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乾卦宇宙人生有很多密码,《易经》将其归纳成六十四个。
那么第一个密码是什么?就是乾卦。
把乾卦六爻逐一解开来看,乾卦这个密码给我们的就是六个字而已:潜、现、惕、跃、飞、亢(见图9-1)。
记住,《易经》的卦爻要从底下往上看。
乾卦六爻都是龙,可是处境却不一样,所以又特别提醒我们:群龙无首。
即使这六条龙是同样的龙,但是在不同的阶段,也要有不同的表现,不可以只有一种方法。
“无首”就是指不固定的方法。
“群龙无首”这句话写在什么地方?写在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叫做“用九”。
看过《易经》就应该知道,整本《易经》六十四卦中,除了乾卦有“用九”,坤卦有“用六”之外,其他卦都没有“用九”或“用六”。
所以要讲乾卦,应该先把“用九”搞清楚。
乾卦的“用九”是:“见群龙无首,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你表现得群龙无首的时候,你就大吉大利了。
这不是很奇怪吗?我们平常想到或者听到群龙无首的时候,都是指负面的,贬义的,表示一个一团一体没有人领导,乱七八糟。
可见是几千年来,我们传来传去传错了。
因为群龙无首如果解释成一个一团一体没有好的领导,大家乱成一一团一,那就不可能是吉。
群龙无首的意思是,就算你是龙,你很了不起,但是处在不同的阶段,你也要有不同的调整,不能因为自己是龙,就一路走到底,否则会死得很惨。
用现代话来讲,“见群龙无首”,最好解释成一人生在不同的阶段,要做出不同的调整。
所以我常常写一句话送人家:人生就是阶段性的调整。
人生就是阶段性的调整。
——《易经》的智慧人生做好阶段性的调整就是“见群龙无首”。
所以有时候,我们把文字误解了,或者扭曲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乾卦把人生分成六个阶段,一个阶段差不多是20岁。
当然,20岁只是个参考而已。
有的阶段就几年,有的阶段可能好几十年,有的人可能到了第三阶段就不见了,这些情况都有。
这六个阶段用六个字来代表,从底下算起:第一个阶段叫潜。
就是潜藏起来,暂时不要表现。
第二个阶段叫现。
中国人通常不会马上表现出来,都是先藏一藏,等到合适的机会才表现出来。
第三个阶段叫惕,警惕的意思。
如果你不表现,偶尔不警惕倒还无所谓;一旦表现了,再不警惕,那么你所有的缺点都会慢慢暴露出来。
记住一句话,你只要一表现,四面八方的打击就可能都来了,所以一定要提高警惕,防范打击。
第四个阶段叫跃。
就是你要想办法,找机会去跃登龙门。
一生一世就等这个机会,看看跃不跃得过去。
一登龙门,就身价百倍;要是跃不过去掉了下来,也就算了,就准备离休好了。
第五个阶段叫飞。
这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跃上去,飞龙在天,不得了,所以叫做飞。
第六个阶段叫亢,警惕意味很重。
飞龙在天,很荣光,可是《易经》劝我们,当发展到第五个阶段的时候,大概要适可而止了,不能再过分了,再过分就是高亢,所以第六个阶段叫做亢,“亢龙有悔”。
如果你的事业已经经营得很平稳,那就不要再盲目地强求做强做大,再下去可能会因为过度扩张而倒闭,最后一定是“亢龙有悔”。
乾卦第一爻的爻辞是:“潜龙勿用。
”“潜”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说,在人生的第一个阶段,人的能力还很有限,需要先潜藏。
但是“勿用”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不要表现你的才能,还是说不要使用你的才能呢?一个人,潜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不是卧在那里干脆就不表现了。
有能力的人才需要潜,没有能力的人,根本无所潜。
勿用就是站在不用的立场来用。
——《易经》的智慧第一阶段,潜龙勿用。
这个“勿”字不是“不”的意思,不是说在潜龙的阶段就不要用,勿用不是不用。
非礼勿视,你要不要看?非礼勿言,你要不要讲?“勿”跟“不”是不一样的,“勿”其实含有“要”的意思,勿用就是站在不用的立场来用。
