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
新世纪之初,新课程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
在教学中,要倡导个性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质疑问难,促使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分析、自我解决,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
一、解放心灵,尊重个性差异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语文教育有责任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境界,培养健全人格。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讲课内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感觉到自由,让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当中身临其境地理解、领会、体味、品味,将心灵放飞,在不断地诵读中感悟和思考,进而陶冶自身的情操以及丰富自身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在新课改的要求中,主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倡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有创意性的阅读,鼓励学生们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作用,不能单纯地对文章一概而论,直接在台上阐述教材中给出的参考答案,应该是给予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发散自己的思维。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施民主教学,呵护学生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如教学《变色龙》一课时,在讨论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
时,学生举手发言:“我觉得奥楚蔑洛夫并没有断错案,赫留金才是罪有应得。
”我对学生的回答作了肯定和鼓励,问道:“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说:“开始时,小狗一副可怜相,而赫留金却得意洋洋,完全没有受了伤害的感受,我认为他想嫁祸小狗获得一笔赔偿费。
”这个发言轰动了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我因势利导:“对于这位同学的说法,大家有什么补充或不同意见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这样,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索,彰显了个性。
人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在追求个性化的社会里,人的不同的个性需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的选择必然是强烈的。
学生的学习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使学生与作品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充满了思考和探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重视个体差异,要培养富有创意的阅读习惯,不能人云亦云,同时教学中还应提倡同学之间相互切磋有效期,沟通交流,互相启发,促进学习,让学生真正地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文化,成为有个性的读者。
二、以疑激思,鼓励求异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尽量让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能摸到不懂得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
”疑问的确是智慧的火种,是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遇疑生思,思而解之,通过思索,找到破解疑问的方法、窍门,在释疑种促成思维的敏捷,准确,深刻与成熟。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往往置之不理,采取冷处理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们的创造性以及对于学习的兴趣。
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当中就应该积极地对
待学生们发现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们问问题,以此来激发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性及兴趣。
在教学方法当中,不妨采取以下措施:通过猜谜语、听音乐、读图画、引用名言警句等设置问题,营造情境,每节课都给学生一种新鲜感,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是那么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
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学习积极性立刻会被带动起来,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都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文学作品中,思维空间的存在召唤着学生通过思维的参与去自我创作或进行二度创作,填补作品留下的空间,与文章的作者产生共鸣,在作品的意义中去感受,分享。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且必须以作者的描绘或字里行间的底蕴为依托,指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跳出作品的表象圈子,以再造现象或创新思维,填补作品留下的意义空白,或延伸作品中“言尽意未尽”的部分,从而使作品获得创新,因此,教师要手段巧妙地带着学生走进作品。
三、开展讨论,拓展探索思路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该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
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激活学生学习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探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讨论和辩论。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摆脱教师的思维桎梏,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常式上生疑,也从特殊变式上去生疑。
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
力和创新意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开放的气氛中自由地质疑,大胆地讨论,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解开思维的“死结”,迸发创造的火花,发展创新能力。
教学时,留给学生的活动空间、时间,让学生对文章中有争议的问题,大胆地展开讨论,鼓励不同意见的进行分析,然后从文章出发,点拨学生,让他们在交流与碰撞中深入领会文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读《曹刿论战》一文时,可以针对“鲁庄公真的‘鄙’吗?”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也避免了学生的无的放矢的讨论,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的准确性。
又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把握后,我适时地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带有探究性的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济南的冬天的?让学生自由讨论。
作者不断变换观察点,多角度地描绘了济南城的山水,突出了济南冬天舒适温暖的特点。
描写景物时,既注重了整体性又给人以层次感。
如描写全景时,先仰视后俯视;描写冬水时,有俯视到仰视在纵览;描写雪后山景时,又进行远眺。
经过学生这样的讨论,既落实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学生在轻松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在课改实施中,我们必须严格谨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的教学当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把自己放在一个为学生服务的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为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
性而尽力服务,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他们在学习当中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用切实的实际行动来保证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