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作业教学提纲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作业教学提纲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院系:资源环境学院年级:2013级班级:环境科学与工程7班学号:222013320260187姓名:梁捷正文结构:一、作者简介:二、《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和主要目的:1. 写作背景2. 主要目的三、具体内容:1. 乡土本色2. 文字下乡& 在论文字下乡3. 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4. 家族&男女有别5. 礼制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6. 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四、《乡土中国》对现代社会特别是法治社会的影响一、作者简介:1、费孝通(1910~2005年)1910年11月2日,费孝通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县城(旧属苏州府,今为松陵镇)的富家桥弄。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

江苏吴江人。

1936年夏,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

论文的中文名《江村经济》,此书流传颇广,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

1938年回国后费孝通继续在内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农村、工厂、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

出版了调查报告《禄村农田》。

1944年费孝通访美国归来后不久,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二、《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和主要目的:(1)、背景:《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内容整理结集而成的,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四年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

一个以农业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而产生的聚居,由于聚居,便会有群体间“熟习”的关系;这种“熟习”再联结血缘与地缘等因素,乡土社会的结构才会是“差序格局”;因为“熟习”和“差序格局”,所以维持乡土社会结构的就必然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本色——经验性社会有决定乡土社会的变迁是很缓慢的。

(2)、目的:通过《乡土中国》简介中国农村的另一面,讲解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

三、具体内容1.乡土本色“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是费孝通先生本章的第一句话。

我们知道,费老的《乡土中国》著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当时费老已指出中国社会已经有了从乡土社会中分离出去而独立存在的一种社会模式了。

我想,这种区别于乡土社会的独立模式应该就是“城市社会”吧。

放眼今天,六十多年过去了,中国虽然仍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正向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积极迈进的农业大国。

但是,真正以土地为生,从事传统耕作农业劳作的人已经很少了。

近些年来,农民工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不断膨胀和流动性的加强,对于农民工数量上的激增,个人猜想主要原因是:传媒的发达、文化的普及,使得许多生于乡土、长于乡土的人,不再安于“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乡土苦闷单调的生活。

而是情愿怀揣着对美好优越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执着和追求告别父母甚至妻儿,离开故土,涌入城市去实现自己的“淘金梦”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中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的传承,使得乡土性成为我们民族血液的一部分。

尽管时过境迁,物换星移,国人大多还是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乡土性的表现。

2. 文字下乡 & 在论文字下乡“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是‘愚’的。

”对于这个“愚”字,作者认为,多数人都陷入了认知的误区。

许多人都把“愚”当作是乡下人“智力缺陷”的代名词,而事实上,乡下人之“愚”只不过是一种对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缺乏”而已。

作者以自己小孩为例作了生动形象的阐释,并以此为引子,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文字对乡土社会必要性”的问题。

作者概述了“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功能和作用,再就乡土社会生活的特性特征对该问题进行的深刻的论述。

在“文字下乡”一文中,作者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乡民们生活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联系都是很频繁的,并且时常处于面对面的直接性的沟通交流中,这就使得作为人类交流沟通媒介的间接载体----“文字”在乡土社会处于一种非必要状态,从空间上对该问题进行了说明。

而在“再论文字下乡”一文中,作者指出“文字”作为一种经验和知识的传承媒介,在乡土社会“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的特质下,也不能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

通过对“记忆”的强调和“代代相传”模式的阐述,从时间上,说明了乡土社会绝非必要“文字”。

总结两章,我们可以看到,文字的发生和使用也有其特殊的背景。

在乡土社会这一基层上,“语言”似乎就可以代替“文字”的所有功能了。

无论是在空间还是时间的格局上,熟人社会的面对面亲密接触和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的生活,都使得人们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的需要”。

最后作者指出:“只有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放眼今天,文字的普及工作似乎已经比较圆满的完成了,那中国的基层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了呢?答案是肯定的。

随着科技在农业中的普及和应用,乡村和城市间沟通的加强和频繁,“城乡一体化”建设格局的规划,使得中国的基层已经远不同于费老先生《乡土中国》中的基层了。

3. 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差序格局”对不少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和新奇的词。

