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学与胚胎学 总结 消化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发生

组织学与胚胎学 总结 消化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发生

颜面的发生一、鳃器官鳃弓胚体头部两侧柱状隆起6对鳃沟相邻鳃弓之间的沟5对咽囊咽壁内胚层向外凸出5对鳃膜鳃沟底的外胚层和咽囊顶的内胚层相贴二、颜面的发生1、额鼻突:额、鼻梁、鼻尖、鼻中隔左左一对内侧鼻突:人中、上唇的正中鼻板→鼻窝→原始鼻腔、外鼻孔右右一对外侧鼻突:鼻翼、鼻外侧部分第1对鳃弓上颌突1对,与同侧内侧鼻突愈合,形成上颌和上唇外侧部分下颌突1对,愈合形成下颌、下唇三、腭的发生1对外侧腭突:左右上颌突向原始口腔长出两个水平方向的中胚层突起1对正中腭突:左右内侧鼻突向内生长外侧腭突形成腭的大部正中腭突形成腭前部的一小部分(门齿孔)前部—硬腭后部—软腭软腭后端—悬雍垂四、畸形1、唇裂:上颌突未与同侧的内侧鼻突相并合2、腭裂:左右外侧腭突未能愈合,常伴唇裂3、面斜裂:上颌突与同侧外侧鼻突未融合,鼻泪管往往暴露在表面五、咽的形成和咽囊的衍化(一)咽:前肠头端的膨大部分,背腹扁平,前端较宽,后端较狭窄(二)咽囊的衍化I 中耳、咽鼓管II 扁桃体的隐窝及其上皮III腹侧-胸腺;背侧-下一对甲状旁腺IV 腹侧-退化,形成后鳃体;背侧-上一对甲状旁腺V 小,后鳃体,部分N嵴细胞迁入,再至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六、甲状腺的发生咽底部,内胚层上皮增生→甲状腺憩室→甲状舌管(盲管)→甲状腺盲孔:甲状舌管退化,起始处留有一前凹。

畸形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舌管退化不全或未退化消化系统的发生一、原始消化管1、前肠:咽、食管、胃、总胆管开口处以上的十二指肠、肝、胆、胰2、中肠:总胆管以下的小肠、盲肠、阑尾、升结肠、右2/3横结肠3、后肠:左1/3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管上段二、食管的发生增长:心脏位置下降,颈部伸长上皮:单层柱状→复层管腔;闭塞→重新出现畸形:食管闭锁或狭窄三、胃的发生梭形膨大背侧→胃大弯,背系膜→网膜囊、大网膜腹侧→胃小弯,腹系膜→小网膜长轴旋转90°顺时针方向胃大弯→左侧,胃小弯→右侧长轴倾斜垂直方向→左上斜向右下四、肠的发生(一)十二指肠:前肠尾端 + 中肠头端“C”形十二指肠袢:凸向腹侧→凸向右侧,背系膜在中线右侧与背侧壁融合,固定于右侧,贴附于腹后壁。

(二)十二指肠以下的中肠:⑴“U”字形中肠襻:顶与卵黄管相连,头段—头支,尾段—尾支⑵第6周,肠襻突入脐带的胚外体腔—生理性脐疝头支—空肠、回肠大部尾支—盲肠突:盲肠、阑尾的原基,大肠、小肠的分界⑶ 90°逆时针旋转,肠系膜上A为轴,头支→右侧,尾支→左侧⑷第10周,脐腔内肠襻退回腹腔,头支在先,尾支在后⑸ 180°逆时针旋转空肠、回肠曲居于腹腔中部,后肠被推向左侧→降结肠,尾支返回腹腔→横结肠⑹盲肠突从肝右叶降至右髂窝,升结肠形成盲肠突近侧份膨大→盲肠盲肠突远侧份缩小→阑尾降结肠尾端移向中线→乙状结肠卵黄管退化闭锁,肠和卵黄囊分离五、泄殖腔的分隔泄殖腔;后肠末端的膨大部分第6-7周,尿直肠隔纵分泄殖腔背侧原始直肠↗直肠↘肛管上段(肛膜)↖泄殖腔膜腹侧尿生殖窦(尿生殖窦膜)↙肛凹:肛膜外方、肛管下部第8周,肛膜破裂,肠腔与外界相通肛管上2/3的上皮—后肠的内胚层↘齿状线下1/3的上皮—肛凹的外胚层↗六、畸形1、消化管狭窄或闭锁:食管与十二指肠多见,发生过程中上皮过度增生后未退化吸收,使管腔狭小或不通。

