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学生能力要注重方法论的引导以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课程为例

培养学生能力要注重方法论的引导以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课程为例

中国大学教学 2012年第11期47司红霞,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

培养学生能力要注重方法论的引导——以“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课程为例司红霞摘 要:本文通过教学实例,阐述了运用任务法和提问法来引导学生注重方法论,从而进一步获得能力。

关键词:能力;方法论;任务;提问;第二语言习得概论 课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目前已经达到共识,是以培养能力为主。

本文所思考的是,怎样才能获得能力?教师在其中应该起什么作用?本人认为,能力的获得不是一个孤立的单向的过程,它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的引导,并经由学生的亲身参与而获得。

教师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承担的是方法论的引导者的角色。

本人通过自己的教学实例,初步提出利用任务和提问进行方法论的引导,为如何进行能力培养提供一种思路。

一、教训和经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很多课程和教材涉及国内外语言教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但很少讲到研究方法和方法论。

从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来谈,过去非常注重知识的介绍和讲解,重视别人理论的结论和评价。

一学期结束,学生是掌握了一堆术语,但是学期末写论文,学生要么茫然不知从何下手,要么东拼西凑一篇来应付了事。

感觉讲得越多,学生掌握得越少。

深刻反思之后,逐渐意识到,学生缺少的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那么,怎样让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呢?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能力的培养需要方法论的支撑,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各种方法来得出结论。

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讲课不仅要传授知识、讲解理论,还要讲这些理论是从哪里来的,别人用了什么方法得到这个结论,还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供选择,总之就是要求学生能亲自参与到别人的研究中去,从别人的方法中学会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到课堂教学上,就是通过设置任务和提问来引导学生关注研究的方法,进而提炼出方法论,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以“如何做”的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寻找方法本人在开设“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课程中,尝试将这种教学理念引入教学过程,不断向学生提出一些关于“如何做”的任务,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寻找研究方法。

这种做法,让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让教师的教学变得充满挑战。

只要进入“如何做”的环节,学生就会提出无穷无尽的问题,教师这时就可以顺利地把学生引到寻找方法的路子上。

我的具体做法是,在介绍每一种理论后,都要设计一项“如何做”的任务。

比如对学生讲“语言对比分析理论”时,就让学生动手完成一项任务:将自己的母语(或者某一种外语)和汉语进行一下对比,找出两者的异同。

讲“偏误分析”,就设计“如何进行偏误分析”的任务。

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我都会增设一节:如何运用此理论?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总结和归纳。

在展示“对比分析”作业时,很多学生把从杂志上别人总结好的结论端给了我。

我批评了这种“拿来主义”的偷懒做法。

学生们就问,那怎么做才能得到自己的结论呢?这就顺理成章地走上了方法的引导的路子上。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教师通过回答,引导学生逐渐步入研究方法的殿堂。

通过启发,学生明白,要自己从两种语言的语料中对比中才能获得结论,这才是自己的研究成果。

那么如何获得语料?我就介绍了目前普遍使用的几种书面语语料库以及有声语言语料库,并指出语言研究中的一条基本原则:例不十,法不立,强调语言事实对语言研究的根本作用。

进入语料分析,学生的问题接踵而来,怎样选择语料,怎么对比?如何选取对比的角度?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对比?对比项目很多,是不是要限定一下,等等。

我就围绕着如何进行对比,对学生进行一步一步逐层深入的方法指导。

对比的角度如何选取:对比的角度可以是从中国人学习外语的角度,也可以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角度,还可以是纯粹的理论对比,就像对比语言学所做的一样。

对比的范围如何划定:可以是宏观对比,比如价值体系、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的对比,也可以是微观的对比,比如从语言的表层——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对比,语言的深层——语义、语用、功能等方面进行对比。

微观对比采用什么样的对比方法?具体到微观对比的方法,假如进行两种语言的语法对比,可以采用综合的全面的对比,把两种语言的不同单位进行对比;也可以直接从语言事实出发,就像吕叔湘先生所说:“一句中国话,翻成英语怎么说;一句英语,中国话里怎么表达,这又是一种比较。

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让学生讨论:上述两种对比方法孰优孰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要确定自己的对比项目还需要考虑哪些问题?从而进一步总结出:对比项目的选择要尽量从小处出发,要运用语言本体研究的理论视角,验证对比成功的标准是是否找到了最小区别特征等等方法论上的结论。

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们全面而深入地掌握了对比两种语言的方法。

他们还学会了利用各种语料库对一种语言现象进行描写的方法。

他们普遍感觉发现了语言研究的一个崭新世界:语言研究的任何一句话都不是随意说出来的,而是建立在对语言事实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的。

所有的结论,都是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的总结和归纳,而前人总结和归纳的方法又是那么巧妙和严谨,值得学习。

