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柯(公开课教案)
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呈现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
义两种迥异的风格,浪漫主义作品往往赞美热爱 自由、向往光明、渴望战斗的英雄形象;现实主 义作品则描绘人民的苦难和美好品德,表达他们 的愤怒和反抗。
《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
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伊则吉尔老婆子》 小说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方式:有一天,伊则吉 尔老婆子向过路人“我”讲了三个故事。草原上 云影的传说——人与鹰的儿子“腊拉”的故事; 伊则吉尔老婆子自己的故事;草原星火的来历— —勇士“丹柯”的故事。
丹柯是一个怎样的人
族人开始抱怨时,丹柯是快乐而安详的
一个真实的人 族人怨恨审问时,丹柯也有所埋怨、责怪
族人生气诅咒时,丹柯怒火燃起 族人兽性爆发时,丹柯心里产生了苦恼
在困境面前的情绪波动让我们看到丹柯终究 也是族人中的一员,他也会有常人的痛苦。
一个异于常人英雄
因为怜悯,因为爱与责任他战胜了自己,他坚持着把拯救 族人做为自己最强烈的愿望
例:
如何对待英雄?如何保持人的尊严?
①对英雄应当理解、尊重、感恩、 爱护。
②无论境遇怎样恶劣,都要保持人 的尊严,否则人就会变成小说所 描写的“野兽”和“狼”了。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 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 物,而不 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 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 使人自觉出了民 族的尚可以有为,也 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 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 家。
——通过族人的抱怨、指责,表现了丹柯坚定不 移的信念和无私博大的爱
… …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 … 骄傲地笑起来。随后他倒下来——死了。
——自我牺牲,一心为公
丹柯: 形象总结:
自信勇敢、一心为公、勇于牺牲、 永不言败
族人: 胆小,不知感恩,不理解、不尊 重、不爱护英雄
扬彼抑此手法
《丹柯》是一篇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 丹柯告诉人们:“你们不能够用思想 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 不会得到什么结果。”他献出了自己 的心,用那颗燃烧的新照亮人们的前 程,带领人们走出了黑暗。丹柯那种 为理想献身、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 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于实践的态 度,鼓舞和感染着读者。
读伟大的小说, 捧起前与放下后你已 判若两人!
为什么小说有如此大的作用?
主要是因为伟大的小说有 着博大深邃的思想内涵、深刻 的主题,它能丰富我们的思想 情感,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
俄
丹
】 高
尔
基
柯
高尔基(1868.3.28―1936.6.18)。 1868年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一个木匠家 庭。由于父母早亡,他十岁时便出外 谋生到处流浪。他当过鞋店学徒,在 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 给富农扛过活。他还干过铁路工、面 包工、看门人、园丁…。在饥寒交迫 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 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 等方面的知识。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 尔基在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 品,那是刊登在《高加索日报》上的 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
(三)人物的性格品质突 出了本文的主题
这篇小说的情节中哪些是极富浪漫 色彩的想象和夸张?
森林的幽深与可怕 丹柯掏心 燃烧的心照亮前进 心被践踏,化为草原上的星火
浪漫主义手法对主题表达效果的加 强
(四) 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对主 题表达效 果的加强
概括小说的主题
总结:这篇小说的主题
作家歌颂的不是愤世嫉俗的个 人英雄,而是歌颂以燃烧自己为 他人照亮前进道路的勇士。即歌 颂了丹柯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 失、一心为公的品格,自信勇敢、 敢于牺牲的精神。。也借丹柯这 一形象表达了俄国人民渴望自由、 追求光明的理想。批判了一般民 众对英雄的不理解不尊重不爱护。
这篇小说的母题是什么?
这是一篇关于英雄的悲剧, “英雄”是小说一个重要的母题,像 大家熟悉的《老人与海》、中国的 《西游记》等等都是。读这类小说我 们首先要关注的是:英雄遭遇了怎样 的困境?可以说没有困境就没有英雄。
英雄的困境:
森林
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 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 起来,走!(与族人一样 的困境)
探究:本文主题
是怎样表现出来 的?
2.小说的主题哪里去找呢?
通过环境、故事情节、人 物形象的分析来发现。
《丹柯》故事情节复述:三个场景
1.族人陷于困境,彷徨失措,丹柯挺身而出 引导鼓舞族人。
2.族人途中遭险,围攻诋毁,丹柯不计得 失献出生命,拯救了族人。
3.丹柯碎裂的心化为草原上蓝色的火星。
梳理情节,了解主题
梳理情节,探究主题
1.是不是所有小说都有主题?