2、回肠憩室:卵黄管近侧端退化不全,3-5㎝的盲管连于肠壁上。

3、脐瘘:卵黄管未退化,肠管与脐之间保留一管道。

4、先天性脐疝:肠襻未能退回腹腔或退回后脐腔不消失,肠管突入脐部而膨出。

5、肛门闭锁(不通肛):肛膜未破或直肠与肛凹未接通。

6、肠襻转位异常:肠襻退回腹腔时,未转位,转位不足或顺时针方向旋转,可引起肠管解剖位置的各种异常。

7、先天性巨结肠:某段结肠壁内的肌间神经丛发育不良,缺少副交感神经节细胞,肠壁的肌肉失去收缩力,肠内容物贮留,肠腔扩大。

8、直肠瘘:泄殖腔分隔不全及直肠下端与肛门不发育而产生瘘管,如直肠阴道瘘和直肠尿道瘘,伴肛门畸形。

消化管一、 消化管的一般结构黏膜上皮:两端复层扁平上皮,其余为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细密结缔组织,腺体,淋巴组织黏膜肌层:平滑肌黏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有黏膜下神经丛;食管与十二指肠有黏液腺,回肠有集合淋巴小结肌层:两端骨骼肌,其余平滑肌,有肌间神经丛外膜:纤维膜(疏松结缔组织)或浆膜(间皮+少量结缔组织)二、 食管纵行皱襞(一)黏膜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细密结缔组织,淋巴组织黏膜肌层:一层纵行平滑肌(二)黏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食管腺(黏液腺)(三)肌层:上1/3骨骼肌中1/3骨骼肌、平滑肌混合下1/3内环形外纵行平滑肌(四)外膜:纤维膜三、胃分为4个部分:贲门、胃底、胃体、幽门(一)黏膜胃小凹1、上皮:单层柱状上皮2、固有层:结缔组织,腺体贲门腺(贲门部):单管或分支管状腺,分泌黏液和溶菌酶,有少量壁细胞。

幽门腺(幽门部):胃小凹较长,腺短而弯曲,以黏液性细胞为主,分泌黏液、溶菌酶及少量蛋白分解酶。

有少量内分泌细胞。

胃底腺(胃底、胃体部):分为颈、体、底三部分A、壁细胞(parietal cell)又称泌酸细胞分布:腺的上半部LM:细胞大,圆形或锥体形,核圆位中央,常见双核,胞质强嗜酸性。

EM:细胞内分泌小管,微绒毛,微管泡系统,大量线粒体功能:分泌盐酸(HCl)碳酸酐酶CO2+H2O →H2CO3→H+ + HCO3-+Cl- (血液中)→Cl-↓HCl↓盐酸的作用:⑴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蛋白质→多肽⑵杀菌⑶刺激肠道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促进胰腺分泌。

分泌内因子:与B12结合,在回肠被吸收分泌少量组胺B、主细胞(chief cell)分布:主要在胃底腺的下半段LM:细胞柱状,核圆形位于基底部,胞质基部强嗜碱性,核上方含酶原颗粒。

EM:表面短而不规则的微绒毛,基部RER,核上高尔基复合体,顶部酶原颗粒。

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C、颈黏液细胞(neck mucous cell) 数量少分布:腺颈部LM:形态不规则,核扁圆位基部,胞质中大量黏原颗粒。

