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识成智的次第与方法“识”是“心识”,“智”是“智慧”。
凡夫的“心识”是“有分别”的,佛的“智慧”是“无分别”的。
凡夫与圣人的分界,就在“有分别”与“无分别”。
有分别妄念的是凡夫,无分别的智慧是圣人。
佛教和科学的不同,也是在“有分别”与“无分别”。
科学家以为无分别,就不能制造飞机大炮原子弹等。
佛教认为这些都是生死的根本。
生死是苦报,而苦报的“因”是造恶业。
有了造恶业的“因”,便得要受苦报的“果”。
譬如我打伤了人,员警将我捕去。
打伤人是造恶业的“因”,而被捕是要受苦报的“果”。
然而为什么要造恶业呢?就是因为有迷惑;为什么会迷惑呢?就是因为有分别;为什么起分别呢?就是因为有心识妄念。
心识——有分别——起惑——造业(因)——上受报(果)明白了这个“因果”,就知道“分别”是生死的根本。
至于无分别的智,就好像一面大圆镜一样。
人来了,镜中即现人像;马来了,镜中即现马像。
“无分别”即是“觉”。
“觉”,即能不起惑,不造业,不受报,得大自在,所谓“心空及第归”。
到了无有苦乐、冤亲、美丑等心念时,这就达到“圆融无碍”的境界。
凡夫与凡夫,没有哪个能高出一头,都是差不多。
例如你我都是凡夫,你吃饭,我也吃饭;你睡觉,我也睡觉。
又如你有贪心,我也有贪心;你有瞋心,我也有瞋心;你有爱心,我也有爱心;你有染污,我也有染污;你是有漏,我也是有漏。
全世界的凡夫都是如此。
所以平平凡凡,庸庸碌碌,便都叫做凡夫。
如果其中有一人,能由贪到不贪,由瞋到不瞋,由爱到不爱,由染污到清净,由有漏到无漏等;那就是高出一头的非凡夫的圣人了。
学佛就是要转识成智,转生死成涅槃,转染污为清净,转有漏为无漏。
在唐三藏玄奘以前,都说有九识或十识。
玄奘法师学成归国后,就决定只有八识。
“识”者辨认意;如眼识能辨认色尘,耳识能辨认声尘,鼻识们辨认香尘,舌识能辨认味尘,身识能辨认触尘,意识能辨认法尘等。
识之所以能生起者,据常识言之,则必有其“根”,若无“根”则无“识”。
“根”是生长义。
例如有花的根,始可生花;有草的根,始可生草;有树的根,始可生树;有善法的根,始可生善法;有恶法的根,始可生恶法。
反之,花若无根,即不能生长花;草若无根,即不能生长草;树若无根,即不能生长树;善法若无根,即不能生长善法;恶法若无根,亦即不能生长恶法。
眼等有根,才能生识。
眼球中心的瞳,是胜义根;眼眶是根依处。
“依”是依托,“处”是处所。
讲到“依”,必有“能依”和“所依”。
能依者为眼瞳,所依者为眼眶。
“义”是意义,是作用。
“胜义根”者,即能生识之殊胜作用的根。
生理学上的名词,叫做“视神经”。
“根依处”,有三名:(1)浮尘根,(2)浮根尘,(3)扶尘根。
“尘”是微尘。
六根各有色香味触四尘的和合,才能成“根”,不过这“根”容易腐烂,故名“浮尘根”。
为什么无“声尘”呢?因为只须四尘和合即可成根依处。
例如眼眶,只须有色香味触四尘和合,即成眼的根依处,并不须要声尘。
“扶”是扶助。
例如无眼眶,则眼瞳无所依,故名“扶尘根”。
“胜义根”又名“净色根”,即是非常清净,佛经上喻之如清净的醍醐。
前六识叫做“依根识”,前五识是依“色根”,第六识是依“心根”。
依有五名,列“表”以明之:(1)依——依根之识(2)发——根所发识(3)属——属根之识(4)助——助根之识(5)如——如根之识“根”好“识”始好。
若“根”有病,则“识”也是不能清楚,要受损失,所以根能生识,而识能助根。
由眼根发眼识,耳根发耳识,鼻根发鼻识,舌根发舌识,身根发身识,只可叫做根所发识,不可称为发根之识。
第六意识,有五俱意识,与独头意识之分。
与眼耳鼻舌身五识同时起分别,叫做“五俱意识”。
前五识是直觉的,而第六识是起分别的。
由第六意识同时与眼识起分别的,叫做“眼俱意识”。
同时与耳识起分别的,叫做“耳俱意识”。
与鼻识起分别的,叫做“鼻俱意识”。
