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难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难点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难点
11外汉1 汪甜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

毋庸置疑,任何语言作为第一语言或母语进行学习都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然而作为第二语言,尤其是汉语这一普遍被认为较为难学的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总会存在许多的问题。

因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就存在着许多难点。

当然,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

老师们可能经常会告诉那些学习汉语的学生:不要认为汉语很难。

任何事情一旦你觉得它很难,那么即使它很容易你也会存在心理障碍。

当然,我承认从某些方面来讲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你可以告诉学生汉语没有法语中那么多的动词变位需要记,也没有德语那么多的阴、阳、中性单词需要区分,但是对于大部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他们在听过无数人陈述汉语是最难学的语言以后,已经形成了这一条件反射,这时候再让他们相信汉语不难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当他们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的汉语学习以后。

所以我们不能单单依靠学生自身的心里调节来解决问题,更要通过对于难点的梳理和讲解使学生彻底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

接下来,我将就语音、字词和语法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的教学难点并就其中的部分难点简单讲一下个人解决方案。

一.语音方面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声调、拼音和音变三个方面。

声调方面的第一个问题是难以发出四声。

汉语声调分为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四个调。

而许多其他的语言,如英语、法语等语言来说,只有整个句子的句调,例如问句尾音上扬等,而不存在单个字词的声调。

这就给许多母语没有声调的学习者带来巨大的困难,他们很难准确地发出四声调值。

对于初学者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四声手势在上课进行声调练习的时候多加提醒。

然而第二个问题就随之而来了,许多学习者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仍然会发不出调,当然,通常来说一、三、四声没有太大的问题,问题最明显的是二声声调找不准基调,因为二声要求上扬,许多学习者容易感到困惑的是从哪里开始上扬。

我对于这些学者采取的一个方法是用一声做比较,比如你想说“十”,你现在心里念一个一声的字,如“一”,然后再接上自己想说的,让他们连城“一十”,有了“一”做基调,就容易发出二声了。

拼音方面的第一个问题是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区别。

汉语里面的p、t、k、c、ch、q都是送气的,b、d、g、j、z、zh是不送气的。

但是许多语言的送气与不送气规则存在略微差异,如果仅是这样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例如对于母语是英语的学习者讲到送气,可以用英语中的字母s举例。

但是对于许多语言,就单个字母来说,根本就不存在送气这一说,例如法语中,p、t、k、c、q都是不送气的,所以对于法语为母语的学者,单讲一个字母送气就会比较困难,这也是许多法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经常把te发成de的原因。

但是法语中一些字母组合是有送气音的,例如ch就与汉语拼音中的sh相当接近,可以通过举一些字母组合的送气音来引入到汉语单个字母的送气音。

对于其他的语言,也可以通过这个方法进行尝试。

第二个问题是前鼻
音和后鼻音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即使对于许多汉语为母语和第一语言的学者来说也是很大的难题,突出表现在-en和-eng上。

值得庆幸的是这个问题不会对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即使你说的时候分得不是很清楚,听者也能分辨出意思,因此这个问题可以在长期的操练中慢慢改善,只要学习者能够记住并区分出带这两个音的字,就可以解决该问题。

关于音变可以说是学习者最头疼的问题。

轻声和儿化相对来说不是太困难,但是变调就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了,因为规则太多了,记到最后一团乱还是不会用。

因此个人编了一个小口诀用于简单记忆:三三相连变二三(你好),三个三是二二三(演讲稿)。

“一”“不”遇四变二四(一共、不是),“一”没遇四全变四(一生)。

口诀主要讲的是比较明显的变调,但是对于“上声+非上声→半上+非上声”等变调较为不明显的,个人认为不适合初期阶段的学习者。

对于中高级阶段的学习者也不必过于苛求,因为要从人耳上分辨出24与34间的细微区别还是过于困难,相信通过长期的汉语会话,中高级学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也能自己进行变调。

二.字词方面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汉字的认读与书写、同义词与近义词、带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词语、成语与熟语等四个方面。

留学生经常说汉语难,因为“如果是英语,只要你说出来,我就能写出来,即使是一个我没见过的生词。

但是汉字不可以。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与英语等表音文字最大的区别就在这里,这也给汉语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个人建议可以把一些学生认为比较难的字编成故事的形式
讲给学生,故事最好既能表达该汉字的意思,又能体现该汉字的写法,让学生在一种相对较为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习得汉字。

