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的可行性研究【摘要】本文首先构建了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控制模型,比较在产业转移前与产业转移后并且技术转移处于上限、下限以及上下限之间区域总效用的不同,划分出产业转移与承接的可行性边界,然后运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似然不相关回归(sur)方法对苏南五市与苏北五市的制造业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目前江苏省南北区域制造业转移与承接中仅有常州与盐城、镇江与盐城或者镇江与徐州之间确定可行,但如果技术转移处于上限,江苏省南北区域各城市制造业转移均可行,而由于现实经济活动中技术转移效率的不确定,造成了其余城市之间制造业产业转移与承接的不确定。
【关键词】产业转移与承接;控制模型;技术转移1.引言国外对产业转移现象的研究较早,且多以经济发达国家为视角研究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以及效应问题,早期的理论成果包括赤松要的雁行模式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等。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经济舞台上出现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行小规模产业转移的现象,许多西方学者逐渐提出了以发展中国家为视角的新理论,其中有普雷维什(prebisch,1981)用依附理论分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转移的现实[1];威尔斯(wells,1983)提出小规模技术理论为经济落后国家对外产业转移提供了理论依据[2];坎特威尔和托伦惕诺(cantwel, j.tolentino,1990)用技术创新升级理论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对外产业转移的阶段性动态演进过程[3];利柯鲁(lecraw,1993)运用变型后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产业转移方向[4]。
而国内分析产业转移问题多沿袭了国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卢根鑫的重合产业论、石东平的梯度产业转移理论、张洪增的“移植性产业成长模式”以及郑胜利的“复制群居链”等。
其理论多是基于成熟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础上进行的。
综上所述,产业转移的研究对于解释经济发达国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或者发展中国家逐步走上国际化道路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对于一国之内的区域层次产业转移现象研究不多,特别是基于欠发达国家中市场机制尚未完善的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本文以江苏省域制造业为例,通过产业转移与控制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分析江苏省南北区域各城市制造业产业转移与承接的可行性。
2.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控制模型的构建2.1 数学模型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技术与能源两种高级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首先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引入技术与能源要素,即:(1)其中表示产出,、分别表示能源、人力资源以及资金数量;为技术进步指数,分别为劳动力、资金以及能源消费的产出弹性。
由于区域间技术传播能力、政策法制环境、市场发育程度与信用水平等环境因素对生产作用的不同,以及人力资源和原材料价格、自然资源、产地与市场距离等因素对资金使用效率影响的差异,在生产函数中分别再引入产量系数与资金使用效率系数,构建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控制模型,即:(i=1,2)(2)2.2 经济假设该模型选取两个区域间某一产业进行研究,假设:(1)两区域间劳动力、资金与能源要素能够相互流通;(2)两区域生产技术水平不同;(3)技术转移促使产业承接方技术进步,承接方的技术水平提高的下限是维持原有技术水平,上限是转移方技术水平。
2.3 边界分析2.3.1 产业转移前区域总效用首先,假设两区域某产业的产出对效用的贡献相等且规模不变,总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3)为了满足两区域总效用函数最大化,建立非线性规划生产模型。
目标函数:约束条件:(4)i=1,2应用库恩—塔克条件,解得,,= (5)2.3.2 产业转移后区域总效用假设区域1为产业转移方,2为产业承接方,因此有技术转移伴随着产业区域转移,促使承接方技术水平的提升。
提升的上限为转移方的技术水平,下限为维持原有技术水平。
首先分析技术转移下限的情况,产业转移后区域2的生产函数:,区域总效用:。
建立非线性规划模型,应用库恩—塔克条件求解,得到:,,=r,。
将与对比发现,恒成立,当时,成立,得出产业区域转移改善了两区域的总效用。
其次分析产业转移上限,产业转移后区域2的生产函数变为:,区域总效用:,同样建立非线性规划模型,解得产业转移后总效用:(6)由于,即再将进行对比得出,当时,满足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产业转移中技术转移一般介于上限与下限之间,同样划出三个区间进行分析时,产业转移与承接可行;,由于技术转移程度及技术吸收效率的不确定,产业转移与承接不确定;当:产业区域转移与承接不可行。
3.苏南、苏北区域制造业转移与承接的实证研究3.1 样本数据的选取及变量处理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控制模型中涉及的变量有:(1)江苏省苏南、苏北地区各城市制造业总产出,用制造业行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制造业总产出的名义值进行平减得到;(2)江苏省苏南、苏北地区各城市制造业能源消费量制造业行业用电量表示;(3)劳动力投入量制造业行业年平均从业人员表示;(4)资金使用量即实际固定资产净值余额与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之和,而实际固定资产净值余额是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名义固定资产净值余额进行平减得到。
