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比较阅读公开课课教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公开课课教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课教案课型:研究课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掌握、熟悉文言文比较阅读的组合形式。

2、了解比较阅读的三类基本题型。

3、掌握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调动知识积累,完成划分节奏、字词解释、翻译等基础题。

2、初步学会比较材料的基本内容、不同的情感倾向、写作手法等。

教学方法:研究探讨法归纳整理法练习归纳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讲义教学过程一、导入(导)所谓“夫战,勇气也”,在中考复习中,同学们首先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战术。

大家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很头痛,今天这节课就教大家一些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战术。

二、熟悉战况(查)请同学们看文言文比较阅读讲义。

学生归纳:文言文阅读选文一般以文段形式出现,多为两个,偶有三个。

有三种组合情形:一是课内与课内型;二是课内与课外型;三是课外与课外型。

三、了解题型(读)研读讲义中提供的5篇比较阅读练习中找出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题型。

同座位讨论明确。

基本题型:①划分节奏;②实词虚词的解释,句子翻译及运用;③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的题型。

四、作战要点(论)学生小组讨论,通过看讲义上的练习,联系自己的经验,概括完成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题目有哪些方法。

全班讨论,教师明确。

(一)、基本方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找出练习中相应的例题。

解答基础积累题,如①②类题型,要利用一切提供的信息,包括出处、题目、注释等,并调动过去的知识积累,从中得到结论。

解答第③类题型,是比较阅读的难点(二)、文言文比较阅读基础题复习学生讨论明确。

划分节奏,句首发语词、关联词;主谓之间;谓宾之间;古二今一用此方法完成(08南京)第10题实词,主要掌握四种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完成(07盐城)第10题虚词,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于以完成(08南京)第8题翻译口诀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句不离段,词不离句。

难解句子,前后联系。

跳跃句子,补出本意。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

实词活用,考查全句。

领会语气,句子流利。

对照原文,尽量直译。

用此方法完成(08孝感)第8题。

五、研讨文言文比较阅读比较点。

(讲、练)1、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

先找出记叙要素,同时留心标志性的语言: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然后分别提炼信息,加以概括,观点、事件、段意就都有了。

而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或评价,则要善于把握事件,要在事件的前因后果中,辨别轻重,剖析人物言行,由事到人地进行提炼、概括。

(见08孝感中考第10题)10.对甲乙两段文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2分)A. 甲文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B. 乙文不仅写出了江流婉转、随流飘荡的情形,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大自然的闲适心境。

C. 两文都写山水,所描绘的景色奇特秀美,山之奇、水之异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D. 形色相依、动静相杂、虚实相应、骈散相间是两文在写景上的共同特点。

学生独立完成后,谈体会。

2、对比较材料中作品不同的情感倾向的把握比较。

思路归纳:首先要融入文中,设身处地捕捉或微妙或含蓄的情感;其次要抓住文句追问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言外之意,最后再对比区分两则材料中不同的思想感情。

(见08苏州中考第10题)10.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学生独立完成后,谈体会。

3、对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的比较。

这是难度较高的题型之一。

拥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是首要条件,在判断出基本的表达方式、叙事顺序、写人方法后,得依照要求抓两文的相同点,求同之余,再回过头来找寻异,在梳理异同中,完成比较。

(见07盐城中考卷13题)13题: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解题思路提示:精心比较可发现,两文段都是前面娓娓道来,之后得出观点:不过甲侧重做人,乙侧重处世。

这观点,在两文之中,又都是振聋发聩之语,点睛之笔。

卒章显志的写法就在比较里得出了。

4、对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的题型,答题时,就必须认真阅读比较材料和相关链接,拓宽自己的思路,从材料出发,在链接中找出整合点,然后加以综合,再用流畅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试题举例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白帝城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托孤》)问: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

教师带领全班梳理解题过程。

1、链接的是我们对于诸葛亮的了解,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空城计、七擒孟获、舌战群儒.2、文段甲:报先帝忠陛下;3、文段乙: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综合以上三处:①忠心耿耿。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足智多谋,运筹帷幄。

④古代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

六、战场操练:(08•南京)(测)【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簋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2分)答:▲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学生用总结的方法完成题目,并交流答案。

六、总结(结)这节课我们总结了一些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希望对大家在后面的复习中有帮助。

掌握了方法,还要勤加操练,所谓“无他,但手熟尔”。

学生在讲义上完成方法归纳。

七、布置作业完成讲义上的其他题目。

板书文言文比较阅读题型方法节奏同中求异实词虚词翻译异中求同比较:基本内容梳内容再整理作者情感找句子探主旨写作手法忆手法细辨别链接知识析文段重积累中考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讲义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一、(2008年孝感中考)[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8.下列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沿溯.阻绝(逆流而上)B. 不以疾.也(快)C. 从.流飘荡(顺、随)D. 负势.竞上(势力)9.用现代汉语表达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0.对甲乙两段文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2分)A. 甲文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B. 乙文不仅写出了江流婉转、随流飘荡的情形,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大自然的闲适心境。

C. 两文都写山水,所描绘的景色奇特秀美,山之奇、水之异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D. 形色相依、动静相杂、虚实相应、骈散相间是两文在写景上的共同特点。

11.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流的湍急,但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写水流之,乙文侧重于写水流之;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难见天日之景,但着眼点却不同,甲文以“不见曦月”来写,乙文以“有时见日”来写。

(4分)二、(2008年苏州中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6一10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6.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4分)()(),横无际涯 B. 朝.而往,暮而归A.浩浩汤汤..媵人持汤.沃灌朝.服衣冠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 山间.之朝暮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E. 而乐亦无穷.也子子孙孙无穷.匮也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