这样大家才知道,中国人有意见,都会先说“我没有意见”,如果你说你没有意见,人家也不再问你,那就表示即使你讲,人家也不听,那你还有讲的必要吗?很多时候,领导问部属有没有意见,部属多半说没有。
领导说:“有就说啊!”你还说没有,领导再坚持让你说,那你就要说了。
第三次还不说,要到什么时候才说呢?为什么中国人一定要“推、拖、拉”?很多人不太了解,“推、拖、拉”是推给最合理的人,而不是把时间推掉,也不是把责任推掉。
责任是绝对推不掉的,推脱责任只会浪费时间。
真正会推拖,是推来推去,推给最合适的人。
开会的时候,第一个发言的人经常是没有人听他讲什么。
我经常有机会与一些公司的老总接触。
有一次,我坐在一位总经理旁边,旁听他们开会。
会议一开始,总经理说:“我们大家都很忙,抽出时间开会,大家有话就要说,不要客气。
”然后有人就举手,第一个开始讲话。
可是总经理却一直跟我讲话。
我很不好意思,跟总经理说:“老总,你叫人家讲话,人家讲的时候你又不听,一直跟我讲话,这样不好吧?”他说:“怎么不好?有什么不好?我告诉你,他讲的话没有一句可以听的,这种人讲话我再注意听,那我不是鼓励坏人吗?我跟你讲话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在暗示他不要再讲了,再讲我要给他难堪了。
可是他连这个都不懂。
”真正会推拖,是推来推去,推给最合适的人。
——《易经》的智慧所以通常开会的时候,我们都会先听别人讲,听来听去,他的意见还不如我的,那我就要讲了。
这时再不讲,像话吗?如果听来听去,他的意见比我的好,我就想,幸亏我没有讲,如果我讲了,那就贻笑大方了。
这是多有利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争先呢?我们现在都说要争先,实际上是误解了老子的意思。
老子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你慢慢去体会,老子是要争先的,道家也是很积极的,但是他是站在不争先的立场来争先。
“潜”的意思就是站在不要的立场来要,才不会乱要;站在没有意见的立场来发表意见,才不会乱说话。
以后当你讲话的时候,下边有人叽里咕噜,你就知道他不想听。
既然他不想听,你还讲什么?那纯粹是浪费时间。
你要第一个讲可以,但不要举手。
你先看看别人,一圈看过去,有人看你,你就请他先讲,他一定说不要,而且会请你先讲。
你再请其他人先讲,所有人都不肯,你再站起来讲,没有人会嫉妒你,因为你已经谦让了那么多人,这时候就应该当仁不让。
如果你连一个都不让,自己就站起来讲话,那就表示你完全是目中无人,谁愿意听你讲什么呢?中国人会“推、拖、拉”,是有用意的,就是我对你有礼貌,我尊重你,你要先讲,我一定不跟你抢,但是你们都不肯先讲,那抱歉,我先讲,这时候才叫当仁不让。
所以,同样是第一个讲,会收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其实就这么一点点差别而已。
我希望各位了解,“潜”就是为了要表现,“潜”如果是什么也不要,那就连潜都不要讲。
《易经》讲“不”,就是“要”,因为它是“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之谓道”,“要”跟“不要”是连在一起的,不会分开。
潜就是要表现。
——《易经》的智慧诸葛亮潜了二十七年才“现”,所以他一出山就有非常不得了的表现。
如果他只是穷耕南一陽一,整天只是在那里种菜,过不问世事的日子,刘备请他出来有什么用?所以,我不认为是刘备自己去三顾茅庐的,那根本就是诸葛亮设的一个局:他先使自己给世人一个好印象,然后就有人在刘备面前夸奖他,弄得刘备不得不来。
刘备哪里是自动来的?可是我们都说是刘备自动去的。
所以诸葛亮就是做到了让人家来找他,而不是自己推销自己。
今天的人动不动就说要推销自己,那就是自我作贱,把自己当商品了。
我们是商品吗?当然不是。
今天有很多事情根本就是做错了,但是我们不知道。
只要懂《易经》,我们就能调整过来。
你准备好了,还要再观望观望,真的没有人比你更好,你才表现。
你准备好了,可是发现自己还是不行,那就干脆不要表现了,至少不会出丑。