与舌识起分别的,叫做“舌俱意识”,与身识起分别的,叫做“身俱意识”。
但有时为四俱意识,例如与眼耳鼻舌四识起分别时,就叫“四俱意识”。
有时为“三俱意识”,有时为“二俱意识”,有时为“一俱意识”,总名之为五俱意识。
第六识除了帮助别的识分别以外,还有本身自己的分别,叫做“独头意识”。
例如夜梦是“梦中意识”;定中见佛相等是“定中意识”;疯癞是“狂乱意识”;还有一种终日胡思乱想的是“散位意识”。
“表”示如左:意识:五俱意识独头意识眼俱意识耳俱意识鼻俱意识舌俱意识身俱意识梦中意识定中意识狂乱意识散位意识第七识梵名“末那”,译作意”,是“思量”的意义。
“思”是思虑,“量”是度量。
前六识也有思量,为什么不叫前六识为思量呢?前五识虽可称思量,但是直觉的。
第六识虽有审察,但无恒常。
第七识既有审察,又有恒常;第八识仅有恒常,而无审察。
故前五识非恒非审,第六识审而非恒,第七识亦恒亦审,第八识恒而不审。
第七识含有痴、见、慢、爱。
因为欢喜第八识,所以无瞋;又因为相信第八识,所以无疑。
痴者,无明也。
无明分两种,独行不共无明,是和十个小随烦恼各别独行,是指第六识。
因为十个小随烦恼粗暴,所以前五识没有。
独行不共无明,亦有间断。
恒行不共无明,为第七识所独有。
是无间断的。
第七识恒行不共无明,执着第八识为我。
例如布施时贪名,有我,就不能忘布施的相。
第八识有三名:(1)阿赖耶识(2)毗播迦识(3)阿陀那识。
列表以明之:第八识阿赖耶识——藏——自相毗播迦识——异熟——果相阿陀那识——执持——因相“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
读平声,是包藏、含藏,为动词;读去声,是库藏,宝藏,为名词。
佛只有“阿陀那”执持无漏种子,所以有相续执持位。
而三乘尚有果报,所以除有相续执持位外,还有善恶业果位。
凡夫有以上二位外,再加我爱执藏位。
列表以明之:(1)阿赖耶识(2)毗播迦识(3)阿陀那识“阿赖耶”是能藏,藏了许多种子。
有了能藏,就有所藏;所藏是覆藏,是遮藏,是盖藏。
就是说前七识遮盖了第八识,所以印象就落在第八识里面去。
譬如某人太高、太胖、太瘦之类,印象清楚,这就是第八识被前七识染污了。
假如第七识与第八识脱离了关系,就无“我执”。
一名三义,好像母亲对儿子说,母亲是能藏,儿子是所藏。
如果对她的母亲说,则又叫做所藏了。
对她的丈夫说,就叫做执藏。
“毗播迦”的意义是“异熟”,异熟有三:①“异时而熟”——是说由因至果,时间不同而成熟。
例如桃二月开花,四月结果,中间过程时间不同。
今生造的业,来生受果报,也就是这个道理。
②“变异而熟”——是说由因至果,色味等变异而成熟。
例如桃结成果,中间色形味都有变异。
作善作恶,亦复如是。
③“异类而熟”——是说因有善恶,果是无记,因果类别而熟,故名异类而熟。
这就是表明第八无记性之异熟果报识。
受报时,乃是由于前六识所造善恶业因之关系。
凡夫的“八识”,是不能离开分别的,如果能将有分别的识,转变成无分别的智,就是“转识成智”,亦即是“转凡成圣”。
“识”为“八识”,“智”有“四智”转八识成四智,有其一定的次第;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丝毫不可混乱的。
列表以明之:云何为“妙观察智”呢?因为我们凡夫,一天到晚,从无始以来,都是执着一个有主宰的“我”,和一种有实在的“法”;现在发心,听教,明理,起行之后,用“般若”的“智慧”,而观察没有主宰的“我”,也没有实在的“法”。
久而久之,“我空智”和“法空智”现前,不但能了达“缘生性空”的真理,到了果地,还能够观机说法,就是用这个“妙观察智”。
第七识执着第八识为我,凡夫是永远如此的,学佛的人,就会反省观察,由外观到内。
例如手足不是一的,不是常的,不是普遍的,不是主宰的,这是外观。
又如凡夫总是看见别人错,没有看见自己错,这就是只有“分别”,而无“反省”,也可说是无“内观”。
