选择研究策略;(6)选择研究程序;(7)收集资料;(8)解释资料;(9)报告结果;(10)预期其它人的行为[3]。

从该模式中我们看出其中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

在我国,传统的数学教育研究方法侧重于思辨性研究,而比较忽视对于实际的调查分析。

但从研究论文上看,对于实际的调查分析已经成为从事该方向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25篇论文中联系实际的占16篇),也就是我们基本上做到了“有据”。

但同时从研究论文中也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对于理论的忽视(与一定的理论相结合的只有2篇)即不能很好地同时做到“有理”,大多数的论文在进行分析时并不是以特定的理论为依据,也就是说并不是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而是满足于泛泛而谈,这样的说理就很难做到深入有力。

4.应该从多种视角进行数学教育中性别差异的研究近年来,作为一个科学领域的数学教育研究其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这种发展有两个基本的维度。

第一是研究的多视角,从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传统研究,发展到今天的从心理、社会、文化、语言、政治和经济等多视角的研究,第二是研究的进一步细化,而细化则是深化的必要前提。

先看第一点即多视角的研究,第二点将在下文细谈。

数学教育和其它事物一样,如果只从单个视角来看它必定不能全面地了解它,而要对它进行全面的了解就必须从多个视角进行审视。

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只是研究的一个视角,从这个视角对数学教育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审视尽管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使得我们对于数学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和现象有了相当的了解,但是它毕竟只是从一个侧面来对数学教育这个复杂现象的审视,它绝不可能也无力使我们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数学教育中包括性别差异在内的所有问题和现象。

就数学教育中性别差异的研究来说,只有从多视角来进行研究,才能使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造成性别差异的原因。

从研究论文中看,研究视角主要有两个即心理学和教育,有几位学者在论文中虽然也提出了社会的因素,但多为泛泛而谈。

可见我国学者在数学教育性别差异研究上的视角相对狭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