功能:分泌酸性糖蛋白,保护黏膜D、未分化细胞分布:腺颈部、胃小凹底部LM:细胞较小,柱状,HE切片中不易辨认。

功能;分化为胃黏膜上皮细胞,胃腺的各种细胞E、内分泌细胞:后述3、黏膜肌层: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二)黏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三)肌层:较厚,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四)外膜:浆膜四、小肠(一)黏膜环行皱襞:黏膜 + 黏膜下层的突起绒毛:上皮 + 固有层的突起(十二指肠呈叶片状,空肠呈圆锥状,回肠呈指状)微绒毛:柱状细胞表面细胞膜和胞质的突起扩大表面积,达200-400m21、单层柱状上皮:吸收细胞 + 杯状细胞 + 内分泌细胞(1)吸收细胞:多,高柱状,核卵圆形位基部,丰富的线粒体、SER;细胞间有连接复合体;游离面密集的微绒毛(纹状缘),表面覆有细胞衣,含磷酸酶、胰淀粉酶、双糖酶、氨基肽酶等,某些特殊受体(如回肠内因子受体)(2)杯状细胞:十二指肠→回肠,逐渐增多EM:微绒毛短而稀疏,核周和基部较多RER、线粒体,核上高尔基复合体,顶部黏原颗粒。

功能:分泌黏液,润滑、保护肠道黏膜2、固有层:细密结缔组织,淋巴组织;有孔Cap.,中央乳糜管,少量纵行平滑肌小肠腺:吸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未分化细胞、内分泌细胞潘氏细胞LM:肠腺基部,三五成群;细胞大,圆锥状;顶部嗜酸性颗粒,基部嗜碱性EM:RER,高尔基复合体,酶原颗粒功能:分泌溶菌酶、防御素3、黏膜肌层: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二)黏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十二指肠:十二指肠腺(复管泡状黏液腺)回肠:集合淋巴小结(三)肌层: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四)外膜:浆膜五、大肠(一)黏膜半月形皱襞,无绒毛1、单层柱状上皮:单层柱状细胞+大量杯状细胞2、固有层:富有淋巴组织;大肠腺,直而长,含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未分化细胞、内分泌细胞3、黏膜肌层(二)黏膜下层:淋巴组织(三)肌层: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外纵肌形成三条结肠带(四)外膜:部分浆膜,部分纤维膜六、阑尾腔小,不规则,壁薄(一)黏膜1、单层柱状上皮:夹有杯状细胞2、固有层:富含淋巴组织,肠腺短少3、黏膜肌层;不完整(二)黏膜下层:富含淋巴组织(三)肌层:较薄,内环外纵平滑肌(四)外膜:浆膜七、肠相关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GALT)(一)定义:消化道黏膜中的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和集合淋巴小结,统称为肠相关淋巴组织。

(二)M细胞(微皱褶细胞,microfold cell)1、结构:游离面-微皱褶、短小微绒毛;基底面-质膜内陷,形似钟罩,内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侧面-紧密连接、桥粒和嵌合连接。

胞质内-大量吞饮小泡、线粒体2、功能:选择性摄取肠腔内的抗原物质,转运给凹陷内的淋巴细胞→B细胞→浆细胞→Ig A2 Ig A + 分泌片(糖蛋白,上皮分泌)→S Ig A八、胃肠道内分泌细胞(一)分布于胃肠道上皮和腺上皮,数量﹥其他内分泌细胞的总和(二)形态:圆锥形或扁圆形;基部胞质含分泌颗粒,称基底颗粒细胞;能被银或铬盐染色,称嗜银细胞或嗜铬细胞。

(三)分类1、开放型:细胞较高,顶端较细,少量微绒毛,伸向管腔。

感受管腔内刺激,释放某种激素。

2、闭合型:细胞扁圆形,顶端不暴露于腔面。

感受局部内环境的变化。

(三)作用方式1、内分泌作用: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细胞2、神经递质作用:分泌物作为神经递质传递信息3、旁分泌作用:以扩散的方式作用于邻近的组织或细胞九、舌(一)组织结构黏膜:舌背部粗糙,形成乳头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结缔组织肌层—骨骼肌(二)乳头1、丝状乳头2、菌状乳头3、轮廓乳头(三)味蕾:味觉感受器(卵圆形小体)1、味细胞:柱状,顶部有味毛,基底部有神经末梢2、支持细胞:数量多,呈梭形。

相关主题