应该说所有小说都有主题,但有的是以故事 为目的的,像现在许多流行小说、网络小说、快 餐文学就属于这一类,它的主题故事中不自觉地 表现出来的,这一类小说多适于娱乐;另一类小 说以表现思想为目的,自觉的表现主题,告人以 哲理、或发人深省。 而这类小说更值得我们关注, 它们让你边娱乐边思考,丰富和充实了我们的思 想,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升华了我们的人生境界。 《丹柯》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情节模式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情节概括
族群突陷困境
丹柯挺身而出
有 价
人们抱怨审问
值 的
丹柯燃心引路
东 西
丹柯微笑倒下
被 摧
族人遗忘践踏 毁
(二)情节的一波三折凸显了主 题的悲剧意味
族人陷于生存的困境,恐怖胆小,丹柯 挺身而出领导鼓励族人却遭到诋毁与误 解。丹柯牺牲自己拯救了族人,丹柯的 勇敢而骄傲 的心却被族人踩碎。有价值 的东西被毁灭使得主题的悲剧意味更浓 了,从而为小说增加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为众人抱薪者,已冻毙于风雪
现实中事例
“助人反被讹”, 近日,江苏常德的土先 生扶起因车子侧翻而摔倒的司机,小伙被扶 起后一口咬定摔倒是他造成的。这让土先生 百口莫辩,当场赔了对方300元才了结此事。 回到家的土先生无比郁闷,并前去报警。所 幸的是,事发地点的监控录像记录下了当时 的一幕。最终,小伙因涉嫌敲诈勒索被警方 依法治安拘留。(
想、工作和生活上关怀、帮助高尔基。在列宁的建议、鼓 励之下,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 和《我的大学》。自传三部曲不仅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生活 经历以及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艰苦的思想探求过程,而 且广泛概括了19世纪70-80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描写了 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遭遇,歌颂了他们的优秀品质。
1906年,高尔基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母亲》完成。 它描绘了无产阶级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工人党员 巴维尔和革命母亲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这部小说极大地 鼓舞了工人群众,使沙俄统治者十分惊恐。《母亲》被公 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
革命导师列宁是高尔基的良师益友。列宁不断地在思
先驱者的孤立和不被理解,也 批判了长期处在黑暗中的人们 的麻木。
从丹柯和族人的关系上我们又看到了小 说的另一个主题就是领导者对群众要做深 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这就是多元化解读小 说主题。
刚才我们是从主人公丹柯身上理 解小说的主题的,那么换一个角度, 我们从族人身上来看一看,作品又 传达出了怎样的思想呢?
作业:思考
1.作者为什么不把主题直接说出来,而要 编这样一个故事,让我们费神来解读? (可参考课本46页:主题的实现)
2. 换个角度看,这篇小说有没有传达出其 他的思想或主题?
作者为什么不把主题直接说出来, 而要编这样一个故事,让我们费神来 解读?(可参考课本46页:主题的实 现)
——形象大于思想,寓思 想于故事,一方面增加了阅读 趣味,另一方面更大大丰富了 小说的内涵,使得小说模糊多 义,充满各种解释的可能性。
——郁达夫论鲁迅
曾经的事
谭嗣同上刑场时,老百姓却拿大菜帮 子往他脸上扔……
谭嗣同是慷慨就义的。但是菜市口斩“六 君子”可不是像后来电影拍的那样老百姓 对之报以同情,而是拿大菜梆子往谭嗣同 脸上扔啊,鸡蛋是舍不得,大菜帮子有的 是。恨死他了,改革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不 像现在这么容易,张口改革、开放,那个 时候可是不行。
敌人 丹柯
族人
相信…抱怨…审问…无足轻重… 有害…该死…警戒…包围…脚踏 在那颗燃烧的心上(族人们忘恩 负义的指责和死的威胁)
(一)恶劣的环境奠定了主题的 基调。
小说极力渲染了环境的恶劣,环境越是 严酷,预示给人出的难题越多,就越显 得丹柯带领众人战胜环境的英勇。人物 的性格就越鲜明,文章的主题就越突出。
文章一开头并没有马上写丹柯,而是先 写一群生活在草原上的人被赶到不宜生 存的林子深处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
这样写是为丹柯的出场拉开序幕,用人 们在困难面前的懦弱和恐惧衬托出丹柯 的勇敢与坚强。这种扬彼抑此的手法成 功地烘托出丹柯地精神面貌,奠定了主 题的基调。
分析形象,探究主题
丹柯表现出哪些英雄品质?
《马卡尔•楚德拉》这本小说反映了吉卜赛人的生 活,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报纸编辑见 到这篇来稿十分满意,于是通知作者到报馆。当 编辑见到高尔基时大为惊异,他没想到写出这样 出色作品的人竟是个衣着褴褛的流浪汉。编辑对 高尔基说:“我们决定发表你的小说,但稿子应 当署个名才行。”高尔基沉思了一下说:“那就 这样署名吧:马克西姆•高尔基。”在俄语里,
1、第21段“树林忽然在他们前面分开了,分 开了,等到他们走过以后,它又合拢起来,还 是又密又静的;丹柯和所有的人都浸在雨水洗 干净了的新鲜空气和阳光的海洋里。在那边, 在他们的后面,在林子的上空,还有雷雨,可 是在这儿,太阳发出了灿烂的光辉,草原一起 一伏,好像在呼吸一样,草叶带着一颗一颗钻 石一样的雨珠在闪亮,河面上泛着金光……” 如何理解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意义和作用?
高尔基的最后一部作品是长篇小说《克里姆• 萨姆金的一生》。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的 作品,为无产阶级文学宝库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 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