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 发展史。剖析
1906年夏天,南派唱书艺人在 临安县乐平外伍村唱书时,当地村 民提出要求艺人化起妆穿上服装, 上台把唱书内容表演出来。虽然当 时的表演毫无章法、漏洞百出,但 是却在整个地区引起了一阵热潮, 这是唱书继落地后又一次改革,它 登上了舞台。 1906年三月初三清明节,南派 艺人在嵊县东王村进行了的第一次 正式登台表演,虽然表演依旧稚嫩, 但却代表着越剧的诞生。 紧接着,许多职业戏班组成, 而根据“绍兴大班”起的“小歌文 书班”这个挺雅致的名字也成为了 越剧的第一个名字。
1916年出生于嵊县后山镇的姚水娟, 1930年14岁时即进入了人群英舞台科 班学艺,工花旦。1932年进入越新舞 台演戏。抗战后她进入上海演出,开越 剧舞台改革先河,有“越剧皇后”之称。
1938年抗战期间,姚水娟聘请了《大公报》 记者樊篱编 写出了一部宣传民族抗战一时的越剧古装戏《花木兰》,当花 木兰气宇轩昂、英姿飒爽地出现在 众人眼前时,满场的观众情 绪都被点燃了,这是一种对新越剧的欣喜,更是一种民族情绪 被激发出来。此剧连演27场,一时轰动上海,被媒体称为“振 聋发聩、促人猛省的时代好戏。”之后,姚水娟和樊篱又编排 出《卧薪尝胆》、《啼笑因缘》、《蒋老五殉情记》等一批突 破才子佳人老题材的时装新戏。
一批越剧代表性人物如当时成为 “三花一娟”的赵瑞花、施银花、王 杏花和姚文娟,以及筱丹桂等成为受 大家欢迎的明星,被成为“五大花 旦”。女演员对于舞台风情的演绎, 加上青春女性之美的天然力量,使得 原本男子科班独占市场的局面发生改 变,女子越剧成为了风尚,至抗日战 争前期,女子越剧班几乎在戏曲流行 的上海占领了半壁江山,其盛况是男 班艺人最辉煌时也不可比拟的。
目录
一、一群乡下男人玩出来的越剧
二、女子科班打下了“越剧江山” 三、建国后越剧艺术的发展
四、越剧走进新时代
一群乡下男人 出来的越剧 (1906 —1923)
清朝咸丰年间,经济衰退、灾害不断, 一些贫农为了生计,只好自发组织起 来到外地卖唱。他们用一根长烟管敲 打人家的门槛作为节拍,用佛曲、道 情、莲花落等民歌小调唱一些劝人为 善、祝福祝寿的吉利词句讨彩,沿门 而唱,沿门乞讨,从富足人家获得一 点年糕、粽子或者是银钱。“沿门唱 书”就这样自然产生了。
1917年4月,小歌班打着“绍 兴改良新戏”的旗号登上了上 海十六铺码头新花园舞台,演 出全本《蛟龙扇》。同年七月, “梅朵阿顺班”也进入上海, 但是后来因为内部发生变故, “小歌班”两闯上海滩都没能 在大上海站住脚跟。失利后的 小歌班进行反思,南北两派艺 人终于放下捐弃走到了一起。 他们改良了剧目、服装、音乐 和表演等,还将嵊县土话改为 嵊县官话。改良后的越剧受到 了上海观众的欢迎。山乡小歌 班轰动上海滩成为当时梨园一 大奇观。为了和乱弹班的“绍 兴大班”相区别,小歌班改名 为“绍兴文戏”,从此越剧有 了第二个响亮的名字,男班进 入鼎盛时期。
1918年4月,男班三进上海,演出历时六个月。1919年正月开始,男班四进上海 滩,受到观众的观迎。从此越剧在上海扎下了根。这时起,男班开始进入鼎盛时 期,首次以“绍兴文戏”的名称刊登广告,以区别于“绍兴大班”。艺人们不仅 在音乐上,在剧目上还进行了大胆改造,编排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 簪》、《孟丽君》等,以自己特有的风格为越剧向才子佳人戏方向奠定了基础。
嵊州位于浙江东部四明山西麓,始建于西汉时 期,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它领先的 说法。秀美的越剧便发源于此。清朝末年,嵊 县(当时只是为县)民间就有丰富的精神文化 生活,民间俗曲、器乐、歌舞处处可闻可见。 在这诸多民间文化里,有一种并不起眼的样式, 叫 “唱书”,这就是越剧发展的最早萌芽。
经过一个时期的丰富和发展,“沿门唱书”在悄悄发生 着变化。唱书的曲目增多了,从一些零碎的讨巧话和小段子 变成了专门的一些话本。艺人们开始用毛竹做成的尺板来代 替长烟管,表演的人数也开始增加,边沿因素也加入了。许 多受到欢迎的艺人开始进入大户厅堂和茶楼酒馆做集体演唱。 唱书艺术开始进入了“落地唱书”阶段。唱书艺人们走南闯 北,将唱书艺术带出了嵊县,在周边城市余杭、临安、富阳 等站住了脚跟,落地唱书还分成了南北两派,分为俗雅之分, 无曲艺演唱向舞台剧种的转化坐着事实上的积累。
臧月 广播电视新闻学 111503124
五 代 韦 庄
人 人 尽 说 江 南 好 ︐ 游 人 只 合 江 南 老
——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 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唐婉
“ 国 家 舞 台 艺 术 精 品 工 程 ” 十 大 剧 目 之 一 的 新 版 越 剧
越剧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二大 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 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 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 艺术流派纷呈。
前言
中国的戏曲剧种很多,许多剧种的历史 悠长,越剧的发展却给了人一种“奇迹”的 感觉。越剧没有深厚的渊源,没有悠长的历 史,从浙东嵊州的农村,到达都市上海,再 走向全国和海外,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地方性 剧种,都是在20世纪的几十年间完成的。 从20世纪40年代袁雪芬的越剧改革《祥林 嫂》再到50年代上海越剧院的《梁山伯与 祝英台》、《红楼梦》,从20世纪80年代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五女拜寿》到90年 代浙版《西厢记》和新作《孔乙己》,再到 21世纪初被列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十大剧目之一的新版越剧《陆游和唐琬》, 人们看到,越剧每往前走一步,都背负着革 新、求美的精神。
女子科班打下了“
”
1923——1949
越剧史上第一个女子科班于1923 年7月9日成立,但是发展的却并不顺 利,并在维持了6年后宣告解散。吸 取了第一次的失败,“新新凤舞台” 作为第二个子弟班女子科班在嵊县成 立,两年后表演纯熟的女子科班进入 上海、宁波等地演出获得成功。随后, 各类越剧女子科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