第二,汉语中还有许多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习者通常会不知道如何选择。

现在的许多教材都采用中英文互译的方法来解释词语,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习者在同义词和近义词的使用上带来困扰。

例如刘珣在《新使用汉语课本2》中写道:得——to need, must, to have to,一定——must, surely,学习者就会在must的层面上感到迷惘,这两个词是一样的意思吗?再比如有一天一个留学生问我:“想是think,感觉是think,它们一样?”,这就是课本的简单注释造成的误解,所以需要教师给出具体的语境来进行区分。

当然,这是很考验教师教学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的,一些我们平时不注意的问题对于学习者来说可能会是难点。

比如六六就在《蜗居》中借海萍的口写出:“戴”与“穿”的区别在于“穿”是每个人都必须的,比如衣服、裤子,而“戴”并不是必须的或者每个人都有的,比如帽子,男子成年以后才有的。

而袜子在古代是必须的,所以用的是穿。

所以对于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分析需要我们平时多加关注和积累,给学习者具体的语境进行区分。

第三,现代汉语中保留了许多带有鲜明汉文化色彩的词语,如贵姓、令尊、家母、有喜等,其教学的难点在于词义的模糊难以把握和运用方面。

个人建议可以简单讲解以后让学生利用这些词语进行分角色扮演一段小剧,让学生在娱乐的氛围中自己慢慢去体会和掌握。

第四,汉语中有丰富的成语和熟语,例如:缘木求鱼、刻舟求剑、竹篮打水一场空、说曹操曹操就到等,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与
成语有关的故事的方式来解释成语,然后在造一些句子让学生进行辨析和理解,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加以掌握。

三.相信语法无论对于哪一种语言来说都是最复杂、最难掌握的部分。

汉语语法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虚词、大量的量词、离合词、兼类词、语序和句式辨析等五个方面。

第一,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可以说这是汉语相对于其他语言比较容易的地方,但是同时用以表达语法意义的虚词也成为了汉语教学的一大的难点。

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虚词中相对而言连词和语气词比较容易掌握,而介词和助词就成为了学习者巨大的障碍。

比如的、地、得的使用应该如何区分,什么时候用哪个,甚至什么时候可用、什么时候可不用、什么时候可用可不用,相信连很多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也感到头疼。

第二,大量的量词是汉语的独特现象,例如:张、片、双、只、碗、件、条等。

其教学的难点在于量词过多导致教师无法系统地将所有的量词归纳和梳理起来,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总会不知所措。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归纳。

但是主要还是要依靠大量的操练,让学习者更多地接触和使用这些量词。

第三,离合词这个问题可以说许多汉语为母语的人都不会去注意,但它却成为了汉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的一大难题。

比如:唱歌、见面等,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说“我们有一次见面”而不是“我们见过一次面”。

而离合词也是教学中一大难点,由于离合词实在过多并且无法系统地进行归纳或者总结,给我们在教学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第四,兼类词是汉语学习者异常头疼的话题。

由于一个词常常具有多种词性,因此这个词往往具有多种功能。

例如“方便”,即可以做谓语,又可以做定语和主语,作谓语既可以带宾语,又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具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多种此类的语法特点,让外国学生难以准确地把握词性和用法。

关于这一点,我的建议是在这个词的每一种词性和用法下给出一个例句,让学生记住例句,那么举一反三也不会太难,当然,有些兼类词的词性和用法实在太多,用例句似乎也就不可行了。

第五,汉语中表达同一含义的句式可以有多种,不同句式间的差异和使用成为汉语教学的难点。

例如“把”字句,学生即便已经理解和掌握了把字句,但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会去使用。

当我们说“我把课件发给你”,他们会选择使用“我发给你课件”而不是把字句。

再比如他挥手、他挥了挥手、他的手挥了挥手、他把手挥了挥这几个句式,学生就无法理解其中的细微差异,也就不会进行适当的选择和使用。

这时候教师可以给出具体的语境,比如赵薇在《离别的车站》一曲中唱道:我早已把手儿挥断挥断。

让学生体会用“把”与其他句式的区别。

参考文献:
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3
刘珣《新汉语使用课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推荐文献:(逸夫图书馆可查阅)
刘颂浩《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盛炎《语言教学原理》,重庆出版社,1990
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陈枫《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华书局,2008
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