在对语料的分析中,学生还发现了自身对语言本体知识的不足,比如,什么是形态?什么是形式?什么是功能?什么是语用?等等,这些语言学概念,以往都是停留在理论上,如今一个个落到实处,很多学生开始深入理解并运用这些概念,努力寻找语言研究的准确表述。

这个任务还激起学生主动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在学生的讨论采用哪一种对比方法比较好时,他们发现利用现成的语法框架进行语言对比,会产生很多误区,比如,汉语没有比较级,可是人们常常比附英语比较级,认为“比较好”比“好”程度更高。

一位马来西亚学生从中发现了另一个问题:中国人有时说“比较好”是表扬的意思,有时说“比较好”是不满意的意思,那么“比较好”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引起了全面的讨论,也引起了笔者的兴趣,笔者因此指导研究生写出了一篇专业论文。

仅仅一个任务,就挖掘出一系列研究方法,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个过程让师生都受益匪浅。

对于如何设置任务,笔者有两个原则:一是任务要围绕解决实际问题而设,只有学生感兴趣,对他们有用的任务,才能让他们保持好奇心;二是任务要让学生能有成就感。

通过教师的方法引导,学生能够解决一些问题,就会带给他们莫大的满足。

学生通过使用语料库,发现了汉语中有大量“比较好”级次低于“好”的情况,这些发现进一步证明了汉语中的“比较好”不同于英语中的“比较级”,使他们信心十足。

三、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寻找方法除了设置任务,教师进行方法方法论的引导也离不开课堂提问。

提问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

课堂提问不限于教师,让学生开口提问,会带来更多惊喜。

在课堂上,我对学生们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希望能营造出提问的良好提问氛围。

我还试着把学生主动提问纳入成绩管理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从上文介绍“对比分析”理论的例子中,也可以看到大量都是学生提问的问题。

好的提问,会让事实更清楚,论证更严密、逻辑更清晰,从而使学生受到更好的方法和方法论的训练。

为了引导学生注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来源、背景和方法,我经常使用提问的技巧来引导学生。

每堂课都以提问为开端,以提问为结束。

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和老师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每次课的内容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一堂课如果没有几个好问题,我就会觉得这堂课是不够成功。

如何在课堂上做到有效提问?本人有两点意见供参考:(1)是回到最简单的问题上,越简单越好。

简单即是跟学生日常生活有关。

教师要提问,其前提就是要保持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不断提出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把学生引导到发现问题的路上。

笔者认为,二语习得课程可以归结为“人们是如何习得第二语言的?”这一核心问题上,围绕这一问题,我进一步简化问题为:一个人学会二语,什么因素在起作用?面对学生的茫然,我又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日常问题:(下转第29页)48CDIO的教学理念。

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一般意译为“构想-设计-实施-操作”。

对Conceive-Design的理解没有歧义,但对Implement-Operate则可以有“执行-运作”、“实施-制作”、“实施-操作”的三种不同解读和理解。

我们把这三种不同的解读理解为三个层次,它们可以分别具体应用于三个不同级别课程(项目),即“三级别实施法”。

(1)第一层理解对应1级课程(项目),即:“构想-设计-执行-运作”。

这种理解适合投入规模大、需要大团队协同的工程专业教学。

这是高级的CDIO,它恰恰能够对应设计类专业教学活动的组织。

社会要求设计师具备这样综合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与之相对应的课程需要运用本专业所有知识,例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项目。

(2)第二层理解对应2级课程(项目),即:“构想-设计-实施-制作”。

这种理解适合投入规模中等、需要团队配合、多门课程关联的工程活动。

这是中级的CDIO,它能对应设计类专业教育中某些课程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与之相对应的课程需要运用若干门关联的课程知识,例如环境设施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教学项目。

(3)第三层理解对应3级课程(项目),即:“构想-设计-实验-操作”。

这种理解适合投入规模小,只需要个体操作,特别是需要进行实验、探索、操作的工程活动。

这是初级CDIO,它对应于设计类专业教育中只需要运用单科知识,适合具体的专业基础课程或单项的知识、能力、态度的培养。

例如人机工程学、装饰构造、环境设计工程估价等专业基础类的教学项目。

面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产业模式大发展对创新性设计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改革传统设计教育模式,这对高校设计类人才的教育教学体系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任务。

从内容到方法、从观念到措施都要求我们去认真思考、探讨、研究和实践。

教育工作者理应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担起教育教学改革的历史使命,建设符合时代特色的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项目“设计艺术学专业‘A+S•CDIO’人才培养模式”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KT201145);2011年南京理工大学教改课题项目“设计艺术学专业‘A+S•CDIO’人才培养模式”成果][责任编辑:余大品](上接第48页)外语是靠老师学会的吗?自己在家能学会吗?通过背诵词典能不学会?有的商贩的英语为什么那么好?罗列出来一大堆,都是对二语习得有影响的因素。

怎么梳理出头绪来?教师在此时提出分类的方法。

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可以将这些分为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以及次类:生物因素、语言因素、情感因素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