若反观第八识后,方知第八识本不是一、常、遍、主宰的。
这反观,就是“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的度生大用,就是能观察诸法性相,随机说法。
所谓“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是也。
云何为“平等性智”呢?法界的‘真如性”,本来是没有彼此和圣凡之分的,由第七识戴了“恒行不共无明”的眼镜,去看第八识见分,本来不是一,它以为是一;本来不是常,它以为是常;本来不是遍,它以为是遍;本来没有主宰,它以为有主宰;它硬要坚执着第八识的“见分”,为我,为主人翁,所以在没有彼此中,就有了彼此;在没有人我的界限,也就有了人我界限;圣凡的差别,就由此而分,在平等法界中就成了不平等。
现在行人用“般若”的“无分别智”,去照破这第七识的“恒行不共无明”,无明一破,法性真如从此显现,好像把一副着了色的眼镜拿下来,便恢复本来的清净,“平等性智”一现前,一切人我是非的异见才能够打消,这就是“平等性智”的功用。
“平等性智”的度生大用,就是能证平等性,运无缘慈,化有情类。
所谓“发起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是也。
云何为“大圆镜智”呢?我们的如来藏心,本来是清净,因为有了“无明”的原故,从此就薰染得乌烟瘴气和黑漆桶一样,不见光明;现在第六识用“双空观智”,照破第七识的“无明”,恢复他的本有光明,和大圆镜一样,佛光普照,慧炬常明,所以名为“大圆镜智”。
“大圆镜智”的度生大用,就是能众垢既除,不生不灭之本性显现,如大圆镜。
所谓“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是也。
云何为“成所作智”呢?在我们凡夫,因为有无明的原故,虽然眼识能够分别色,耳识能够分别声,……乃至意识能够分别一切法,然而都是用的“识”去作事:一到第八识转成了大圆镜智之后,那所作的一切利生之事,都是用后得无分别智,便能六根互用,上宏佛法,下度众生,这就叫做“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的度生大用,就是能变现十方国土,应现微妙色身。
所谓“三类分身息苦轮”是也。
转识成智的“次第”是如何呢?是那一识先转呢?就是先用第六识常常作“我空观”和“法空观”。
第七识执着第八识为我,经过第六识用功,一到了第七识不执着第八识为“我”时,第一刹那,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第二刹那,第六意识就转成“妙观察智”。
可见是先转第七,后转第六,这是什么道理?因为第七是“根”,第六是“识”,所依的“根”如果不断,能依的“识”是无可奈何!所以第七识叫做“染净依”。
第七和第六是“前后两刹那”,最要注意。
真正转的时候,要在第七地(远行地)菩萨破遍计所执的“我”之时,亦即第七识不执着第八识为我之时。
所谓“不动地前才舍藏”,“远行地后纯无漏”,“六七因中转”等偈语,均是就此而说的。
将要成佛时,金刚道后把最后一品无明破了,第八识就转成“大圆镜智”,第八识一转的时候,同在这一刹那,前五识也就转成“成所作智”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前五根是第八识的“亲相分”(根身、器界、种子),前五识的“五根”与第八识的“相分”是一体的。
所以第八识转,它的相分岂有不转之理呢?五根既转,五识当然要随它而转啊!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五八果中圆”等偈语,均是就此而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