本文样本选取了江苏省苏南地区五个城市(苏州、无锡、南京、常州、镇江)以及苏北地区五个城市(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数据来源于2002年—2010年《江苏省统计年鉴》与《江苏省城市统计年鉴》。
3.2 模型的回归分析首先,将上述模型左右两边分别取对数,即:++ln (7)上述函数中常数项,设为,为变量前的系数,分别设为,,;误差项ln则对数函数模型表示为:++ (8)本文通过hausman检验与f检验确定了苏南与苏北地区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回归采用模型形式为固定效应的变截距模型,同时为了消除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时可能会遇到横截面的异方差与序列自相关方面的问题,本文对模型的回归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似然不相关回归(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 sur)方法。
回归结果见表1与表2所示。
表1 苏南地区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变量 c lnk? lnl? lnr? t?系数0.304676 0.618949 0.120120 0.213869 0.023817标准差0.152818 0.039691 0.038868 0.034492 0.003582 统计量t值 1.993715 15.59424 3.090470 6.2006186.648244p值0.0538 0.0000 0.0038 0.0000 0.0000r2 0.999936adjustedr2 0.999922d-w值2.132077固定效应:nj_c 0.017897wx_c 0.028770cz_c -0.018328sz_c 0.030552zj_c -0.058891表2 苏北地区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变量 c lnk? lnl? lnr? t?系数0.182614 0.788023 0.195473 -0.059785 0.02606标准差0.166467 0.045129 0.046401 0.025427 0.005667 统计量t值 1.097004 17.46149 4.212664 -2.3512664.598753p值0.2799 0.0000 0.0002 0.0243 0.0001r2 0.999578adjustedr2 0.999484d-w值2.013395固定效应:xz_c 0.059554lyg_c -0.032897ha_c -0.060495yc_c 0.103831sq_c -0.0699943.3 江苏省区域制造业产业转移与承接的可行性分析当满足时,产业转移与承接可行,我们对上述不等式的左右两边取以e为底的对数:ln++,于是判断苏南与苏北地区各城市之间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可以转化为比较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两个区域之间各自面板数据回归函数中的大小,下表分别为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各个城市计算出的的值。
表3 苏南地区各城市的值苏南地区 c1 c5南京0.322573 0.023817 0.536926无锡0.333446 0.023817 0.547799常州0.286348 0.023817 0.500701苏州0.335228 0.023817 0.549581镇江0.245785 0.023817 0.460138表4 苏北地区的值苏北地区 c1 c5徐州0.242168 0.02606 0.476708连云港0.149717 0.02606 0 384257淮安0.122119 0.02606 0.356659盐城0.286445 0.02606 0.50985宿迁0.11262 0.02606 0.34716从两个表中分别计算出的苏南地区、苏北地区各个城市的的数值可以发现,苏南地区的常州市苏北地区的盐城市,镇江市值小于苏北地区的盐城市和徐州市,说明制造业产业转移的路径仅有常州市——盐城市、镇江市——盐城市或者镇江市——徐州市之间可行,转移后能够提高两城市的总效用,且对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如果发生技术转移,还将增加两区域的总效用。
进一步分析得出,的数值是决定江苏省区域制造业产业转移与承接是否可行的关键因素。
具体来讲,这个关键因素是由区域制造业产量系数、区域资金使用效率系数、生产力指数以及技术进步指数共同构成,形成了区域制造业产业的综合比较优势。
数值越大表明区域制造业产业综合比较优势越明显,对苏北地区五个城市值的大小进行排序即:盐城这也反映了苏北地区五个城市对苏南地区制造业承接力的大小,但苏北五市制造业综合比较优势均小于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南京市,表明目前苏北五市对苏南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还比较弱,尤其对于承接苏南地区产业梯级较高的苏州市、无锡市、南京市制造业产业转移还不能自发形成。
产业转移与承接完全不可行的边界条件为:假设产业转移方将技术全部转移到承接方,而承接方也能够完全吸收利用,即使承接方的技术水平能够提高到转移方的技术水平,在技术转移的上限两区域进行产业转移与承接还会降低两区域的总效用,产业转移确定不可行。
进一步可以将不等式化为:的形式,于是我们需要计算制造业产业转移方苏南地区的值以及制造业产业承接方苏北地区的值,如下表所示:表5 苏南地区的值苏南地区南京0.71323无锡0.72103常州0.68785苏州0.72231镇江0.66051表6 苏北地区值苏北地区徐州 1.24855连云港 1.13829淮安 1.10731盐城 1.30507宿迁 1.09684从表中看出,苏北地区各城市的值均大于苏南地区的值,于是可以得出:苏南与苏北地区各个城市之间进行制造业产业转移与承接不会出现不可行的情况,换句话说,如果苏北地区在承接苏南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过程中同时也能够完全承接其技术转移,使苏北地区制造业技术水平提高到苏南地区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那么苏南、苏北地区任意两个城市进行制造业转移后总效用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