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的审美要素分析普通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接受并创造音乐文明,进而使之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
普通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研究其教学领域的审美要素和教学过程的审美特征,使音乐教学按照美的规律来设置、构建和施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教法的审美原则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
概括地说,它遵循着下面一些原则:1.情感性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
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情淑性。
2.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
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
音乐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者。
因此,音乐教学化原则在于以美引真,最易为学生所接受,尤其是在乐理、识谱等教学中,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欣赏性原则。
音乐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具有“欣赏性”,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都应体现“欣赏”的意义。
就是说,在课堂里,师生要用审美的态度来共享音乐,比如唱歌,不是唱会就行了,而是唱好,充满情趣,富于美感。
在音乐上教育儿童的并不在于他“唱得多”而是“唱得好”。
4.愉悦性原则。
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
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
这种变“苦学”为“乐学”的状况最适于在音乐教学中体现,这就是所谓“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道理。
音乐教学方法的趣味化和游戏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进而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
5.实践性原则。
音乐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出积极的反应。
例如欣赏教学,学生光是被动地听是不行的,应积极引导他们对所听音乐作出一系列反应:语言反应(讲讲音乐表达了什么),身体反应(通过身体动作表现所听音乐),内心反应(内在情感体验),歌唱反应(唱音乐主题)以及演奏反应(为所听乐曲配节奏乐)等。
6.相互交流性原则。
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首要标志。
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施教者与受教者凭借音乐审美媒介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建立这种良好教与学的关系的关键在于施教者,音乐教师应把感情的纽带首先抛向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
7.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原则。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1]霍姆林斯基的话准确地表述了音乐教育的目的。
中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养成阶段,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对他们品质的形成、情感的培养、人格的完善、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在于音乐技能的传授,更在于对学生做为人的素质的全面养成。
二、音乐教师的审美规范依据审美教育学的观点,施教者的劳动形态应当具有审美性。
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增强音乐学习的动力。
而且还学会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
1.教学仪态。
教学仪态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显现的符合礼仪要求审美规范的仪容、服饰、表情、姿态、举止等。
作为一个“美的使者”,音乐教师应十分看重自己的仪表及服饰,除注意整洁,大方外,还应尽可能讲究些。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的动作举止应端庄、稳重,表情姿态应亲切、自然、潇洒,手势应准确、自如,充分展现教师的审美修养,给学生以优美感、高雅感。
2.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中适应教学而形成的一种职业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板书。
音乐教师的口头语言应标准、清晰,语调适中、表达规范,而且要充满感情色彩,富于感染力。
音乐教学不同于其它“讲授性”的学科,其教学着眼点更在于音乐本身。
所以音乐教学语言要特别注意简洁并且有启发性。
板书方面,文字应端正秀美,乐谱要整齐规范,设计精巧,布局合理。
3.教学气质。
教学气质是教师人格和个性特点的的外化,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聪慧、自信、机敏、幽默、雅致、真挚等。
三、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征审美化的音乐教学环境,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
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
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
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
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燥。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诸如录音机的音量过大、音质过尖或不等音乐结束就“啪”的一声中断放音律欠准的钢琴、风琴,让学生吹奏由于簧片腐蚀噪而噪音叠出的口琴等。
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重要的,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