你不表现,是不会出丑的,你不开口,人家真的搞不清楚你有多大内涵,可是只要你一开口,五脏六腑都被人家看得清清楚楚了。
所以,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站起来讲。
一个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还要看时机,如果时机不对,就要潜。
诸葛亮老早准备好了,但是时机不对,他不出来。
如果时机对,他不出来也不行。
倘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还不下山,那他一辈子就默默无闻了,历史上就不会记载他,我们也就不知道有他这个人,他就白活一生了。
老实讲,诸葛亮下山的时候,他知道自己这辈子是不会成功的,只是因为看到刘备那么诚恳,这才同意下山的。
诸葛亮最伟大之处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他不是有成功的胜算才下的山,因为他知道,人对了,可是时不对,而时不对,人对也没有用。
“潜龙勿用”,既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意思,也有蓄势待发的含义。
其实无论是人的一生,还是一件事情,开始的时候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不能冒冒失失地就表现出来。
那么,当一个人开始表现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乾卦的第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又是什么意思呢?“潜”是做好充分准备,以蓄势待发。
在此基础上,一旦看准时机,就要充分地“现”。
不现则已,一现,就“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什么叫做大人?大人跟圣人有什么不同呢?其实最懂什么叫大人,什么叫圣人的是老百姓。
老百姓叫大人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大人啊”,下面一定是“救命啊”。
喊救命,才跟大人连在一起。
有谁听到有人说“圣人啊,救命啊”?圣人怎么会救命呢?圣人只会教训你,怎么会救你的命?会救你命的人叫做大人,会教训你的人叫做圣人。
一个人,不管他的官职多小,他只要管到你,他就是大人。
圣人是摆着好看的,虽然很有学问,但是救不了人;圣人的道德修养很好,很会讲道理,但是他救不了人。
如果圣人能救人,那么普天下老早已经太平了,自古以来有多少圣人,可就是救不了世人。
“利见大人”有两个意思:第一个,就是你要表现出像大人一样的风范,不是小里小气的。
一个人不表现则已,一表现,就要让人感觉到你这个人胸怀很宽广,是要照顾所有的人,不是自私的。
如果有这种表现,大家就可以让你一路上去而不予阻挡。
有的人一表现,就让别人感觉到他完全是为自己,完全是只顾眼前,想把别人压下去,那别人当然非干掉他不可。
表现也是有一陰一有一陽一的,表现得受人家欢迎叫“利见大人”,表现得引起人家嫉妒,引得人家非要整你,要报复你,要把你整下去,那就是小人。
所以,引起人家嫉妒,自己也要检讨,不完全是别人的原因。
如果引起人家嫉妒,不完全是别人的事情,自己也要检讨。
——《易经》的智慧你自己问心无愧,表现得有大人风范,能让人家都觉得你这个人有一套,那自然会“利见大人”。
但是,前提是不会伤害到大家。
如果你有一套,但是会伤害到别人,那么别人就会趁你现在不成气候,先干掉你。
太多的年轻人,一进社会就受到很大的打击,于是从此对社会失去了信心,变得比谁都坏,这是非常可怜的。
第二个,就是你要得到大人的赏识。
“九二”的表现只要没有得到“九五”的赏识,是成不了气候的。
上面那个重要的领导赏识你的作风,你能获得领导的栽培,你才能有所作为,因为每个领导喜欢的作风是不一样的。
领导最起码有两种,一种是用眼睛的,他不太用耳朵,你跟他讲什么,他根本听不懂,你拿给他看,他看得很清楚;一种是用耳朵的,他不太用眼睛,你写了半天,他却觉得很烦,你讲给他听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