字面上意味着这是一种有差别的社会格局,而且这种差别的变化体现是循序的。

为了更好的解释清楚这个词的意思,作者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

作者解释道,这种所谓的格局的差序正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悲圈子的波纹所推挤的就发生联系”。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为了更好的显现出“差序格局”的特点,作者又引入了西方“团体格局”的概念,并深入到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根源的差异中去解释。

作者认为,作为中国核心文化的儒家文化,自孔子开始就强调“人伦”,而这种“人伦”即是“社会格局差序”的渊源。

作者进一步指出,这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一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也就是“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的确,中国人的私心特别重,作者似乎对儒家重人伦,强调孝悌尊卑的一套道德主张是颇有微词的,比较推崇西方的团体意识。

作者在文中尖锐地指出,“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显然作者认为这种“伸缩”是不公平不正义的。

作者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也指出,西洋人讲权利,而我们则更侧重于讲交情、攀关系。

其实联系今天的现实生活这种情况依然存在,这也许也是所谓的“中国特色”吧。

对于作者对儒家所持之看法,我个人并不完全赞同。

我觉得,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有一套符合于人情和逻辑的思想在其中,而且是相当可取的。

但在这里我就不在赘述了,以免“跑题太过”4. 家族&男女有别作者认为,乡土中国的家和族是分不开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因为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庭不但承担着生育功能,更是作为一个事业社群承担了许多生育以外的职能。

所以,家庭一般都是以家族的形态呈现的。

对于这一部分,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关于乡土社会男女关系和感情的论述。

作者引用Oswald Spengler在“西方陆沈论”里的理论陈述了两种文化模式:“一种称作啊阿波罗式的;一种称作浮士德式的。

阿波罗式的文化认为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消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

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

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

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

他们把前途看成是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

”作者指出,感情是浮士德式的,而乡土社会的生活模式却是阿波罗式的。

这一矛盾势必使得乡土社会中的男女感情之间有很难逾越的鸿沟。

作者指出,乡土社会中的家庭男女似乎只不过是因为生育的目的而结合在一起,并没有太多情感上的交流和契合;而真正情感上的交流,更倾向于在同性之间的展开,这使得乡土社会的感情生活同性意味较强,而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

所以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受到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

于是,家族代替了家庭。

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

“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

最后,作者总结说:“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5.礼制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礼制秩序”已经是明日黄花了。

在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中“无讼”也已经不是乡土常态。

毕竟,六十多年过去了,时过境迁,费老所描述的那个正在流变的中国基层早已“面目全非”了。

但费老对于许多概念的深刻生动地阐释还是让我们获益良多。

“人依礼而治”的社会是一去不复返的了,而“人依法而治”的社会仍需要制度上的健全。

对于“无讼”的状态,我想,可能少许的乡下人,或是上了年纪的人还会残留这种思想吧----认为打官司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对于纠纷更愿意以一种“调节”的方式,按照传统和道德来解决。

但毕竟我们的“法治”宣传是有力并富有成效的,因为更多的人意识到或者说是更愿意用法律来作为维护自己权利和尊严的武器。

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无疑是社会的进步。

但我们也注意到,即便是现代的“法治中国”,道德与法律还常常会发生冲突。

怎样将法律与道德进行和谐的统一,也还是一个须我辈奋力对待和解决的问题。

而且,“法治”高倡,“道德”损抑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对于“长老统治”的概念,作者通过对“暴力权利”和“同意权利”的描述性解释来突显出乡土社会模式于两者的异同,正是其存在的迥异,使得作者用“长老统治”来描述乡土社会。

长老统治最显著的表现在于大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束上。

作者并进一步推及到年长者对年少者经验的传授模式上,说明传统乡土社会由于范围的狭小,流动性的缺乏,使得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法,也就是经验特别奏效。

这就使得具体经验的传授显得尤为重要和富有意义,而具体经验则掌握在那些因为早出生而在具体环境中有所经历的长者手中。

所以,就这一点上讲,我们再加以引申就不难理解乡土社会秩序的、代表传统的“长老统治”了。

对于“无为而治”作者指出,由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使得乡土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由于物质生活需要的相互依赖减少,这也使得其统治方式本质上更趋近于“无为而治”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