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动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
歌片、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
其它教学手段(幻灯、录像)的运用无不应遵循努力创设一个审美气氛与情境的原则。
四、音乐教学过程审美描述从审美教育学和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应该是怎样的一种过程?各审美要素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产生审美教育效应?各教学阶段有着哪些审美特征?下面,结合具体的音乐教学现象试作大致的粗浅描述。
1.音乐审美注意与音乐审美渴望:音乐教学的准备阶段、各环节的连接、结束阶段审美教育学认为,组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施教。
这一阶段具有两个显著的审美心理特征:一是中断学生的日常意识,唤起其音乐审美注意。
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的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意识立即从日常链条中中断,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象。
二是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激起其音乐审美渴望。
组织教学是师生间达成和谐的情感交流的关键阶段。
教师优雅的议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使学生感到情感交流的愉快,把课堂很快引进轻松而和谐的气氛之中,为即将开始的音乐教学创造出一个审美化的情境。
这种情境在学生的心理体验中,便是良好的审美心境,这是与审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即一种对音乐审美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
一节出色的音乐课总是离不开构思精巧、充满新意的教学设计,而那些精彩的铺垫部分与诱人的连接环节则会不断地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使其产生新的审美渴望。
比如许多音乐教师十分注重对新课学习的导入,采取各种形式诱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对新歌的学习,即是这种效应的典型例证。
音乐教学的结束阶段,既是师生对音乐审美的共同回忆,又是一种新的音乐审美遐想。
有位音乐教师在结束歌曲《童年》的教学后,课堂小结是那样的深情:“我们通过歌声同音乐家伯伯共同回忆了美好的童年,这使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童年。
童年,就是一首诗,童年,就是一首歌,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这支美好的童年的歌。
”学生们在钢琴音乐《童年的回忆》声中,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音乐教室。
显然,这种情境和气氛的感染力与熏陶作用是巨大的。
在学生们走出音乐教室的瞬间,仍感受到音乐课堂的余韵。
当他们以美好的心情回味着音乐课时,他们已经产生了对音乐课的一种新的期待,对音乐审美的新的渴望。
2.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手段应当是灵活的、多元的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和流动性,加上中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我们可借助于舞蹈、美术、文化等艺术来促进学生对于音乐的领悟。
即使是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应采用开放的、多元的形式。
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发的身体动作来理解和感受乐曲节奏的快慢、节拍的强弱,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声响来接受和体验旋律的变化、音量的大小。
同样,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
例如,对于同一首乐曲,我们可以让学生用图画或语言来表述他们的理解。
由于音乐语言的不确定性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其想象的空间,通过相互的交流,不但提高了他们的理解和欣赏水平,也有利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重要的是,不能将音乐欣赏局限于课堂这一狭小的范围,而要让学生走出教室,把对音乐的欣赏和对自然界事物的观察结合起来(如花木、水、虫鸣),在愉悦的氛围中,达到性情的陶治和审美趣味的培养。
3.音乐审美感知与音乐审美探索:音乐教学的学习阶段这个阶段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在常见的综合课型中,它包括了“音乐基本训练”和“新课学习”两个部分,这个阶段既是一种音乐审美感知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探索活动。
在音乐课的基本训练部分中,最容易产生同音乐审美相悖的现象。
诸如从乐谱和音符入手的识谱训练,从时值出发的节奏训练,着眼于脱离音乐的音程、和弦的听觉训练等等。
这种理性的、枯燥的形式化操练,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学生厌烦这类学习是必然的。
正确的途径应该是:把基本训练作为一个音乐审美感知和审美探索的过程。
在识谱训练中,从音乐本身入手,通过唱歌的方法(唱名模唱、唱名背唱、视谱听唱、从听唱到视唱等),把识谱训练建立在自然的美学结构和音乐的意义上,使识谱作为歌曲学习的一种自然的演化,帮助学生把乐谱看成是已经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图象。
在节奏训练上,从身体的感觉和肌肉的反应入手(拍手、走步、跳跃、奔跑等),通过自由的、协调的、表现音乐情绪的动作来感觉节奏,使学生建立起对音乐节奏要素的优美反应,并从中发现美感与乐趣。
值得提示的是,在节奏训练中往往被忽视的是休止符,应把休止符感觉作为节奏流动中的一个因素,才会从中得出其在音乐审美上的意义。
在听觉训练方面,通过听赏的方法,把训练的着眼点置于音乐的各种要素,尤其是对旋律的掌握上。
因为旋律具有强大的美感力量,它是音乐中音高要素和节奏要素的桥梁。
学生对音乐的感觉主要依赖于旋律结构,而对旋律的反应则是一种整体性的反应,很难设想,学生在听音乐时专去听大小三度,三和弦或七和弦,而对优美感人的旋律听而不闻,无动于衷。
在新课教学的各环节中,均渗透着音乐审美的感知因素。
唱歌教学中,教师富有感情的范唱或对新歌曲的录音欣赏,配有背景音乐和绘声绘色的歌词朗读,建立在歌曲美感体验上而不是音符的正误方面,以乐句为单位的轻声学唱(无论听唱还是视唱),都会诱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使他们对新教材的学习成为一种审美探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